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作者:王昭耀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的奋斗目标。希望农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精神,始终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重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当前,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坚持“趋利避害、减少冲击、善用权利、扩大出口”的方针,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虽然入世带来挑战,但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克服暂时困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进程就会加快,农业的整体效益就会在竞争中得到提高。按照中央确立的“趋利避害、减少冲击、善用权利、扩大出口”的基本方针,我省农业应对入世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世贸组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做好入世后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熟悉、掌握和利用WTO的贸易和管理规则。我们不能“叶公好龙”,想入世,盼入世。真正入世后又顾虑重重,一筹莫展。要积极主动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广大农业工作者要把WTO知识宣传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开展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工作,全面掌握世贸规则和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二是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充分运用好国家关于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支持更多的农业企业取得并用好进出口经营权,积极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步伐,积极鼓励农业、乡镇企业吸引外资,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农业高新科技,如优良品种及种植、农产品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来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春节期间我到海南参加我省南繁基地落成仪式,我就讲,要把这里建成良种引进、培育、推广中心,以及种子质量的检测中心。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培养“诚信”意识问题。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从以往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竞争,即价格、质量、信誉竞争。WTO是建立在规则和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交往中不讲信用,必然是纠纷不断、官司不断。目前,我们一些地方存在着信用危机综合症。开始订单签得很好,市场一变化,不是龙头企业不讲信用,就是农民不讲信用,结果是一锤子买卖,利益机制形不成,农业规模和效益上不去。今年农业部门实施“三大工程”一定要抓好这件事情。
第二,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在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调整农业结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发展畜牧水产业、林果园艺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今年省里将抽出时间,专门就发展畜牧水产业问题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适当时候开一个会议。各地要抓住目前粮源充裕、城乡居民畜禽产品、水产品消费增长较快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争取在几年时间内把我省畜牧水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这里我特别提示一下奶业问题。近几年我省牛奶市场迅速扩大,在农产品卖难价低的情况下,牛奶连续4年产量和价格双增长,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喝牛奶的阶段。目前,我省奶业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奶牛头数约2万头,能产奶的不足12000头,人均牛奶产量0.7公斤,大大低于全国人均8.4公斤的水平,而世界人均80多公斤。我省奶业的龙头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省内市场占有率不足50%。目前奶业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各地要抢抓机遇,力争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规模小,经营分散,信息不灵,很难直接参与入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加快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的方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把我们的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带进国内外市场。这些年,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省龙头企业总体上是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利益关系松散。全国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有66家,我省没有一家。而且,我们的龙头企业以一般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不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多数为临时的合同购销关系。
今年,国家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各地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的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尤其要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发展龙头企业。最近,江苏省提出2002年要成为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三资”开发农业年。龙头企业是“三资”从事农业开发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三资”开发不仅为企业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更为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思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家。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要高度重视培育企业家资源,充分发挥能人作用。各地要尽快制定促使各类经营人才脱颖而出的规划和鼓励支持政策。
第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优质、及时、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地要深入开展“为农民服务、让农民满意”活动,集中精力帮助做“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在政策引导、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科技服务、提供市场信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作用。
加快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应对农业入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入世后,大大拓宽了我省农产品出口空间,但出口的最大障碍是农产品质量尤其是卫生标准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据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反映,我省生产的活猪、牛肉、水产品、茶叶、家禽等,由于疫病和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问题,难以销往国际市场,在上海、北京等地市场销售也受到影响。最近,欧盟和英国对我国水产品、蜂蜜等采取了禁止进口的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从搞好农产品检验检测入手,在生产、流通等各个关口严把质量安全关,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不让有毒有害的农产品上市流通,确保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应对入世挑战,利用入世机遇方面,农业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扩大农产品出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要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抓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国际通行的“绿箱政策”要充分运用。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这几年安徽农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民服务的信息渠道已经基本形成。现在的问题,是要对各种信息进行规范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建立起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实效性,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第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要把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举措。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坚持30年不变,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管理,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合理流转的引导工作,妥善解决好农村抛荒地问题。去年底,中央下发了18号文件,对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要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适当缩小保护价范围,从今年新粮上市起,淮河以南的小麦、淮河以北的水稻退出保护价范围;选择少数市、县进行粮食放开和直接补贴试点,大力促进粮食销售,抢占沿海市场。要继续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按照“巩固、规范、完善、配套”的基本思路,在抓落实、求提高上下功夫,做好有关配套改革,严防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