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作为目前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几年来,围绕政策、制度、机制和观念创新,不断探索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实践“三个代表”。
一、坚持决策创新,杨凌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杨凌示范区经过四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风吹草动为PEC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中国政府“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发展的五个高新区之一。杨凌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4000多名科教人才,中产生了6位两院院士。为国内外培养了7万名农业科教人才。培育的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500亿元。
但是,由于杨凌过去基础设施条件甚差,几乎没有工业和商贸,是远离大中城市的“农科乡”,曾出现了知识分子“住房难、就业难、男青年择偶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等诸多问题,仅“八五”期间就有450多名中高级科教人才从杨凌流失。1996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第一次来杨凌考察后,他从战略的高度敏锐地看到杨凌有较好的农业科教资源,但由于条块分割等体制因素,这些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通过科技教育大的改革,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和整合,集中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进行创新,杨凌一定会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1997年7月,经过认真的调研论证,国务院决定在杨凌建立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个重大的带有创新意义的决策。示范区成立之际,江泽民题词为示范区确立了长远奋斗目标:“努力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贡献”。李岚清副总理在成立之后的讲话中,明确了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求杨凌示范区要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合作,省部共建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九个方面起示范作用。
杨凌示范区领导班子,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杨凌位于西部农村地区,离城远、基础差、起步晚、人才缺,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较大风险,但我们深知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杨凌人身肩重任,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勇于改革,不断探索,全面开放,聚集人才。领导班子要发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创新而不懈努力。
二、坚持制度创新,杨凌成为西部开发的新“亮点”
四年时间,杨凌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创业,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实现了由“农科乡”到“农科城”的较大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成投资16。3亿元,已开发面积由过去的4km2扩大到15km2。同时,由于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已累计吸引348家企业来杨凌投资,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3家,上市公司1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学习借鉴其他高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杨凌实际,在制度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一是推动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的独特管理体制,即示范区由国家18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陕西省26个厅局和示范区实行厅区共建,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方面实现了创新。几年来,李岚清副总理先后五次来杨凌检查指导工作,科技部等18个共建部委的领导对示范区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陕西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全力支持示范区的各项工作。示范区管委会真正体现了“精干、高效、廉洁、务实”的方针,到目前全部工作机构和人员只有六局两办48人。并从提高服务质量出发,建立了为企业服务、为科教单位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保障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科教管理体制创新。以前,杨凌10个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分属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管理,重复投入严重,运行目标不一,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示范区成立后,在18个共建部委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9月,将10个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体制不顺的弊端,在我国首次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成为我国第一所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后,对院、系、所实行整合和优化,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由16个增加到24个,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由合并前的392人增加到目前的530余人,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加到24个。新体制促进了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为组织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式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两年来,共取得高新技术成果126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59项,专利40项,审定新品种44个,转化科技成果48项。成功培育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我国惟一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从人胚胎干细胞克隆心脏跳动细胞团,这三项成果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该校还同19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7亿多元,区内的金坤、中富、科元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都是大学科研成果得到迅速转化的产物。
三是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大力提倡科教人员领办、创办农业高科技企业,积极支持科教人员在企业拥有股权和期权,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同科教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等。特别是2000年6月中国证监会在杨凌召开高科技企业融资座谈会后,也以二板市场即将出台为推动,加快了示范区14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从中获得无形资产6990多万元,一批科技人员在企业中占有上百万元的股份,极大地调动了科教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用人机制的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积极推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先后制定了《杨凌示范区企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持股及奖励暂行办法》、《杨凌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杨凌示范区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暂行规定》,鼓励科教人员领办、创办企业,鼓励科教人员积极参与农村科技示范工作。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和科研推广相适应的用人、吸引人和激励人的新型人才管理机制。这些举措不仅遏制了人才外流的趋向,而且还先后引进各类高级人才300多名,其中留学归国博士76名。
在完善政策的同时,管委会机关、两所高校和入区、入孵企业普遍实行人员招聘制,不唯资历讲贡献,不唯文凭讲才干,使大批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科研教学人才和企业家、投资者加入到示范区建设者行列,砀凌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富集地。
三、坚持机制创新,杨凌显示出较强的示范辐射效应
示范区区别于其他开发区的最大特点就是“示范”。几年来,示范区积极对科技示范和农民增收工作进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六种示范模式,并产生了较大的示范辐射效应。
——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目前已建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留学归国人员企业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园、杨凌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园、高标准节能增效日光温室基地、优质酿酒母本园及良种牛(羊)、优质苗木花卉快速扩繁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和高带宽带的杨凌信息港。
——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以教授为组长的研究小组已注册了两个公司,就是培育出克隆羊“元元”的张涌教授为董事长的杨凌科元克隆股份有限公司和杨凌科元胚胎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名优动物品种、利用克隆和胚胎技术等办法,进行快速繁殖。现在公司注册资金达6000多万元。西北农林科大成立后,通过专家入股,已吸引资金2个多亿,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已有100多家。
——按照“公司+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开展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采取公司带动、专家领衔、政府服务、农户实施的形式,先后培育了几十家科技型企业,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在高新技术应用示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葡萄酒博士李华的公司与农民签订种植订单,村上因此注册了公司,所有农户都与公司签合同,一个农民亩收入可确保2000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人员为依托的金坤公司,同附近的千户农民签订协议,开展良种牛羊繁育,每只种羊在6个月里可为农民净增收2400元。
——采取“公司+科教人员+基地”的形式,扩大向区外示范和辐射。由杨凌的入区企业充当龙头,有关科教专家参与,在全国建立了若干个企业化运作的试验、示范基地。如杨凌中富公司在江苏淮阴、宁夏银川、甘肃白银、山东青岛、内蒙古临河和北京等地建立10万亩基地,推广从美国引进的速生杨;杨凌金坤公司初步形成了杨凌的种畜扩繁,商州、洛南的种羊繁殖,三原的肉牛出港、奶牛养殖和陕南的饲草等五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产业示范点”。同时,示范区还在省内6个地市建立了13个试验、示范基地,通过这些基地每年带动当地政府和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亿元。
——示范区开展“校村共建”。选派科教人员到农村担任科技指导员和科技副乡(镇)长,普及科技知识,指导产业发展和科技示范,并且开展了“四个一万”工程,即万亩节水灌溉农业基地、万头奶肉牛基地、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万亩设施农业基地,这使杨凌实现了主导产业现代化、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新增320元,达到2120元。从目前发展势头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会达到2500-2600元左右。
——举办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促进科技与生产更快更好地结合。去年11月,由国家共建部委和陕西省共同主办,2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农综办协办的第八届农高会,吸引了130多万人参会参展。作为展示和交易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大舞台的“农高会”,已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成为我国人气最旺的农业科技大市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
四、坚持观念创新,杨凌快步进行“成长期”。
几年来,示范区在观念上的最大创新就是在继续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目标,把知识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把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使杨凌逐步形成了“一个基地、两大优势产业”的新格局,即杨凌正在成为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已形成生物工程、绿色环保两大产业。同时,杨凌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区上下一个“团结一致、锐意开拓、加快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要完成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开发区的效益相对较低,区内财政收入也比较拮据,既要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示范来增强西部农业的竞争力,带动西部大开发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又要面对入世后对农业的严峻挑战。近期示范区的城市配套还很弱,科技示范和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因此,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突出体制、科技和环境创新,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力争尽早把杨凌示范区建成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的重要基地、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成为中国的“生物谷”和“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