重大意义:认识需要深化
农业产业化如今已成为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推动农业的一个主要抓手,成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农业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农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
第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产业化既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改革问题,这就是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原因。说它是发展问题,是因为通过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很多地区、很多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龙头企业也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说它是改革问题,因为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必须长期坚持,这符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也是中央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生产资料;二是社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同时,家庭经营规模小、分散,信息不灵,通过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小规模生产的农户组成大群体、连成大基地,然后与龙头企业对接,进入国内外市场。这种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打破了原有社区的概念和局限,丰富了双层经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了农业资源,这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丰富和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加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
第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这和过去我们在短缺时期的调整是不一样的。战略性调整肯定要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比如种养什么品种的问题,如果没有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一家一户很难知道哪些品种容易卖出好价钱,也很难保证产品卫生标准和质量规格。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整个农村经济结构都要调整,包括种、养、加、销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才能把它们沟通和连接起来,避免盲目性和分散性,真正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局面。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国际间的农产品竞争,直接表现为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竞争,凡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比较大的国家,都有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名牌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大于求,我们的农产品要走出去,农村劳动力也要走出去。我国是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生产国,我国现在很多农产品,如粮食、棉花、水果、水产品、蔬菜,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国内消费,另一方面要扩大出口,要走到国外去。同时,我国现在农村有4.8亿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和长年外出打工已转移出1.6亿,除务农需要的外,还有1.2亿劳动力要转移出去,而且每年新增的1200万人口中大约四分之三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怎么走出去,农产品怎么走出去?就要靠产业化,靠龙头企业,靠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把我们的产品和劳动力带进国际市场。
第四,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比如欧美,大都是家庭经营,只不过家庭经营规模随着劳动力转出去不断扩大而已。家庭承包经营要稳定,现代化要推进,通过社会化服务是可以做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实现现代化,要解决“一进一出”的问题。“一进”是指技术和信息,也包括投资进农村。“一出”是产品和劳动力怎样走出农村。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可以解决“一进一出”的问题。现在通过产业化的形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村,传递给农户,把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带出农村,带进市场,这就解决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有效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适合中国国情,实现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好形式。
态势良好:产业化经营初显格局
近几年,各地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的发展。从各地的情况看,产业化的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
一是大宗农产品开始走上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过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搞新特奇产品,现在,大部分粮棉油主产区也发展了产业化。比如河南优质小麦的生产加工,比如吉林的玉米深加工。又如黑龙江大豆,从一开始种的时候就签订单,统一供种,然后按照标准化管理,最后通过订单收购进入工业化加工过程。产销结合正在成为农业发展趋势。
二是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吉林,已经有大成公司的年加工125万吨的玉米深加工项目,皓月公司建成的年加工肉牛20万只、羊10万只的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德大公司建成的年加工1亿只肉鸡的项目,其装备水平、生产规模均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前茅。
三是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加工品质量不断提高。过去农产品短缺时期,我们顾不上农产品质量,现在,满足小康生活要求,就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生产环节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消费市场选择产品的首要因素的是质量,如果质量达不到标准,根本卖不出去,没有市场竞争力。现在龙头企业已经有一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设备,一批质量比较高的产品,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亮点。目前,全国农产品出口是160亿美元,第一大品种是水产品及其加工品,达42亿美元;第二类是畜产品及其加工品,接近30亿美元;第三类就是蔬菜,达23亿美元。如山东省大力培育农产品出口企业,全省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00多家,其中获得自营出口权的达80多家,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0家,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达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五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山东省莱阳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到218个,有9万多户农民成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全国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一批经纪人,还有一些行业协会。我国加入WTO以后,要更多地依靠市场主体,依靠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能够开拓市场,又能参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紧迫任务
龙头企业发展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背景下,如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这是各方面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面向市场。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厂长、经理第一位的任务是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盯紧市场,然后才是组织生产,搞好企业自身的发展。只有在市场中如鱼得水,才能带动农户发展,企业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有前瞻性,研究潜在市场。谁能抓住潜在市场,谁就有生命力。
依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依靠科技,重视培训,提高质量。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创出品牌。没有科技含量就难以创造品牌,没有品牌就难以打开市场。所以,规模比较大、水平比较高的龙头企业要有创新能力,要有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自己的科研力量,还要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生产加工的水平。
打造品牌。就是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个企业有没有品牌是不一样的,产品知名度、企业知名度、企业家知名度,这三个知名度中最核心的是产品知名度。作为龙头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最好有几个品牌而且在全国非常响亮,在世界上有名气。
带动农户。这句话最重要,我们搞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归结一点,就是龙头企业带动了广大农民,带动了千家万户,发展了市场农业,调整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这是龙头企业与一般加工、贸易企业的不同之处。所以,龙头企业要有为农户服务的观念,和农户一起发展、一起发财的理念,无论是国有控股的、外商投资的、个体私营的,还是股份合作的企业,要考虑农民的利益。鉴于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进”和“出”的问题,龙头企业应该抓产前和产后。龙头企业提供种子、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防疫等,让千家万户的农民按企业要求来种养。产品出来以后,企业根据订单收购,以及加工、储藏、保鲜和销售。龙头企业应该重点搞加工和流通,同时带动农户搞种植业、养殖业。现在很多工商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向农业投资,这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但是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重点应该抓两头,这样企业效益好,农民也能跟着得点实惠,农业生产才能得到稳定发展。而不应该大面积租赁农民耕地种,如果企业包2000亩地,只是用几个素质高的农民,对多数农民来说起不到带动作用。江总书记讲的“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最深刻的、最核心的含义就是因为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农民。带动农民,这是龙头企业的应尽义务,也是龙头企业的光荣责任。
韩长赋 作者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本文摘编自作者在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