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业“入世”路在何方

农业“入世”路在何方

作者:丁志刚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农业“入世”路在何方
——积极探索经济欠发展地区因应农业“入世”的新途径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以排除许多限制壁垒,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的优惠政策和援助来建设国内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但是,面对入世后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农业尤其是经济欠发展地区农业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正确估价自身农业生产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确保自身农业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入世后发展农业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农业“入世”面临的严峻形势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尤其是在经济欠发展地区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是农业生产自身的先天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的行政引导和科技、教育等系统服务和管理都相对滞后,对现在的农业发展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农业结构比较传统和单一,名优产品占有率低,农产品品质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增产不增收;二是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创收能力下降,农产品销售困难和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结构趋向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低和农民自身素质低,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产品市场开拓缺乏有效手段,传统的小贩推销、坐等客商等营销方式还占有很大比重等。
其次,中介服务组织弱化。当前农民普遍感到困难的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销售市场在哪里,能否真正实现丰产又丰收,这也是几年来一直制约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个问题的存在说到底还是中介服务弱化,农民组织程度低,服务引导跟不上。从产前领域看,生产资料服务尚可,而种苗服务及信息服务明显滞后。在我区大多数地方,产前服务仍主要依靠供销社系统的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业技术部门的种苗供应和技术推广,其他部门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较少。另外,农民走各市场最迫切要求的信息服务组织或迟迟不能建立,或建立而不健全、规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由于产前中介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不及时、不准确,农民一开始进入市场就带有较大的盲目性。从产中领域来看,传统服务体系弱化,或名存实亡,产中技术指导明显滞后,或农民急切盼望的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千呼万唤难建立,即使建立了也运作不规范。
再次,从产后领域看,流通环节服务相对滞后。在经济欠发展多数地方由于缺乏或缺少实力较强、服务周到的仓储、运输和销售组织,流通领域服务跟不上,即使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形成规模经营,但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经济效益并不与生产规模扩大呈正相关。在买方市场扩大、农产品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仓储、运输、销售环节服务滞后,已成为农民走向市场,发展和巩固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的“瓶颈”之一。
另外,服务引导存有偏颇。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推行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常见的政策性口号就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不可否认,从过去“政府要求种什么就种什么”和“我种什么就卖什么”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无疑是对传统指令性农业计划体制的一种突破,也是广大农民向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入世”后,在全球市场趋向一体化,国内农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我们则不能把一时的“赚钱”简单地等同于市场需求,更不能把“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销售导向等同于“市场要求种什么就种什么”的市场导向,更不能以此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针。特别是当前,千家万户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远未成为走向国内外两个大市场的农民,他们视野中的“市场”难免有其局限性,所谓“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销售导向,至多只是一种“狭义市场”引导,它多是凭借经验估计,距离真正的市场导向相差甚远,也不可能正确引导农民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应对农业“入世”。
积极探索因应农业“入世”的新途径
狠抓“引导”与“市场”两条主线,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创税农业,走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是经济欠发展地区因应农业“入世”的必然选择。
第一,强化服务领导,构筑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中介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政府自身服务意识,不简单地搞强迫命令,切实解决在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种前紧吆唤,种后没人管”现象,建立健全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和农科教专家指导中心等全方位服务体系,搞好市场分析与预测工作,查找捕捉市场“盲区”,及时准确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市场信息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顺应农民要求,引导农民自愿合作与联系,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多种开工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一乡一县自己生产和加工,集中销售,促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三是各级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品种改良、引导“农”字号龙头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好环境。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制定出能够保农民收入稳定的险种,建立健全农产品的保护制度。
第二,努力开拓市场空间,抓住发展“入世”农业的“牛鼻子”。首先,以更新品种,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化、多样化、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走市场决定产量、需求决定品种质量的路子,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靠优质名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强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抢占农业产业化制高点。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农技中学等形式,以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及农业科技广播讲座、科技大集、农民田间学校等为切入点,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素质。其次,建立健全以集贸市场为主体、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购销网点为补充,初级产地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消费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沟通城乡、辐射全国的市场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组织在流通领域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鼓励国营、集体、仆人、联系体等多个轮子一起转,拓宽流通渠道。另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订单”落实生产计划,做好产销对路,切实解决农副产品“卖难”伤农民现象,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第三,做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文章,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一是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以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二是在“大、高、外、强”的原则下,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联合、兼并拍卖、转让,充当产业化龙头,实现全民、集体、合资以及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并存在新格局,使整个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向公司集团化、经营多元化、产品系列化、产品外向型发展。三是对一些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开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新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利益的分配机制,重视利用合作制、契约制等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利益共同体。
第四,抓好基地建设,开创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农产品基地是发展创税农业,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信托,也是发展整修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本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二是规模化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不断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把建立新的区域性的商品生产基地与主导产业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大户、专业村的带动示范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和发展一批集约化程度高、产品批量大、商品率高的主导产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