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提 要 农业的持续性发展,需要多种学科和技术的支持,从事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密切关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科技、系统管理与经济科学的进步,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技术的集成,来解决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系统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结合动植物生命科学新成就和农业资源、环境利用与保育,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要求,积极开拓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并努力促进工业部门的先进应用技术与管理决策经验向农业领域转移。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将为农业中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介绍自己的初步认识与发展思考。
正文
一、信息技术革命
1、 人类正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美国总统克林顿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据预测,它将每年为美国增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率提高20~40%,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 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值的38%来自企业和消费者购买信息设备开支的增长。美国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投资现在几乎占所有行业设备开支的一半,各公司用在工业机器上的开支在设备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75年的32%下降至1993年的18%。 电子信息技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催化剂”。日本大力加大教育信息化投资;德国发表的“信息2000年”报告预测:到2000年,德国不使用电脑的劳动岗位将缩减到全部劳动岗位的1/3。 人类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行业界限日趋模糊,技术相互延伸、复合和交错。信息技术正改变着社会经济的性质与结构、人们的传统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2、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子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三十多年来,集成电路一直遵循着一个大致准确的“摩尔”定律。在高速发展。即单片IC上晶体管数目平均每18个月增长一倍,性能翻番;过去十年,IC速率提高了10倍,硅IC平均每3年推出新一代产品。 模拟技术被数字化技术逐步取代,已成为技术进步的总趋势。 应用技术由元件集成——单机应用——系统集成,并向实现网络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集成传感器、图象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多离子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迅速发展。价格仅为几美元并具备必要智能的廉价芯片已实用化,价格在30美元以下带有DSP、能模仿人的学习和决策思维过程和通信能力的神经网络IC,可望在近二年内问世。 CAD/CAM 技术的发展,使制造过程柔性化,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高性能价格比的产品生产成为可能。
3、计算机技术向高速化、微型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发展 近几年来,计算机平均性能每年提高50%。计算机系统小型、微型化和高速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世界PC机销售额占全部计算机的70%,1994年全球PC机装机总量达2 亿台。 微型机淘汰周期越来越短,386已退出市场,586已大批进入市场,75MHz、90MHz、100MHz的Pentium 微处理器在1995年第一季度价格分别为$535、$585、$905,到第四季度即分别下降到$160、$265和$360;Inter公司总裁最近宣布,配备Pentium Pro(即686)150MHz的PC机将由目前$4000到今年年底降到$2500以下。据悉Pentium Pro PC机将可配置多处理器实现高速并行计算功能。这将大大推动实时控制与复杂系统的信息并行处理进一步实用化。 家用电脑、服务器、InterNet用户的快速发展将是PC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微机市场增长中心将转向软件发展和服务,PC多媒体化、多功能化迅速发展,应用技术迅速普及。InterNet和Intranet的迅速发展,将计算机推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一种具有 InterNet 联网功能,可享用全球开放的网络资源与显著简化了的新体系结构,价格在$500以下的网络计算机(NC)已经出现,这将导致现有PC机体系产生革命性变革,使目前常驻在PC机上的许多功能将可以转化到网络上,从而使购买、维护和升级等方面的费用大大降低。 PC机在中国大陆迅速普及,市场销售量1992年为25万台,1993年为50万台,1994年为70万台,1995年为110万台,预计1996年将达到150万台。PC机正迅速进入家庭,预计1996年中国大陆个人购置PC的比重将达到市场销量的40%。中国计算机产业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接近60%。
4、通信技术发展加速 通信网正迅速由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过渡。 光纤成为现代通信的传输主干,辅以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方式。过去十年光通信传输速率增长了100倍。 多媒体终端技术正快速发展。 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正迅速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与沟通方式,至1994年10月,与之相联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8个,网络达4万多,计算机380万台,用户已达3500万人,并以每月10-15%的速度增长,IBM预测,到2000年全球将有一亿台电脑和100万个电脑网络与InterNet相联,用户将从目前近6000万上升到5亿。一种利用InterNet和Webf服务器的基础结构和标准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将以价格更为低廉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和享用全球资源的环境。我国1994年4月正式加入InterNet,五条64kbps和一条128 kbps专线已开通,六个InterNet出口节点,7条专用线已联入。 近几年我国通信设施建设每年以近5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国家公用通信网,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体网络结构正迅速建立起来,至2000年,将建成复盖全国的网格型光缆干线网。到2010年将初步建立起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这将对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和面向世界,享用世界信息资源的基础环境得极大改善。
5、消费类电子技术正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方向迅速发展
二、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 过去40年,世界食品生产量增长了一倍以上,主要是依靠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耕地和灌溉面积的扩大,化学物质投入的大量增加,机械动力与能源的大量投入条件下获得的,由此而引起的农业资源制约,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发达国家自上世纪后期以来,通过农业资本的积累,农业生物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措施的广泛投入,实现了农业的高度现代化,建立起真正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系统。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工程技术已趋于成熟,正在转向生物与工程高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发达国家农业机械的研究重点转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与环境、生态、食品质量有关的园艺与农产品加工增值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科学技术问题远未解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贫穷仍往往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仍很少被采用,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受到极大的制约。
3、GATT的实施与世界性贸易体系的形成,信息技术革命,大大地改变了各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愈益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被突破,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经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形成自我发展富有竞争力的新机制,不加快科学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将使本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愈益被动,这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压力。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飞跃性进步。但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减缓,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单产增幅下降、有限的物质资源低效利用,甚至浪费严重;东南部经济较发展地区粮食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力逐年增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重低,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与投入水平难于支持现有农业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 社会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使农民变为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和决策者。农民的科技意识和信息意识将对农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和增加收入具有决定性影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发与推广,将为农民提供有效管理农业资源与生产的有力工具,也是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改善经营决策的有效手段。
三、从信息技术应用看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近20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发达国家开始迅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并建立了一批直接为农业系统提供服务的软硬件产业和咨询服务系统,大批农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投向国际市场,不带智能监控装置的农业工程成套设施和复杂农业机器已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美、加、澳、欧各国从七十年代起,即逐渐建立起一批区域性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农户和农场主提供地理信息、气象、资源、市场、技术有关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实现正确的经营决策和获取更好的利润。八十年代以来电子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了国际农业工程学术活动的重要主题。探索围绕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系统的电子信息科学新技术研究也异常活跃。以下仅举数例说明从信息技术支持角度看农业发展具有的巨大潜力。
1、计算机辅助作物生产系统(Computer Aided Crop Production System)又称Spatially Variable Field Operations 或Precision Farming。精确农业经营的技术思想,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农田条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的事实。旨在利用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使对土地的经营操作能比较准确地响应这种差异,达到有效地节约投入、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后果的目的。即农业管理是针对土壤而不是针对田块。其依托的技术包括:田间车辆定位系统;作物栽培有关的数据库,GIS和栽培模型;田间信息采集传感与机械控制技术等。其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掌握田块内的作物收获量分布状况 -- 生成小区产量分布图(Yield Map)。 在联合收割机上安装车辆定位系统(DGPS)和小区(10M×10M)平均产量传感器。 对如何操作处理田间作物生长条件的差别作出分布式投入决策 -- 生成Treatment Map。 利用GIS提供的田间土壤类型、含水量、作物史、产量史的小区地理分布图和实测的Yield Map,并综合决策者的栽培管理经验、专家知识、作物栽培模型、经济分析模型等,决定如何操作处理田块内小区间的条件差别,按田区精确位置制定科学的投入决策方案(Treatment Map) 根据Treatment Map进行投入的调节与控制--Field Treating。 Treatment Map即时显示需要的控制信息或自动执行必要的操作。据报道,Messey Ferguson Datavision,Auernhammer,John Deere等公司已可提供装载在康拜因上的小区产量地图自动生成系统商品。英国RDS公司等可提供田间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的集成电子系统。迄今,美国已有5%农场在实践使用Precision Farming系统;英国试验采用此类系统的投资回收年限为3-4年。同类研究在加、德、丹、荷均已开展,其技术研究发展信息已可在InterNet Web服务器上检索查询. 西欧农业使用农药的立法使农民面对着环境问题的压力,已经提出减少应用农药50%的目标,瑞士已执行施用农药税,一种旨在根据田间杂草及病虫害分布实现精确喷药,减少成本和环境污染的Computer Aided Pesticide Application 系统已在试验使用. 美国总统最近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把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民用,从而开辟了GPS的广阔应用前景。未来一个如同计算器大小的装置即可接收GPS信息而装载到农用车辆上。精确农业已预示着人类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潜力、智慧与能力。其技术思想也可以在开发研究不同水平的实用技术中借鉴。
2、农业生产模式化管理与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 农业生产过程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除技术因素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及市场环境的压力。揭示系统输入输出的关系,包含着已被认识并可以量化的生命活动和资源潜力利用规律和至今尚无法用数学模型描述的非结构性决策问题。因而管理农业的科学技术与专家经验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其目标应是科学利用资源潜力、节约投入、最终使农业经营者获得最好的利润。近二十多年,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模型的研究十分活跃,并已成功地用于预测产量、制定农作措施、病虫害预报、达到节约投入,实现高产的目标。我国也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待在推广实践中不断完善,如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模式栽培模拟模型和作物病虫害预报模型的开发;一批农业专家系统,如作物栽培管理、施肥、育种、灌溉管理、禽畜饲养专家系统及其开发工具,近几年已在我国部分省区的推广中取得显著效果。生物技术革命将为人类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揭示其内在机理与分子结构演变规律,形成许多新的定量化动态模拟模型;人工智能,模糊理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已为解决农业系统中大批非结构性的决策问题与专家系统开发提供了新的方法;它们与农业系统经济模型、资源有效利用模型和基于专家知识与经验的人工智能的结合,运用正在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向农民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将引发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传统模式的重大变革,为更有效地将科技兴农进一步落到实处作出重大的贡献。
3、现代畜牧场管理信息系统 奶牛业是农业生产应用先进电子技术最早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奶牛自动编号识别器作为自动信息管理的基础,于七十年代中期即研制成功成为商品化产品。早期推广应用的一种编号自动识别器,是长期挂在脖子上的小型密封无源信号转发器。一个固定的激励信号发生器通过发射天线依次地发射出一串不同频率的高频电磁波,挂在牛脖子上的每一个转发器经过调谐,只对其中的两种频率作出响应,从而给转发器中的转发振荡器提供功率并使转发振荡器先后发出两个固定频率的时序信号被接收机接收,经过解码,判别出牛的编号。这类转发器自80年代初,即已在欧洲,北美,前苏联推广使用。八十年代后期,一种直径约2cm,厚度0.8cm,重量不到10克,单价在$5左右的微小型信号转发器产品已进入市场,它可永久性地植入牛、猪耳朵皮下,信号接收距离在60cm以内。更微型的信号转发器制作成园筒型,可通过注射针管植入皮下。这种廉价的编码信号转发器可在牛、猪出生后即植入体内,使整个生长、养殖过程,直至交售时的称重、屠宰,均纳入自动信息管理系统。牲畜编号自动识别器首先在奶牛场根据产奶量自动配给精饲料系统中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由自动识别器、产奶量记录器、定量配料器和微处理机组成的自动饲料配给系统,1983年已在西欧各国5000个以上奶牛场推广使用。更为完善的牛奶场管理信息系统,已具有下列功能: 牛奶编号自动识别器——建立自动化信息管理的基础。产奶量自动记录、存储,根据每头奶牛平均日产量定量供料,监视新陈代谢指标。 健康自动监测——体重自动测量记录,体温及乳腺炎症兆和发 情期自动监测。 牛群信息管理——奶牛档案、祖代、生活史、产量史、健康史等信息 管理作为良种繁育的基础。 奶牛场经济财务信息分析与管理。 英国里丁大学农学院八十年代中研制的实现上述奶牛场信息管理的软件当时已向全世界五万头奶牛提供服务,程序已被翻译成萄、西、荷等国语言,并可在各种微计算机中运行。 牛、猪、鸡等活体自动称重是八十年代中期在发达国家中应用取得成效的又一实例。在饲养过程中监视牲畜体重的变化,可以及时掌握饲养效果、健康状况,根据市场变化采取科学饲养和控制成长的措施。廊道式自动称重器与牲畜编号自动识别器结合,可以每天两次自动记录单体牲畜的体重,由微机系统自动存储、分析并给出管理决策信息。英国农业工程研究所研制的平养肉鸡体重与管理决策系统颇具新意,采用若干简单的悬臂式称重吊盘对平养鸡体重进行多点采样,用概率统计方法估算出鸡群平均体重增长规律,与微机内存储的体重增长规律期望值预策模型相比较,可以帮助农场主了解鸡群增重率,预测最佳上市日期,通过调节饲料配给等控制肉鸡成长规律,以获得最好利润。同样的称重系统改装成雏鸡按体重随机自动分级系统,可以自动地将鸡群按体重分级,实行分群饲养。
4、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迅速发展,把农民带进了信息社会。 在发达国家中,“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已和土地、劳力、资本一样成为有价值的重要农业资源,需要由农户来管理使用;它已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农户通过不同渠道和媒介,在广泛的范围内获得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具有很高的效率。未来的农业经营决策者,将主要依赖计算机来支持他们的决策过程。 在农业中使用计算机,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牛奶生产记录和农场会计系统都是其中的开创性应用,利用邮政服务机构与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信息传递。早在七十年代,英国即面向农户设置了全国性、地区性或地方性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农场活动数据每天、每周或每月按规定格式定期寄送到中心(英国国内快递邮件一天内到达),由它进行加工分析,并将结果和咨询建议寄回。信息中心由于与种子、肥料、农药、机器销售商及市场密切联系,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农场主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七十年代后期大量商用微计算机的出现,农户开始购进具有丰富数据处理和存储功能的计算机,之后人们便将重点转向为农用微计算机开发应用软件。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各种为农业服务的信息咨询中心、软件开发公司纷纷建立。农场主购买需要的软件包来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有的计算机还同时用来和其它如奶牛场挤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设备相连,用于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农场主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或电视机和该系统专用接口接入在线服务。网络中心与地区农业设备、化肥、农药、饲料、气象、病虫害预报和农业咨询系统的计算机相连,使得它可以提供内容更为广泛、快速的信息服务和实时获得国际市场信息。 计算机为农业服务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是建立能够支持农业商品生产者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这种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应该包括:软件、支持数据库、决策者、和支持系统等组成部分。在软件开发方面,关于农业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愈益受到重视。这种专家系统更似人的智能,它不仅依赖数据,而且重视综合人类长期形成的科学原理与专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一些准则作为其知识基础。专家系统中保留的知识,很似一个知识库,并且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支持数据库的建立,关键是要寻求简化农业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提高其准确性,开发价格便宜、容易维护的各种电子传感器与信息采集处理装置;决策者应该通过培训获得熟悉系统和运行系统的能力;硬件将主要朝着层次分布处理系统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即使用不同大小和类型的计算机去处理不同层次的任务,并充份利用网络资源;支持系统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农业应用计算机的咨询、培训、维修、服务体系,使得系统具有高运行可靠性和适于在农户中普及推广。 英国农业发展咨询服务中心(ADAS)对促进电子信息普及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它既直接为广大农户提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专家咨询服务,也为计算机软件公司提供农业应用方面的咨询。通过出版文章、小册子、短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向农户和计算机工业界提供信息,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1980年起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农业信息技术展览,吸引着来自欧洲各国和本国各界的参观者,交流应用发展的新成果,评价各种软件产品的优缺点,研讨电子产品及软件的市场需求趋势。
5、信息采集处理与监控技术向智能化发展为农业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农业愈益要求精确组织生产过程,节省投入、提高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压力,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有赖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有效的品质客观评价与分析技术,农业劳动力价格的增长,也为适应自动装置进入农用市场提供了机遇。八十年以来欧美各国都发育了一些农业生产用电子产品开发制造产业,其活跃的技术领域主要是: 农业机械配套电子产品:传感器、农机作业工况监控器,节水灌溉自控系统,收获后工艺过程检测与控制,车辆自动导向,带机器视觉的采摘机械等,现代复杂农业机械已换代为机电一体化产品。 农用水、肥、土、药与生物信息实时检测装置,带通用微机接口的农业便携式数据采集器等 设施园艺业、养殖业广泛使用环境参数监测与控制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精确控制技术继续成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信息高新技术研究已在发达国家引起重视,如机器视觉与生物信息模式识别,图象信息技术应用,农业机器人研究等。据报导,日本已有约500台飞行农业机器人在试验使用,它可在遥控下距地面2.5m高度飞行,时速10—20km,用于播种、喷药和施肥。北美和西欧各国八十年代中期起已开始为农业应用电子技术产品制定标准通讯规范和接口协议,若干标准已开始使用。
四、发展的思考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各级政府部门、重点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相继建立起农业经济信息中心或计算中心,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了一批主要服务于宏观经济指导的规划、统计、决策及科研有关的农业资源、统计信息、文献题录、市场信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进行,部、省、县三级和农业基点县、蹲点县远程网和局域网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发展了农业生物系统模拟模型、农业生产管理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研究,如:中科院合肥智能所从1983年起,即组织了对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研究,取得一批可以推广的研究成果,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科技重点推广项目;“智能化农业应用系统”在“八五”期间即列入了国家863研究计划。目前全国已有一批农业专家系统软件在实践试用,为开拓我国农业专家系统与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农用电子仪器、监控装置的实用技术开发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主要问题是:迄今信息技术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还是对上服务,直接面向农业生产,服务农户的技术研究尚为数甚少,这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显著的不同;各部门、各单位都在分散、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工作,解决个别性问题,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很少交叉、协作,难于形成适应开拓市场的产品;计算机在农业基层系统中的普及率仍很低;与农业发展有关的重大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研究尚未得到科技决策部门的引导;农业信息系统技术队伍难于稳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等等。 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贯彻“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要“结合实际,讲究实用,注重效益”。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发展现状出发,特提出如下建议:
1、 立足农业,积极推动相关学科与部门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工程科技专家与农业专家的共同密切合作,促进面向农户,服务农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 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开展面向农户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研究与示范; 围绕“九五”农业增产目标和农业综合基地建设,加强对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研究的支持力度,做好现有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与示范实践,把应用研究引向深入与产业化; 信息高新技术为支持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推广服务体系新机制、新模式的研究与示范。
2、发展农用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接受能力,技术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容易取得技术经济效益的“适用”技术研究,可以研究吸收在发达国家农业中已经广泛普及了的实用技术成果和相近工业部门中进行技术改造行之有效的产品开发经验,深入实际到农村养殖场、专业户、乡镇企业实践中了解客观需求,将找到大量能有效地推进农业适用技术研究课题。电子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工作者要甘当发展农业科技的“配角”,在技术开发中要注意提高设备的多用性、成套性,对农村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考虑农民投资能力的经济性,组织好对农户使用技术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当前,我国农村科学实验手段仍然十分落后,为广大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者开发一批简单实用的“傻瓜型”农用电子检测监控仪器设备,对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政府科技部门应适当支持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储备项目研究 我国广大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农业科学技术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重视适用技术开发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组织一定的研究力量结合农业工程发展的需要进行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研究。应该注意对八十年代以来国外新技术的研究、消化和吸收,逐步发展一批适于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优先推广的新技术产品。要为适应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提供检测控制手段,以促进其尽快形成社会生产力。重视研制一些实用的智能控制器,促进农业工程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注意解决目前农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研究工作十分薄弱的状况,大量与农业生物过程和农业物料特性密切相关的传感器尚待研究。机器视觉、图象信息处理、农业对象模式识别方法和有关精确农业经营的信息技术研究应受到重视。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关于农用电子产品与软件产品的标准化,质量检验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已在许多国家中引起重视,由于农业工程对象工作环境受到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在应用现代信息理论、控制理论、仿真技术、辅助设计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来解决农业生物学、农业环境、农业工程设施等农业系统模拟相连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时,也迫切需要开拓富有创造性的研究领域。
4、加强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 信息技术支持农业发展,需要围绕农业,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和部门共同协作,加强研究。要注意学习吸收国外发展的好经验,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当组织内行专家到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服务部门与相关产业进行专题考察。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国外有关学术活动频繁,要支持一些学者去参加重要国际活动,促进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的发展。国外出版的有关刊物、国际会议文集,应加以选择,编译出版。建议有关部门能在“九五”期间支持在我国召开一次专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推动国内外相关学科学者的学术交流与联谊;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现有本学科博士、硕士和本科专业建设,为农业信息系统培养一批高中级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农业信息建设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培养一批中低级计算机技术普及人才,为此应把组织编写培训教材、普及应用读物、举办短期培训作为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洪昆,世界电子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上,中,下),中国电子报,总1503—1505期。
2. "Farm Electronics and Comput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Royal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England, 20-25 October,1985, UK.
3. Proceedings of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Computer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29 June — 5 July, 1994,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4.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Elsevier Publishers, the Netherlands.
5. 熊范纶,农业专家系统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中科院合肥智能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