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1999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同年我省庚即印发了《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使我省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生态农业、农村环保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农业作为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特别是1989年以来,紧紧抓住国家项目扶持的契机,上下同心,全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
(一)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五一化”的目标,全省先后立项实施以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粮食自给工程、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等工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3138万亩,完成投入资金54亿元。使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比重由1990年的83%下降到2000年的57%,人均高产田土面积由0.26亩上升到0.51亩。项目区配套植树造林近4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800万吨,油料300万吨,水果390万吨,增加产值507亿元。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改造治理区基本上做到了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凼、护坎有林、护坡有草,控制和减轻了水土流失,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土”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土”。特别是坡耕地改造,据定位观测,每亩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5吨左右,土壤有效蓄水增加30吨左右。全省改造区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达6000万吨(相当于40万亩耕地的耕作层土壤),总增有效蓄水量3.6亿方,对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减轻河流、水库、湖泊特别是三峡水库的泥沙淤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
全省在建生态农业试点县25个、示范区2个,试点乡镇390个,建设面积达150万亩,推广面积达到600多万亩。十年来,通过试点、示范,各地总结摸索出了不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条件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广元市苍溪县(国家级贫困县),现已建沼气池10万口,建省柴灶4.6万个,建设规范化庭园经济户2.1万户,完成庭园改土2.5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不足200元,提高到1670元,庭园生态致富工程起步早的村社人均纯收入已达2400元以上,许多农户已盖起了新楼房。峨眉山市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蔬菜、茶叶基地5000多亩。洪雅县和东坡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粮、经、饲——种、养、加”生态农业模式,把种植、养殖、加工和沼气结合,形成物质循环再生,能量流动转换,协调运转的良性循环,5年推广达到5万户,仅此一项户平每年增收500元。全省25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无公害粮、菜、茶、果基地5万亩,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节地、节能、节水、无公害规范化生态农业模式已在全省各地开始推广应用。
(三)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起步良好
针对农村环境现状和农产品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我省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大事来抓。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已发文公布禁止、限制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20个品种,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药20个品种。目前全省有45家企业的14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监测基地面积1600万亩,已有10家绿色食品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我省颁布了九个地方标准,完成了6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成立了“四川省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中心”。建立了100个100万亩无农药污染农产品(IPM)示范园区,省农业厅直抓35个示范园区,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残毒检测,推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和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资源短缺、生态脆弱
一是耕地资源短缺。由于人口增加,建设用地扩大,退耕还林(草),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不可避免。全省现有耕地人均不足0.8亩,且中低产田土面积还占总耕地面积的57%。
二是森林生态功能低下。20世纪30年代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建国初期20%,到60年代全省森林履盖率下降到9%,现在森林覆盖率虽然已恢复到24.23%,但是树种单纯,层次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差的低效林,约占森林的一半,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
三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危害严重。99年遥感查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22.27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5.72%。年土壤侵蚀总量9.5亿吨,四川境内年流入长江的泥沙达3亿多吨,损失氮、磷、钾443.7万吨和大量有机质,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破坏。全省现有耕地434.61万公顷,中低产田土占57%,中低产田土中坡耕地面积达96.53万公顷,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源头之一。
四是水资源相对紧缺。全省水资源人均量为3171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全省农业生产布局极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中低产田土坡薄土比重大,生态功能低下,水土保持功能弱,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危害程度越来越大。
(二)农业面源污染有加重之势
一是农药使用量增大,有机磷高毒农药比重大。全省年平均用药量8300吨(含量为100%),其中70%是杀虫剂,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中70%是高毒农药,加之不合理使用导致残留残毒较高。
二是化肥施用量大。我省2000年化肥施用量达212.6万吨(折纯),每公顷施用量470公斤,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每公顷225公斤。也远高于全国化肥每公顷施用量为330公斤的水平。
三是农产品重金属元素超标严重。主要是施用劣质肥料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肥料中主要是镉和汞的污染较为严重,据我厅农业环保监测站对微量元素、叶面肥、过磷酸钙、复混肥料中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叶面肥重金属含量较高,有的镉含量高达0.4%,超出国家标准200倍。通过对水稻、玉米、小麦的监测,其超标率高达52.25%,其中,大中城市郊区超标率高达84.6%。
四是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特别是秸秆焚烧既对资源造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生产预警预报监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监控手段也较落后,加入WTO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将面临严峻挑战。2001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15.83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仅有3.89亿美元。占24.6%。
(四)生态农业、农业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适用节地、节能、节水、无公害生态模式难予大面积推广。
三、迎接挑战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和农村环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入WTO后农业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有效解决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增产与增收和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退耕还林步伐,推进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发展。各级农业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同环保部门的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环保,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各地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狠抓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品粮基地等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方针和生态农业为主的技术路线,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并把中低产田土改造同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狠抓一改带五改(通过中低产田土改造,带动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品种的改良,栽培技术的改进、种植结构的改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旱作节水农业和平衡施肥等技术,加大科技措施投入力度,并纳入项目检查验收内容。确保项目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把我省建成绿色家园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而努力奋斗。
(二)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适用生态农业模式
我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鱼)”模式值得大力推广。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养殖和粮食、林果、蔬菜、食用菌种植连接起来,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浸种、喷洒果树作添加剂喂猪,沼渣还田、种菜、植菇。整个过程良性循环,形成了家居温暖清洁化,生产过程无害化,产品品质优质化。是既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使废弃物资源化,又提高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化模式。全省各地要因地制宜,重点推广“猪、沼、果、菜”、“猪、沼、果、鱼、菌”、“花卉、旅游”等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建的两个生态农业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5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和农业部新安排的4个生态家园工程示范县,省级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县,要在推广示范中起骨干带头作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迎接国家和省级检查验收。
(三)狠抓农产品安全,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
目前,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种植业、养殖业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来源是农药、化肥、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针对我省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必须狠抓农产品生产安全,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采取坚决措施,保障农产品安全。我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应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建设科学,完备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控制,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紧搞好各地品质区划,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带或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尽快使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形成品牌。
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加快实施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认证制度,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
三是加大农业投入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协同作战,进一步整顿全省农资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肥料、种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假冒无公害农产品等违法行为,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制造和销售。切实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所需种子、农药和肥料的推荐、发布以及质量监管工作,正确引导农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和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要加强质量监管。
四是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过程的监控。继续完善6个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新建5个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无公害蔬菜基地、8个无公害水果基地,在此基础上,力争用3年时间,创建100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并强化这些基地县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其产地环境、投入品及产品的监测力度。同时严禁“工业三废”,城镇垃圾、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基地农田,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监控,使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比重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