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绿箱”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鸣骥
按照最近确定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十五”期间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资金约需1636亿元,这笔巨额资金如何使用?日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鸣骥在接受采访时,在介绍2002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点中,回答了这个众所关注的问题。强调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阐述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措施。
问:应怎样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答: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政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属于“绿箱”政策,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因此,农业综合开发要充分利用这项规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两方面工作要抓好。
一是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与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紧密结合,逐步提高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夯实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基础。继续搞好与中低产田改造配套的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重点发展渠道衬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喷灌、微灌等工程措施,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生物等措施有机结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有机结合。坚持灌区和旱区并重,积极推进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和旱作节水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用水效益。
问:请介绍一下如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答:农业综合开发要根据国家培育和扩大内需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具体有四个重点。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增加对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扶持力度,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格局。
————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围绕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继续支持大型优质粮食和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优质大豆、名特优园艺产品和林产品生产,加大对专用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力度,促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
————积极扶持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以扶持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畜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支持名特优新畜产品生产,突出发展奶类、优质牛羊肉、优质禽肉生产和加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支持发展适销对路的水产品种,推动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对能够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一视同仁,着力扶持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经营机制的龙头项目。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问: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有哪些需完善之处?
答:要调整完善资金投入的相关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重点,调整完善财政资金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的投入比例;遵循公共财政原则,根据各类项目特点,研究调整中央财政资金无偿与有偿投入比例;根据各地区资金投入需求、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研究调整不同地区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科学界定资金使用范围,如对农村水电、小型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是否结合项目实施纳入扶持范围,财政无偿资金可否用于扶持产业化龙头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等。
问:“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这笔巨大资金应怎样筹措并落实?效益如何?
答:“十五"期间继续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包括集体和农民自筹现金及以物折资)与其它资金(包括银行贷款)配套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亚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