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标准化,浙江农业“破壁”良方

标准化,浙江农业“破壁”良方

作者:臧铯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如果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们碰到的贸易壁垒主要是一些23456789国家对我国的政策歧视,那么,今天的绿色壁垒主要考验的是中国商品在质量上的应对能力及中国企业勇于进取的决心。 现在,我省各地农村和农业企业正积极引入国际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决心“破壁”——标准化,浙江农业“破壁”良方  

4月的一个清晨,衢州市航埠镇已经热闹非凡。200多名橘农从四面八方赶来,涌进当地中心小学的阶梯教室,听省里来的植保专家讲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的种种常识。在我省,许许多多农民和衢州橘农一样,目前正在且耕且读。

与此同时,全省100多家出口企业代表以及各行业协会负责人也在听取有关专家、政府负责人对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讲解。今年以来,这样的学习班在全省各地举办了一次又一次,次次爆满。

在中国计量学院,一个有关攻克贸易壁垒的课题小组正夜以继日努力奋战。他们在悉心研究欧盟、美国、日本如何制订标准的,侧重点是什么?

全省蔬菜瓜果协会、柑橘协会、水产流通和加工协会在最近两个月相继成立,它们将担负起整合行业优势、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的重任……

也许过些年回过头来看,这场从乡村到城市的学习和革新会是我们农业生产和经营进入一个全新境界的开端。

“软肋”吃到了分量

加入世贸组织为我们的产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但是另一些无形的壁垒却增高了,其中突出的便是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针对的商品当然是无所不包。但其中涉及最多的却是农产品。于是,对绿色壁垒的亲身感受,首先来自于我们的出口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骤然增加的“绿色压力”,终于让这根“软肋”吃到了“分量”。

不久前,舟山出口的冻虾仁被检测出微量氯霉素残留引起各方关注,虽然调查表明,这不过是由于一些员工手上的止痒药水引出的麻烦。但欧盟的态度非常坚决,十亿分之零点二的氯霉素也不通融,300吨冻虾仁说退货就退货。如果我们及早严格按欧洲标准进行检验,是可以避免这些损失的。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已经逐渐停止使用抗生素添加剂,转为开发微生物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药物添加剂。瑞典多年来一直严格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各种抗生素,并且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达到了动物防病的目的,创造了流行世界的“瑞典模式”。我国虽在抗生素使用方面也采取了限制措施,但禁止种类与不少国家存在差异,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尽如人意,这为我们的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埋下了一枚枚“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的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不能接轨,显而易见,迟早还会有踏中“地雷”的事情。

补上国际标准一课

只要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农产品“破壁”并不是件难事。有关专家指出,国际标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设置贸易障碍,而是为了消除壁垒,各种技术标准同时也是世贸组织解决贸易摩擦的一个法律依据。

但是,目前我国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产品标准不到10%,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仅为40%,而农业的国际采标率则更低。

所幸的是,经过几番摔打的浙江农民已经争着开始搞标准化建设。台州市以西兰花事件为教材,正在抓紧制定122个农产品生产标准的推广计划;在欧盟停止进口中国蜂产品后的一个月,中国蜂蜜之乡江山市就完成了与国际蜂产品标准接轨的《无公害蜂产品安全要求》和《无公害蜂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江山市蜂业协会会长汪礼国说:“我们学习、推广国际标准慢了一步,付出了惨重代价,现在奋起直追是我们惟一选择。”

先进标准促进产品提升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技术壁垒有其不合理性、不公正性,但更应该看到它对推动产品提升的促进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才是“破壁”最长远、最根本的办法。

年初,由日本对中国出口的香菇实行的“批批检”风波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平息了,但是对于我省的几个香菇生产县来说,却是一次警钟。今年磐安将参照绿色产品的标准制定地方性香菇生产标准,建立生产基地,以利于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措施得以实施。

事实上,“绿色壁垒”的出现,就许多企业本身来说,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慈溪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每年都要组织下属生产基地的种植户到加工车间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如何严格杀菌消毒,培养农民规范使用农药化肥、按标准生产的意识。公司不但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且还通过了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多年来,公司和挑剔的日本人做生意,从没有因为卫生问题遭遇过麻烦。绿色壁垒的显山露水,反而帮助海通公司绊住了竞争对手的手脚,他们的出口更顺畅了。

接轨得有顺风耳

欧盟茶叶委员会早在1993年便公布了3年后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在这一缓冲期内,该委员会按新标准对中国进入欧盟的茶叶进行检验,农残超标

量竟逐年上升。为什么?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许多茶叶加工企业根本不知道欧盟颁布了新标准。

信息渠道不畅通,成为我省农产品跨越绿色壁垒的一大障碍。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最近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0家企业中,52%企业表示迫切需要了解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26%的企业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贸易技术壁垒协定》;74%的企业尽管填了“知道”,但对相关知识了解非常有限。

在国际贸易中用来设置技术壁垒的最为广泛的形式是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它们名目繁多,灵活多变,不仅中央政府可以颁布,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也能颁布制定。发展中国家对进口国诸如此类的种种限制往往知之不多,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被拒收甚至报废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如果我们能有自己的预警机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

今年1月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质量检测中心获得信息,欧盟将新增加林丹、赛丹类农药的残留检测项目。公司立刻召开基地紧急会议,将这一新动向通过基地联系人层层下达给基地茶农,同时加强了施肥用药的管理,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等无公害操作规范,在生产源头化解了一场贸易灾难。

中国计量学院宋明顺教授认为,需要政府和中介机构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构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据了解,中国贸易技术壁垒通报咨询中心已经成立,现在正开始与WTO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和其他相关部门开展正常的业务联系,组织翻译大量来自于WTO的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通报。现在深圳、上海、武汉、江苏、福建、黑龙江、湖北、甘肃等8省市也建立了贸易技术壁垒地方咨询中心。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一次业内聚会中,一位资深植保专家发言说,2001年德国将进口茶叶中氰戊菊酯的农残限量从0.1个ppm加强到了0.05个ppm,是极具针对性的,因为这种农药是我省茶叶产区普遍使用的品种,实行后我省出口德国的茶叶数量果然大幅下降。为此他呼吁,不要再空谈如何应对WTO,而要静下心来研究别国农作物都有哪些病虫害,用什么农药,我们要针对他们所使用的农药,制定强制性标准,实施严格的检疫检验制度,设置我们自己的“长城”。

有识之士指出,目前我国虽然正在逐步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但仅仅采标还不够,不但要“向别人看齐”,还要“别人向我看齐”,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自己国家的标准参数、企业要求在国际标准中得到体现。

国际标准没有终身制,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让本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起草,使之更有利于自己。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比如茶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国,对于茶叶生产、加工的种种规则,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常的标准申请程序,把我们自己的标准变为国际标准。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既是对国内环境和人民健康负责,又可以带动国内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标准的进一步改善,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向国际标准靠拢,是一剂可以提高我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破壁”良方。

作者:臧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