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概念。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全国进入县级以上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达8500万人,农民工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初级劳动力市场。记者在京、沪、鲁、川、豫等地调查发现,目前农民工市场正在逐步呈现三个新的发展态势。
--“素质壁垒”将逐步代替“行政壁垒”。据了解,深圳、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都在逐步完善行业素质准入的法规。想要从事某种工作,必须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技术含量高、工资收入高的岗位不断出现,农民工在竞争这些岗位时,素质起着决定作用。这一新态势对传统劳务输出地提出了挑战。不难预见,通过农民工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将成为必然选择。
--“集团流动”将逐步代替“散兵作战”。劳动部门人士认为,在素质竞争日益凸现的背景下,民工的流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由自发的、分散的、投亲靠友式的流动逐步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单位的有组织、成建制的流动发展。这种“集团作战”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民工素质提高,而劳务输出企业同时也从农民工工资中收取中介费用得到回报,实现民工、企业两利;民工有了自己的“娘家”,有利于保障民工权利;有了劳务输出企业做“保人”,用工企业可以放心使用民工。近年来,不通过有信誉的劳务输出企业,想在深圳、上海找到一份收入较好的工作越来越难。
--多方竞争不断冲击“三支大军”。八十年以来,我国农民工主要来自四川、湖南、安徽等三个省份,被称为三支大军。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劳务输出被各省市政府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各地劳动力涌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像粤北、苏北、鲁西、闽西等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具有地缘优势和教育优势,其劳务输出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竞争中占据上风。
城市下岗职工、城市贫困阶层和城郊农转非人口,也对农民工市场形成了冲击。据了解,由于竞争加剧,农民工普遍感到近几年活难找、工资低。保障农民工权益难度增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培训处处长柴海山认为,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保守的估计有1.5亿,而每年城镇新增的可供农民工就业的工作岗位只有数百万个,在这种市场形势下,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证农民工利益不受侵害。此外,劳动就业部门人士还建议政府应通过建章立制,颁布法规,对竞争不断加剧的农民工市场进行引导,建立全国性统一、规范的农民工市场,防止恶性竞争,保障农民工利益。
—— 原载《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