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外向型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外向型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作者:陈奇榕 林其伟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要: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挑战,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突出问题。中央提出要把畜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畜牧业生产与消费趋势以及经贸形势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世界畜产品产量、消费量的变化80年代世界肉类经济的特点是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这是因为生产率显著提高和人们的饮食结构转向增加畜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这些趋势要有力得多。进入90年代,其增长率减慢。

  l.产量。在各种肉类中,世界家禽和猪肉产量增长速度超过牛肉和羊肉。但是与前十年相比,家禽和猪肉产量增长速度减慢,分别由80年代的4.8%和3.7%下降为90年代的3.8%和2.2%。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际市场上精饲料实际价格逐渐上涨。与此相反,预计牛肉增产率超过8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由1%上升为1.3%。羊肉由2.4%下降为2.2%。

  从不同国家来说,预计发展中国家不会改变其保持高的肉类自给率的战略。但是,远东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可能越来越多地采取抒制污染的措施。这将对肉类生产(尤其是猪肉水产)一生遏制影响。发达国家肉类产量预计每年增长不到1%,原因是猪肉(0.3%)、牛肉(0.4%)、绵羊和山羊肉(0.9%)产量增长幅度不大,而家禽肉产量可能每年增长大约2.5%。就这类国家整体来说,其肉类总产量增长率下降。

  2、消费。世界肉类需求量预计每年增长2.4%、到2000年达到2.16亿吨。而前十年的年增长率为2.9%。在各类肉中,家禽产品需求量预计增长幅度最大,然后仍然是最受喜爱的猪肉。牛肉和羊肉的需求量预计增长比较慢,但其增长幅度与80年代的大致相同。

  在各种肉类中,随着侧重猪肉的饮食结构的变化,预计家禽和牛肉的需求增长速度加快。快速食品销路增加也是使家禽和牛肉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也是推动需求的主要因素。近东人均消费量增长预计缓慢,但是人口增长迅速仍然将使国内肉类市场平均每年迅速扩大3.7%。发达国家需求量增长率预计进一步减慢,到2000年每年增长不到1%。已经较高的人均消费量、收入增长有限和更多的出于健康的考虑可能限制人均需求量显著增长。已经很低的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也将压抑肉类需求。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两类国家预计都将转向消费家禽肉。

  全球奶产量和消费量,90年代以来年增长率为0.6%,约为80年代增长率的一半,发展中国家产量与消费量在增加,而发达国家在减少。在肉类和奶类消费中,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量预计不会超过发达区域的1/4和1/5。

  (二)我国畜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及预测从我国畜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来看,1993-1999年以及预测2000-2004年,我国牛肉和猪肉产量大于国内消费量,因而出口量较稳定。而家禽国内消费量大于产量,预计2000-2004年家禽产量由1583.6万吨增至1979.0万吨,而消费量从1657.0万吨增至2157.7万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且受到国外家禽产品的冲击。如美国肉鸡生产成本仅为我国成本的72%,价格也低。

  从福建省畜牧业生产与消费状况看,80年代以后,随着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带动,肉类总产大幅提高,1978一1998年的20年间,肉类总产从28.4万吨提高到135.24万吨,增加3.76倍,年均增长8.12%,是解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由于肉类总量的增长,人均占有水平亦水涨船高,与肉类的增长并驾齐驱。肉类人均占有量由1955年的6.6公斤增加至1978年的8.55公斤,23年增长l.95公斤;到1998年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到41公斤,20年间增长了3.8倍。但是,90年代以来,福建省肉类总产均大于销售量,除禽肉外,畜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30%—70%,其中猪肉低70%,牛肉低80%。显然,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具有一定潜力。从全省肉品种结构来看,猪、牛、羊、禽的构成由1990年的84.6:0.9:0.8:13.l调整为1998年的79.3:1.5:0.8:17.2。根据国际市场对不同肉类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增大家禽生产的比例,提高家禽产品品质,是发展的方向。

  二、加入WTO之后,对畜牧业的影响

生产的影响加入WTO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总体上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有利于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和畜产品进出口,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但加入WTO后,由于要取消非关税措施,降低关税,要受到世界“绿色壁垒”的限制等,这无疑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低质量的有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在WTO倡导的自由贸易环境中,区域性保护贸易仍然盛行。作为进入WTO的条件,我国还要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1997年农产品平均关税降为21.2%,主要畜产品关税也大幅下降。根据国家海关总署资料,1997年10月1日我国主要畜产品新关税税率,63%的农产品由原税率45%下降为20%;26%的农产品由原税率45%下降为23%。从现在起,5年之后,将降为17%。那时,国外大量畜产品将进入我国市场,畜牧业生产和国内市场将受到冲击,畜产品出口贸易也将受到影响。

  尽管各国畜产品非关税壁垒“关税化”和削减国内支持使国际畜产品价格上升,使我国低价格的畜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我国鲜活畜产品质量、安全及保鲜处理、包装将受到挑战。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在品种、质量、营养、安全、方便等方面要求更高。然而,我国肉类食品尚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农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废水、废气、烟尘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既破坏生存环境,又破坏农业资源环境,严重影响我国畜产品生产的卫生与安全。尽管近几年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仍是畜产品品种更新改良不足,畜产品生产“绿色意识”尚未树立和普及,还缺乏“无污染、营养、安全、卫生”的标准,使出口受到数量和价格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畜产品加工粗糙、产品单一、包装简陋、装满水平落后,不太适合消费国的文化及消费习惯,限制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将压抑畜产品出口贸易当今世界,畜产品市场向扩大、分散及多元化趋势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份额逐渐减少。从各国贸易政策来看,保护贸易仍然盛行,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最能说明问题: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箱政策”为各国保护贸易提供了更隐蔽的空间,其严格的检疫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壁垒。

  我国畜产品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尚有距离,受到各国兴起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1998年9月,欧盟兽医专家考察团来华考察后,在对我国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及有关加工厂考察的报告中认为,我国的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可能继续禁止我国向欧盟出口禽肉;日本1999年1月16日出台的最新的“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中规定中国等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猪牛羊肉的出口成本。同时,日本对克球粉残留超过0.01ppm的冻鸡拒绝进口。这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一道“绿色贸易壁垒”。

  此外,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如我国牛肉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猪肉和牛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从价值和质量上看,世界出口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下跌趋势,出口量增加,价值和质量呈上升趋势;从结构上来看,畜产品由初级产品转向加工制品;从营销手段来看,兴起了鲜活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道“绿色贸易壁垒”。这些国际性趋势压抑着我国鲜活畜产品出口贸易。


  (三)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问题困扰着出口贸易畜牧业不仅面临着一般的自然风险,鲜活畜产品出口还面临着高技术和高价值而带来的高风险,诸如病毒、瘟疫、品种退化以及产量丰歉年等风险,然而我国工农价格“剪刀差”一直使农业处于负保护和风险暴露之中,阻碍鲜活畜产品生产及出口贸易。

  (四)畜产品出口单一,潜伏青危机据有关资料,我国畜产品出口结构单一,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1994-1995年,亚洲市场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76%左右,而且又主要集中于日本和香港市场,这两个市场占50%左右。这样单一的市场结构很脆弱,难以抵御各种风险,比如进出口双方经贸关系不良、进口国市场疲软或经济危机、其他出口国竞争等带来的风险,将潜伏着危机。

  (五)出口政策措施不健全从我国内部环境来看,外贸体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增强着农业生产经营者形成市场意识、信息观念、创汇意识等,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将有利于出口贸易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目前有1300多亿的外汇,导致对我国逆差的国家因贸易不平等而限制我国出口贸易,也影响着鲜活畜产品出口贸易。香港主权事实上回归,原来内陆出口到香港的鲜活畜产品不应在作“出口”,经香港转口出境的产品就应计入我国出口值中,一些国家。我国的配额限制将对鲜活畜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出口经营秩序及管理的问题,使中国失去了许多畜产品出口机会,也造成部分畜产品积压和腐坏变质。我国鼓励畜产品出口生产经营者开拓国际市场,但缺乏一致对外的协调机制。一些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出口经营权,不能直接参与出口贸易和了解国际市场信息,而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指导和信息沟通,致使生产经营盲目性和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时常出现货源奇缺而失去机会与供给过剩而拥挤在单一出口市场上竞相压价并存的局面。


  三、发展对策

  (一)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首先,必须积极从国外引进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畜禽良种,并做好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以改善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必须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到2000年、2005年,福建省猪肉占肉类总产计划从79.3%下降为77.5%、70%;禽肉由17.2%上升为18.9%、24%;草食动物由3.3%上升为36%、6%;奶类所占比重由3.8%增至4.5%、6.4%。

  再次,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疾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体系、畜产品加工体系,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客观要求。必须控制住国际要求扑杀的动物疫病,大力发展优质饲料生产,提高加工水平,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二)深化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民家庭生产经营体制下,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改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难以降低成本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部分畜产品要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首先是推进农业市场化和组织化建设,提高鲜活畜产品出口的产业化程度。这要求扶持一批鲜活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经营,可采取“公司+农户”组织形式,实现鲜活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其次,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原有出口基地,兴建一批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等出口生产体系与鲜活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同时,把开发性畜牧业与外向型畜牧业结合起来,突破我国鲜活畜产品依赖国内消费“剩余”出口和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

  (三)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实现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首先要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开发和培植出口新产品。

  一方面,把地方性的土特产品开发为出口商品。大部分土畜产品的生产仍是在农户房前屋后进行零星式种养,有待于开发为商品化的大规模生产并培育为出口产品;   另一方面,加强科研特别是适用高新技术培育高产高值新品种。其次,大力引进外国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将引进品种经“本主化”后培植成出口新品种。

  第三,扩大鲜活畜产品的加工制品出口。改进鲜活畜产品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开发系列产品,搞好保鲜和包装。同时,改进运销手段,努力扩大鲜活畜产品运销距离和范围,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四,制定营销策略,主要是组织力量,选择适合的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创办跨国公司,建立国际性运销网,实现鲜活畜产品国际化经营,从而绕过区域化和贸易集团化的国际贸易壁垒,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福建省必须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利用已有的国际市场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创建地方名牌产品,如“河田鸡”、“连城白鸭”等,生产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精品。   (四)大力推行“绿色产品”工程把鲜活畜产品的检疫工作和推行“绿色产品”结合起来,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1)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必须使我国产品的卫生标准药物残留等达到国际标准。

  (2)加强畜牧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等的环保检测,保证我国鲜活畜产品符合无污染、安全、卫生和营养等标准。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各国签订互认协议以取得我国畜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消除绿色贸易壁垒服务。   (3)制订和实行我国具有权威性的检疫标准体系。加强检疫工作,提高出口畜产品的动物检疫、安全和卫生检疫水平,促进“绿色”标准的形成。

  (4)强化出口商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加强出口畜产品的检疫、检测工作,限制污染、破坏环境和不符合检疫检测标准的产品出口。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由于鲜活畜产品满足消费者“食鲜”的习惯和需求,其具有较大的市场开拓潜力。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鲜活畜产品生产经营和出口贸易进行扶持,从而推进畜牧业外向化。 首先,要稳定和制定出口鼓励政策,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机制;为扩大鲜活畜产品出口提供优惠的融资条件和配套的金融和保险服务;二是制定合理的出口退税率并保证实施,以增强出口企业的经营信心和正常秩序。

  其次,赋予更多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以经营出口权,把鲜活畜产品出口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第三,加强畜产品出口市场的信息咨询和生产经营指导工作。

  第四,搞好鲜活畜产品出口市场的管理,提高各专业协会或出口商协会内部协调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出口秩序,形成“协调一致、统一对外”的秩序。   (六)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出口政策的支持力度采取畜产品储备、畜牧业保险及灾害补贴等收入支持政策,加大国内农业发展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

  首先要搞好养殖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

  其次要增加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保护和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工厂化养殖基地、出口生产基地等。

  第三,增加对畜牧业保险的投入,扶持畜牧业保险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