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奶业发展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牛奶产量增长速度逐渐下降,进入90年代,世界牛奶产量基本稳定在46亿t左右。到1998年,世界牛奶总产量达到46635万t,比上年增长3万t,比1970年增长27.3%。1998年牛奶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7138万t、俄罗斯3200万t、印度2958万t。 1998年,世界人均牛奶产量79.7kg,比上年(80.8kg)略有下降。人均奶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新西兰3 100kg、荷兰709kg、澳大利亚533kg。总的来说,世界奶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欧美发达国家奶业发达,奶及奶制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前列 欧美发达国家的奶业都是相当发达的,牛奶产量占世界牛奶产量的一多半,其中欧洲占33.2%,北美洲占19.5%(表1),世界产奶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除印度外都是欧美国家。这些国家无论是奶业生产还是乳制品的加工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1998年世界成年乳牛头均年产奶量的平均水平为5 500kg,而美国为7 412kg,荷兰为6 378kg。
2.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奶业发展速度较快,亚洲国家发展更快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日趋平缓,且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奶类总产量逐年下降。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奶业发展迅速,奶产量逐年增加,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表 2)。
1999年发达国家奶类总产量比1992年减少42%,发展中国家则增长29.0%,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29.3%。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奶业生产已经饱和,而发展中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致力发展奶业生产的结果。泰国 1984年人均牛奶消费量不过 2L,而啤酒和烈性酒消费达到年人均76L。到1997年,全国人均饮奶18L,是1984年的9倍。
3.世界奶业发展战略逐渐从增加奶牛头数
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从70年代开始就实行减少奶牛饲养头数,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以保持奶产量的稳步增长战略。美国从1984年到1994年,奶牛总头数从1105.9万头减少到 9528万头,减少了 13.84%,而头均年产奶量却由5 688kg增加到7 316kg,提高了28.6ra。发展中国家由于奶业生产力水平低,多年来,奶业以粗放经营为主,特别是非洲,奶产量增长的87%靠的是头数增加。但亚洲一些奶业大国如印度和中国已逐渐重视奶业的集约经营,在头数增加的同时,强调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仅在 80年代,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奶牛头数和奶牛单产水平分别增长11.l%和27.4%,印度分别增长14.5%和48。7%。
4.世界乳品市场竞争激烈,乳制品国际贸易极不平衡 80年代以来,世界乳品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大多数乳制品出口产品价格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如以1980年的出口价格为100,则1988年的牛奶、黄油、奶酪的出口价格分别为109 100 113;1991年为103、103、112(国际经济年鉴)。在乳制品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进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1998年,奶粉的出口数量发达国家为2837万t,发展中国家为25.2万t,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同年,奶粉的进口量,发达国家为936万t,而发展中国家为200.3万t,是发达国家的2倍多,其他乳品的进出口状况也呈现相同特点。在发达国家中只有一个例外即日本,它是发达国家中惟一的乳品纯进口国。 二、世界奶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1.各国普遍重视奶业生产
奶业是高效的畜牧产业,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发展奶业。欧美及大洋洲各国奶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力水平高,产业发达,奶业产值一般都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3左右;奶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法国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而乳品工业的产值占8%。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近年来也把发展奶业作为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和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例如,埃及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各个五年计划中,都把奶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印度从1970年起就在全国开展“洪流行动”,大力发展奶业生产。尽管印度人口增长很快,但人均牛奶占有量从70年代初期的14.2kg增加到 1998年的71.9kg。
2.建立合作组织,保护奶农利益
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组织广大农户的奶业生产,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奶业生产形式。在西欧,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参加各种奶农联合会,获得财政信贷、畜牧配种、饲养管理、物资供应等各方面的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信息。在日本,通过农业协同组合对奶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印度,奶农自愿入股参加基层的村牛奶生产合作社,通过村牛奶合作社一地区联合会一总联合会的组织形式,把农村分散的奶收集到城镇加工,然后再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合作联社一般都建有乳品加工厂,从乳品加工的利润中,提留 4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60见返还给生产者,一部分作为奶农股份和交售奶量的红利,另一部分用于补贴各种免费和优惠的社会化服务。
3.有比较健全的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
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为奶牛集约生产的专业奶农所欢迎,同时也是稳定发展农户分散饲养奶畜的必要条件。在法国、荷兰、丹麦等国,一户奶农可以同时参加信用、饲料、机械等多个合作社,来解决奶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4.奶业一体化发展程度高
在各种农牧业生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奶业的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在荷兰,现有22家乳品厂中有 13家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应本国80%牛奶及其制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厂。芬兰,以股份制形式组成 的全国联社性质的一体化奶业公司瓦利奥公司,吸收全国25 600个奶牛户(占全国80%)参加,在全国设立33个加工厂,产品多达 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已达 18亿美元之多。在美国,实行一体化的比例也非常高,250家奶业合作社供应全国约80%的牛奶及其制品。奶业一体化程度高主要是由于牛奶鲜活易腐,挤奶一日数次,需要及时冷却、收集、储运,以保证鲜奶的质量。产加销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鲜奶及其制品的质量。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与协调,减少或消除了产加销各方利益冲突,可以提高整个奶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5.对发展奶业采取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政府投资、低息或无息贷款;对生产者进行价格补贴;实行最低保护价格;国家参与市场调控,奶品过剩时,政府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促进奶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乳制品的对外贸易等。例如,在日本,对新建奶牛场,政府通过农协无偿投资50%,其余50%由银行给予低息贷款。泰国80年代也一度出现奶产品的低水平过剩,泰国政府推行了“学生奶”计划,以相当于市价3/4的价格向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饮用奶,并按5铢/人/日的标准对厂家或销售商进行补贴,以推动奶业的生产和消费。欧共体开始于对年代的对发展中国家“乳品援助计划”目的之一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发新的乳及乳制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