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业结构调整应走出优质高效的误区

农业结构调整应走出优质高效的误区

作者:陈印军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价格持续疲软,各地普遍反映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速持续下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做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决策,各地也纷纷制订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计划或规划,这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农业结构的调整。但在一些地方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过份强调优质化,认为优质就可以高效。本人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优质不一定高效,适销才能高效。
“优质品”一般是指品质优秀、可以卖得高价的产品(当然也有人将所有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均称之为优质品,这实在是牵强附会),有人认为只要优质就可卖得好价,就可获得好的收益。但实际上,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并不等同于适销,不适销也就谈不上高效,但一般优质也意味着高成本高价格。在当今社会,消费层次不同,对消费品品质的需求也不相同,有人有能力消费优质高值产品,有人无能力消费优质高值产品,在人们的消费水平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时,过分强调优质,有可能因为只适合少数特殊消费者的需求,而不适合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而出现新的积压卖难现象。

适销产品可以是优质高价产品,也可能是低质低价产品,或优质低价产品,但均为适销对路产品。有销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收益。有时,由于生产成本高,优质高价并不一定高效;而有时,虽然不属优质高价产品,但属适销产品,尽管其市场价格不高,但因其生产成本低廉,同样也会获得较高的净收益。

《甜苹果难卖,酸苹果难觅》一文就告诉人们“优质”不一定适销,当然也就不一定高效。所以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走出优质高效的误区,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适销对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