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以往的经验教训看,每当农产品供给充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增多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轻率地认为农业已经过关,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由此也往往导致丰收之后紧接着就出现农业的徘徊甚至滑坡,结果造成农产品供求关系再度紧张,推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局面,使经济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动。1995年农业丰收后,中央一再强调要吸取历史教训,决不能放松农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护和支持农业。
这几年,粮食连续获得好收成,国家库存和农民的存粮都有明显增加,粮食在总量上确实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要求不顾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继续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要求切实保护并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也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这不可能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经常性现象。粮食连续5年丰年有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实行了正确的农业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稳定了民心;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的根本原因。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显著提高。三是气候条件比较有利。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丰水期,尽管几次发生过局部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但真正对我国农业威胁大的是旱灾,而丰水期总体上对粮食生产是有利的。要实事求是地看到,上述三方面中的有些因素,如有利的价格和气候因素等,是不可能经常存在的,因此目前粮食的过剩,实际上是带有阶段性的。所谓结构性的过剩,是指尽管粮食的产量确实不少,但其中品质较差的也不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积压的粮食大多也是不适销的品种。所谓地区性的过剩,是指粮食的过剩主要集中在主产区,而销区的用粮大户,包括粮食加工厂、饲料厂,也包括广大城镇居民在内,他们的存粮实际上还低于正常年景的水平,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年年都有粮食歉收的地区。所谓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是指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不高,还有几千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必将还要有大的发展,粮食转化的消费量还会大大增加。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的供求关系是不可能宽松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调节年度间的粮食供求平衡;又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最关键的是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这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只要耕地的数量保住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水平能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能逐步改善,我们就能始终掌握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权。粮食多了,可以调种别的作物;一旦有需求,调过来再种粮食就是了。因此,保护耕地这一条,无论如何不能放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因此,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因时、因地指导农业发展的原则,坚持一手抓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一手抓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一定能在新的台阶上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