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美国新农业法案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美国新农业法案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作者:张陆彪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2002年5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国会早些时候通过的农产品补贴法案(简称新农业法案),决定在未来10年里,对农业的拨款增加到1815亿美元,其中对农业的补贴将比目前提高70%。布什宣称,新的农业法将“为美国农民提供真正的保护”,但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以及欧盟等国家已经公开对美国的这一法案表示不满,我国政府也对该法案表示密切关注。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在此时推出一个新的农业法案呢?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机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早在1996年克林顿执政时期就曾经签署过一个美国农业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是两点:一是自由种植;二是政府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这两点与世界贸易规则和贸易自由化原则相一致。而在新的农业法案中,除了对一直接受政府补贴的小麦、大豆和棉花等种植者增加补贴外,还将增加对其他农牧产品如花生、牛奶、蜂蜜等生产者的补贴。同时,美国新农业法还规定,将用于土地保护方面的费用增加80%,这也将使过去基本得不到政府拨款支持的畜牧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者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可以看出,这一法案的签署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即美国的农业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向,标志着美国政府从1985年开始实行的“自由市场农业”改革大踏步后退了。

美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在2001财政年度,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是1970年73亿美元的7倍多。从世界市场的份额上看,美国农产品占有很高的比例: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1%以上。目前美国已经成为牛肉、猪肉和禽类产品的纯出口国,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的比例高达25%。近年来,由于美国国内农业生产过剩,对农产品价格造成压力,美国大约1/3的耕地实施的是轮休制度。为了解决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美国政府10年来一直把扩大农产品出口作为农业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美国已经同不少国家就农产品出口问题达成了协议,迫使一些国家降低进口关税,从而推动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美国还长期同欧盟和其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讨价还价,迫使它们减少对农业的补贴以期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布什政府原先也是坚持反对对农业实行大幅补贴的立场。那么美国新农业法案的出台,就意味着美国在农业补贴立场上的出尔反尔。1996年,克林顿政府毅然决定割断农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状态,政府不再完全保护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逐步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政府按农民所拥有田地面积的大小付给其一定数额的补贴,政府的补贴将越来越少。作为此政策的交换条件,农民可以任意选择种植的农产品品种。这种市场规律与政府管制相结合的政策,在1997年还运行良好。但到了1998年,情况出现了变化。当时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再加上美国的农业政策促使农民生产出现过多剩余,从而进一步压低了粮价。政府出于无奈,只得继续对农业实行“紧急补贴”和“暂时性的价格扶持”政策。出于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2000年美国政府用于农业补贴的费用高达280亿美元,但事实上约半数以上的补贴金集中到了那些不到美国农业人口总数8%的大农场主手中。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新农业政策在中期选举年出台,不但对今年年底共和、民主两党争夺国会席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对下一次总统选举也将产生影响。今年参议院议员要改选1/3,众议院议员全部重选。在中西部和南部几个重要的农业州里,共和党和民主党今秋的竞争将异常激烈,而且对两年多后的下次总统选举也将发挥不可低估的政治影响。既然政府没有停止继续补贴农业的意思,美国参、众议院的议员们自然就想到给农民追加更多的补贴金额以赢取更多的农业人口的选票。于是,这项总额高达1800亿美元的新农业补贴议案便产生了。

这一法案的签署,对美国国内和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它不仅意味着美国国内农产品生产过剩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农产品价格会因此而继续下跌,农业人口对政府补贴的需求会加大;从世界贸易角度看,一旦美国大批的低价农产品涌向国际市场,会给欧盟中的农业出口大国——法国和德国等造成巨大的潜在损失,更将把贫困国家的农业人口逐步逼上绝路。美国农产品就可能会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此可以看出,新农业法案在政治上的含义是“巨大的”,农业补贴已经被政治化了,而这一点对美国在全球推行其单极主义政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