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展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强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 现状与成就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以迅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食品工业总产值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1996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4741.44亿元,比1978年增长约9.1倍,在全国工业部门中首次上升为第一位。200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7830亿元,比“九 五”末期(1995年为4133.05亿元)增长89.45%;农产品产后加工程度超过30%,比“九五”末期增长10%;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0.48:1,比“九五”末期增长20%(1995年约为0.40:1)。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三资”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近600万人。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以调整,初步实现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如粮食加工业开发了各种等级专用粉、免淘米、珠光清洁米;植物油厂已经不是单纯的榨油,而是通过精炼开发了精炼油、色拉油和人造奶油等多种专用油脂,并且对副产品植物蛋白也进行了加工利用。淀粉工业开发了各种变性淀粉;大豆蛋白除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外,又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组织蛋白和脱腥豆粉。肉制品加工由原来中低档的白条肉、冷冻肉、高温肉向高档优质的冷却肉、低温肉、小包装肉方向发展。乳品加工开发了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孕妇奶粉、豆乳粉、果味奶粉。同时,方便食品、快餐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以及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也得以迅猛发展。
2 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2.1 筛选加工专用品种和建立优质原料示范基地适合加工要求的专用品种和优质加工原料基地的缺乏已成为当今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要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适应不同层次市场和加工要求的“多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加工作物、饲用作物等),建立专门的区域化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2.2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实现产业升级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农产晶加工业总体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设备总体水平落后 20~30年。因此,要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并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贮运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细微粉碎技术、质构重组技术、新型杀菌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并加强对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同时,要把能否产业化,以及产生效益的大小作为衡量高新技术应用成果的重要依据。
2.3 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使农产品增值,并可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目前植物蛋白资源利用情况是:豆粕 500万t、棉籽饼200万t,但用于转化食品的量不足 1%,同时还有30万t玉米蛋白粉、近百万吨的米糠和麦麸蛋白尚未开发。植物纤维资源利用情况是:秸秆5亿~6亿t,玉米芯1000万t,米糠l000万t,麦麸1200万t,稻壳2000万t,蔗渣700万t,但基本没有开发利用。胚芽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小麦胚芽 300万t可提油36万t;玉米胚芽1300万t,可提油 270万t;米糠1000万t,可提油180万t。但目前只有3万~4万t玉米胚芽油,4万~5万t米糠油,尚有99%的玉米胚芽油和97%的米糠油未被开发。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应主要针对蛋白资源利用、植物纤维资源利用、油脂资源的利用、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新营养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工作。
2.4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低,没有采用发达国家现已普遍实行的GMP、 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致使我国的加工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加入WTO后,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全面迎接人世后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5 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洋快餐的冲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居民饮食习惯的传统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传统方便的工业化食品是人民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有利于人们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真正从“一日三餐”中解放出来。全国居民每年的饮食消费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应重点针对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工作。
2. 6 大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信息体系 农产晶加工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至今没有整个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信息系统。目前信息不畅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原料一加工一流通各环节缺乏信息沟通;科研与生产间缺乏信息沟通;国内外(科技、市场)缺乏信息沟通。因此,应尽早建立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信息系统,重点是对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集成,建立国家农产晶加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网上信息发布、专家咨询、市场需求分析、网上交易等。(《中国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