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各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幅下滑的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基础仍不牢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尚未消除。
2001年扭转增幅下滑局面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抽样调查,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2%,扭转了增幅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主要因素:一是粮食价格回升为增收提供了1.83个百分点,二是畜牧业发展为增收提供了0.17个百分点,三是外出务工为增收提供了1.55个百分点,四是在本地非农企业劳动所得为增收提供了0.68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增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现金收入增加明显。在2001年农民纯收入中,农民现金纯收入人均为1748元,比上年增加108元,实际增长5.7%,现金纯收入增加额占纯收入增加额的95.6%。
农业收入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2001年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165.2元,比上年增加40元,增长3.6%,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对全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打工收入是增收的主要来源。2001年农民的打工收入人均为375.7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增长12.3%,对全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4%。
但是,2001年农民收入仅仅是恢复性增长,其中粮价回升起了关键作用,实际上是在2000年农民来自农业和种植业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11.1%的基础上实现的恢复性增长。而且,还应该注意到,去年在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增收的不平衡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9:1,比2000年的2.79:1又有所扩大;收入最高的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82元,是收入最低的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除外)的3.2倍,比上年的3.1倍又有所扩大。尽管低收入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收入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或收入增幅仍然低于平均水平。2001年,纯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2018元,增收85元,增长4.4%,但仍比全国农民人均水平低348.4元;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的人均纯收入为2061元,比上年增加81元,增长4.1%,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由此可见,农民收入低和增长乏力仍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户、粮食主产区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户和低收入农户。
基础不牢增速低于去年
2001年农民收入虽有恢复性增长,但基础仍不牢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尚未消除,预计今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去年水平,将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原因是:
农产品价格回升余地不大。从近期农产品市场走势看,粮食价格在持续三个季度的回升后,第四季度有所回落。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粮食进口将对我国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不可预测,继续靠粮食价格回升来拉动农民收入增速回升将有很大难度。
农产品成本上升较快。90年代以来,由于物质费用和劳动力价格上升,农产品成本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左右。
农产品价格疲软和成本提升两者叠加,导致农业效益下降。
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2000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下降到15.9%,而农业的就业份额仍然在50%。农业与非农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逐年拉大,已从1990年的3.93倍扩大到2000年的5.29倍,成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根本原因。
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对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加上近年来国内需求不旺,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趋缓,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减弱,农民外出打工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对总收入的支撑作用下降。
调整结构促进增收
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即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这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优质牛羊肉和优质禽肉,加快发展奶类制品。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搞好疫病防治。三是以建设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继续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靠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一要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二要组织力量开展关键性农业科技攻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三要加强对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四要抓好“十五”期间50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培养农民接受和使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家要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坚持做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今年,中央计划安排农林水利、生态和扶贫基本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510多亿元,重点用于水利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农业技术创新、农业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以及扶贫开发等方面建设。同时,安排25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等的建设。适时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逐步增加对农村中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增加人畜饮水工程投资,基本解决第一批列入规划的2400万特困人口的缺水问题;增加用于包括草场围栏在内的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的投资;结合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支持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小额信贷方式,改善和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的主要途径。要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继续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门槛,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农产品进出口管理。按照中央提出的“趋利避害,减少冲击,善用权利,扩大出口”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的措施,减少进口冲击。同时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调动有限的资源,以部分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在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把优势产业、产品做大,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拉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是农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要继续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对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管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
来源:《人民论坛》(2002年第四期 作者: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