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入世对湖北农业的影响和对策

入世对湖北农业的影响和对策

作者:倪德新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必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正确分析入世以后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一、加入WTO对我省农业的影响
我国在入世谈判中就开放农产品市场所作的承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取消非关税边境措施。将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同时承诺放弃特殊保障条款的使用。二是大幅度削减关税。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将由现在的21.2%削减到2004年的17%,对美国关注的肉类、园艺产品和加工食品等86项农产品的关税由现在的30.8%削减到14.5%,对欧盟关注的油菜籽、面食、葡萄酒、黄油、奶粉等产品的平均关税进一步削减到10.09%。三是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承诺加入WTO第一年开始,小麦、玉米、大米、豆油、棕榈油、菜籽油、食糖、棉花、羊毛等九种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量逐年增加,到2004年分别增至963.6、720、532、311.8、270、112.6、194.5、89.4、28.7万吨。同时还承诺将一定比例的关税配额分配给非国营贸易企业。四是遵循WTO国内支持的有关规定。采取黄箱政策对国内农业或单个农产品的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或此产品产值的8.5%。五是承诺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农产品出口环节的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六是在质量标准和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方面,承诺遵循WTO有关规则。
加入WTO以后,对我省农业发展的影响既现实、又深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长远看机遇多,近期看挑战多;劳动密集型产品机遇多,资源密集型产品挑战多。具体分析,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将为21世纪我省农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改善我省农产品的出口环境,扩大我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二是有利于推动我省农业的对外开放,促进我省与其他成员国在农业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三是有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我省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四是有利于参照国际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
必须看到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挑战比机遇来得直接、来得快。入世以后,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放幅度大,承诺执行的过渡期短,进口管理手段约束严,国内支持能力有限,对农业的冲击很大。虽然我省农业受冲击可能不是最严重的,但受到的影响仍将十分明显。
一是大宗农产品市场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我省是全国粮棉油主产区,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市场开拓难的情况下,又面临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压力。到2005年前后的过渡期末,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配额约占国内商品量的比重,粮食约占10%,植物油占65%,棉花占25%。虽然这些进口配额不一定能完全兑现,但进口大米、棉花对我省的冲击是现实的,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市场很可能被进口产品所填充,我省在这些地区的已有市场将被挤占,这将进一步加剧我省农产品“卖难”矛盾。
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技术壁垒制约。蔬菜、柑桔、茶叶、蚕茧、花卉以及畜产品、水产品等,虽然价格优势比较明显,但短期内解决卫生安全、加工储藏等问题的难度大,加上国外对进口农产品质量检测指标多,要求苛刻,将限制我省农产品出口。今年1月31日,欧盟发布决议(2002/69/EC),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对1月31日前装运、3月14日前到港的货物实行批批检验,不合格产品作销毁处理。由于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被检出问题,欧方对我国其他产品的卫生质量产生怀疑,并开始关注我国植物产品的农残问题(如苹果汁和桔子罐头)。欧方此举,将使我省农产品出口欧盟面临严峻形势。
三是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国际化的要求。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同时,财力有限,对农业支持能力弱,远不能达到WTO允许的农业综合支持量;现有的投入侧重于补贴农产品流通环节,对生产者利益保护不到位。
四是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竞争能力。目前我省农户分散经营,千家万户提篮小卖,形成不了竞争主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已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带动能力弱,这与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极高的发达国家形成强烈反差。
五是农民增收和就业难度更大。由于目前大宗农产品价格大都高于国际市场,在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后,我省农产品价格的回升将更困难,这将直接影响粮棉油生产者和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同时,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棉花、小麦等产品生产有可能收缩,将加剧农村劳动力剩余和隐蔽性失业。加上入世后二、三产业也将受到较大冲击,农民进入非农行业就业更加困难。
总之,加入世贸组织后,既不是“灵丹妙药”,又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我们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坚定信心,做好过渡期各项准备工作,熟悉规则,积极应对,努力提高我省农业的竞争力。
二、应对入世的对策
关于农业如何应对入世,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思路,就是“趋利避害,减少冲击,善用权利,扩大出口”。农业部提出的具体措施是,“积极保护,非均衡竞争,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决不轻易放弃”。积极保护,就是不要消极地维持,而是要把应对入世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科技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非均衡竞争,就是不搞四面出击,而是有重点、有计划地从优势产品入手,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带,不断提高我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出口。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我们研究,应重点实施四大战略,就是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扶持与鼓励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具体操作上,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主攻农业“四品”
围绕提高我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优质产品、无公害产品、精深加工品、通过科学规划,确定重点的生产区域,选择一批加工企业,推广成熟的配套技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创造一批名产区、名产地、名产品、名品牌,形成一批产业带、种养业带和出口创汇基地。
1、发展优势产品。
我省相当部分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把优势产品做成大产业。大米:我省是全国大米生产最具比较优势的省份,农民自食的比重大,保护其生产力,就可以挡住进口;有些长粒型品种在国外很有市场,目前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香稻”可与泰国大米媲美,出口潜力很大。油料产品:我省油菜籽科研成果、生产水平、发展规模、产品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是非转基因的优质油菜,虽然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只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改进品质,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芝麻、花生在国际、国内市场既有销路,又有价格优势。园艺产品:宽皮柑桔、蔬菜、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魔芋、茶叶、白肋烟、蚕丝等产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价格低于国际市场20-70%,可以说是今后出口的主打品种,关键是扩大生产规模。畜产品:比较优势比种植业更强,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7%、84%、54%,在粮食进口增加和饲料成本下降后,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鸡、鸭、鹅及禽蛋制品,在省内国内都是畅销品种。蜂产品:我省是全国养蜂、加工大省,而且蜂产品价格低、质量优,竞争优势明显,常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水产品:我省作为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省,多数产品在国内都好销,河蟹、青虾、淡水小龙虾、银鱼等在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深受欢迎。农机产品:小型农机具价格低、性能好,在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是抢手货。这些产品总体上有优势,但不等于每个产区、每一个品种都有优势,有些产品整体上没有优势,但不等于所有的产区都没有优势。关键是看质量、标准、成本等方面能否解决好。
2、发展优质产品。
我省继续深化实施农业优质工程,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智力成果,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研,提高种子科技含量,让我们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种子占领南亚市场。加快发展“中国香稻”等高档食用优质稻,秭归脐橙,宜昌椪柑,富硒、富锌绿茶,随州、房县食用菌,利川莼菜、薇菜,大别山茧丝,以及三元猪、江汉鸡、中华绒蟹等。力争再通过3年的努力,使我省国标优质稻率由现在的37%发展到50%,优质油菜率由现在的87%发展到95%,优质生猪率由现在的51%发展到60%,优质水产品率由现在60%发展到65%。
3、发展无公害产品。
针对农产品进口国技术壁垒越来越高的情况,应在农产品卫生安全上下功夫,按照国际食品卫生与质量标准的要求,以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为突破口,从生产抓起,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行产、加、销全过程监控。
4、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加工型食品,包括果汁、果酱、罐头,在国际市场很抢手,从省到县市都要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加强集成,努力实现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综合型、契约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作坊,增强农产品转化能力,扩大销售半径,提高附加值。发展重点放在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畜牧业加工、名特优水产品安全贮运及加工、特色蔬菜和优质水果处理与加工、特产资源加工等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上,开发系列产品、名牌产品,发展多元化经营,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由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发展。我省粮油生产优势要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大搞加工转化,重点开发各类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出口创汇食品、保健食品和主食类加工制品。
(二)做强盘大龙头企业
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的方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民组织起来,把我们的优势农产品和农民带进国际市场。一是扩大开放。选择产业化集团中的大项目、好项目、大基地、大市场和名优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要下大力引进诸如泰国正大等跨国公司、跨国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中粮集团等全球500强大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资金、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带动力。同时,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办好盘活湖北中澳楚雷公司。二是加强联合。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推广等部门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实行嫁接联姻,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批技术水平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企业。三是改革改制。鼓励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四是落实政策。抓紧制定配套措施,重点落实国务院对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力争通过2-3年努力,着力培植8-10个年产值在40亿元左右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三)改革经营管理体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双层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合理流转工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利开展国际贸易的要求,建立降低成本、放活主体、扩大出口、控制进口的外贸管理体制,使更多的各类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获得更为公平的贸易待遇,3年内将外贸审批制度改为登记许可制度,企业只要具备了基本条件,就可以获得外贸许可证。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支持和鼓励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的龙头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内、外贸企业之间,产、学、研、推之间的脱节问题,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
(四)搞活农产品流通
首先,优化流通环境。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公正周到的服务环境,构建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的流通环境,促进农产品深购远销。其次,进一步改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特别是粮食、棉花的流通体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把大宗农产品流通搞活。同时,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第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加强产地和销地市场建设,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第三,鼓励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流通中介组织。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为农民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实体。
(五)用足用好“黄箱”、“绿箱”政策
充分运用WTO的规则,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转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育、引进、推广优良种苗和种养技术;支持农业的“四大体系”建设等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确保在建项目及时竣工投产的同时,把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种草养畜和粮棉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县以及质量安全检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推广方面,对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测报、预防等公益性技术服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承担,所需经费由财政供给;加强良种繁殖基地和良种加工设施建设。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应逐步建立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对进口敏感的农产品及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根据WTO“微量允许”条款建立价格支持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农产品生产者。
(六)建立健全四大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做好“放大窗口”、“扩展平台”、“延伸网络”三项工作。省里建立信息中心,市州建立信息分中心,县市建立信息站,乡镇建立信息点,并把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和有条件的村延伸。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发布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是加强质量安全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抓紧制定优质农产品和自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标准,农药、兽药、鱼药残留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修订完善不适应WTO规则的地方标准。对已有的行业标准要严格执行。充分发挥农业部在我省建立的质检机构的作用,加强产地和市场检测,率先在无公害菜、果、茶基地,实行质量安全标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生产基地的认定和产品标识管理工作。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茶叶等进行重点监测,突出解决激素、促生长素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尽快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三无”局面。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依法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队伍,放活经营性服务人员;逐步建立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重要力量,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和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费投入。积极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工作活力。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创办、领办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场、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农技服务多元化。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是加强农业法制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法律法规和WTO规则知识的培训、学习,培养一批熟悉省情、具有较好外语水平、具有丰富专业知识、适应解决国际贸易争端要求的专门人才,充实法制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农业法制体系。抓紧抓好农业地方法律法规的立、改、废等配套工作,建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