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点: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种粮难于致富表现为现实。据农业信息办公室专题调查表明:97%的农民认为,单一靠种粮食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现阶段种粮食只能是糊口,不种粮食又种什么呢?只有3%的农民认为,种粮食可以致富,前提是要土地广,资金雄,技术强,形成一定规模种植。
二是农民致富欲望减退了,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时代要求。据县农业信息办专题调查获悉:只有1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新领域、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种粮食生产表现为无可奈何,总认为不种粮油就没有办法,只有还是种起吗?10%的农民干脆不种,举家外出务工,其中40%的农民认为:只要政策不变,现在这样,种点耍耍粮食够自己吃饭就行了。只有10%左右的农民认为:农村、农业还有搞头,还想将自己的粮食多点,存款多点。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县农业信息办公室调查表明:82.6%农民,都选择的是不愿意请人有偿服务和自己学习新技术,这可能与现实农业劳动力有关,目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真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年轻点、有知识的、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份人,一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因为,基础上就相差了。
四是干部农村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整天忙于日杂事务,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想法都不曾有过,终日忙于应酬,长期喝得醉醉的,红起一张脸,声音又大不过的,更可笑的是,一部份乡镇、农村干部一说起,农村、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就自言自语地说:“不外乎是少种粮食多种经作,格外还要啷个搞吗?”这种现象虽然是极少数,但的确在我县存在。
五是少数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不象搞“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哪样热心。其表现在: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对本乡镇农业资源认识不足,心中无数,对农业结构调整无整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或者是只召开了相关会议,具体行动差,与中央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相距太远了。
六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
七是宣传力度不够,优惠政策未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一定的投资,需要全体农民自觉参与,笔者调查了解到,个别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本乡镇结构调整规划的不多,乡镇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的更不多,即是出台了优惠政策也不具体,难于操作。
八是部分乡镇干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多因素性认识,特别是个别主要领导注重当前“政绩”“数字政绩”,对短期内难于出成果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畏难情绪大,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农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广度不及,被动性调整。要么是盲目地跟从,凭一时热情地干,没有系统工程意识、长期工程意识,持久战意识,带有严重的盲目性、跟从性。
九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由于政府重视、部门扶持、政策倾斜、科技含金量高些外,面上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都较低,主要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十是配套服务未跟上。我县相关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等尚未开发,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了,我认为:农业结构调整首先应对市场需求有足够了解,对本地资源有足够了解基础上,制订相应地调整方案,完善相应地配套服务机构和设施,以确保结构调整工作成功。
二、 主要对策思考
一是政策促。笔者认为:应按照“不包揽、不包办、重引导、重发展”的思路。政府侧重一是宣传发动,利用各种会议、网络、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经验、相关事例、相关市场信息、指明目前农业的出路,从舆论上让农业结构调整“热”起来;二是政策引导,利用政府掌握财政职能,制订相关农业产业优惠政策,吸发农民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政策上让农业结构调整“亮”起来;三是组织农民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先进管理技术、先进生产技术,先让部分有胆之士开阔眼界,开拓思路,从看让农民朋友思想变“新”起来;四是政府启动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产业化建设项目,为农民起到带动、促进作用,从点上让农业结构调整“动”起来;五是制订目标,落实人员,明确奖惩,从制度上让农业结构调整“硬”起来。
二是干部帮。乡镇主要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切实作好市场调查、资源调查、人文调查,制订出适应本地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亲自带头帮扶有意之户率先实施结构调整规划,做好跟踪调查服务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切实做好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有秩序的开展,确保农村经济稳定过渡。防止一哄而起、大起大落、结果吃亏的仍然是农民朋友,挫伤了农民朋友结构调整本来就不高的积极性。
三是市场引。目前,农业要发展,农村经济要腾飞,农民要致富是离不开市场的,政府就应当组织人员对市场跟踪调查,有意搜集市场上有用信息,做到及时反馈给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经营者,同时应放开手脚找市场、争市场、挤市场、开拓市场,力争通过信息服务,确保农民结构调整成果得以实现,为此笔者以为:我们的干部应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时刻注意搜集有价信息,强化我县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手段,配备信息设施,发挥好信息在当代生产的先导、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强化我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组织好有意从式农产品贩运的人员组成协会,组建好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协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搞好各项(生产技术、种子供应、信息、销售)服务,推行各类中介服务,做好以市促销。
四是科技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充分发挥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农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农经站、广播站、信息站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提倡他们搞好本职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有偿服务、技术承包服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与此同时,应积极培养永久牌科技示范带头人,举办好各类技术培训会,促进本地农民科技种养技术的提高。还应从政策上鼓励本地“土专家”、“种养能手”发挥一技之长的作用。
五是农民干。政府应着力解决农民不愿干、不会干、不大干的问题,各级干部应当真正多下村、下户看看、多和农民谈谈,从而了解农民心中在想什么、在盼什么、在急什么,首先为哪些愿意干而无法干的农民朋友解决好实际问题,让他们早干起来、先干起来,并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他们干成功、干出成就,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