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空间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正跋涉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路上。
3月24日,整个苏州城都浸润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坐在第三届农业信息化高层论坛主席台上的中国农网李总经理,目光中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沉重。用亦喜亦忧来形容他此时的感触最为恰当不过,喜的是会议大厅中人头攒动;忧的是这届论坛究竟能够取得哪些实质性成果,究竟能在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取得哪些进展。
“最后一公里”问题具体指农业信息化到县一级以后,下乡、进村、入户极难推进,处处受阻。参加本界论坛的农业部、科技部的官员和农业专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来自与会代表们的反映却是:与上届论坛大同小异,新的进展不多。来自基层的声音往往更能够反映问题的实质,在会后返京途中,记者与河南濮阳市某县一位信息中心负责人攀谈,他说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还处在起步的摸索阶段,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北方,在“农”字号民营企业还不够多,还不够强大,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民经纪人相对还比较少的状况下,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与农民的信息互动尤为困难;南方相对好一点,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说,搭建一个虚拟空间、建一个网站不难,难得是如何有效地去应用。如果不能够有效应用,不能够真正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大量投资建一个“花瓶”式的网站就是一种浪费,是另外一种“面子工程”。无独有偶,农业部市场信息司信息处处长陈丽水也强调,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只是其中一种载体,也是一种最好的能够形成互动的载体,但在现阶段往往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信网等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优势。由此可见,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应对。在农民接受计算机网络程度还很低的现阶段,要充分运用传统信息载体与计算机网络相配合共同推进,实现下乡、进村、入户。但一定要加快提高农民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最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的认知和应用程度。
政府:农业信息化的第一推力
从与会代表的构成来看,大部分是省、市、县级信息中心的领导同志,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科技企业和软件提供商代表参会。陈丽水处长在回答记者有关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布局问题时作出如下表述: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渠道还是要靠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但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地引导社会各种力量来支持和加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像北京农软科技有限公司对中国农网的投资就非常大。民间投资会随着政府主渠道投资的带动而逐步地进入,在这个方面不能操之过急。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134个开通了网站;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建立了局域网。由此可见,在政府主渠道投资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那么,这些由政府投资的局域网和网站的应用效率如何呢?是不是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滞阻而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呢?一位专家解释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并不直接反映在财政上。我们对此持有疑问,这里的关键是有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互动效应。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经营意识相对较强,形成互动的机率较大,网络发挥效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互动的机率相对较小,网络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力就相对较小,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民间:农业信息化的主导推力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这是记者采访南北数位代表获得的信息。笔者认为,仅仅将他们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地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另一个层面讲,政府搭建信息平台只是起一个导向作用,引导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中间层进入,进而带动农户整体参与,形成互动效应,有效发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作用;而不是再由政府去花大力气把信息资源传播到乡,再进村、入户。实际上单向的传播到位,农户接受不了、应用不了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说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双向的、互动的,不是单纯的政府主观意愿就能解决的事情。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启动和培育民间信息需求,激发民间力量参与,形成互动,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连动、畅通地有效运行。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症结在民间,不在政府,何时把民间力量发动起来,何时才是农业信息化的春天,何时才能够完成农业信息化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
作者:崔世海 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快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