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作者:王梦奎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要] 当前,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投 资不够活跃;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少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消除;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出口 增长速度将会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很突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减负增收仍存 在很多困难,单纯粮食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呈下降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还不能说已经出现 了重要转机。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 待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很不健全,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能忽视。市场秩序混乱, 社会信用低下,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业压力增大,地区发展差距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而且近期还看不见明显缓解的迹象。这些问题都需 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2001年是进入实施“十五”计划的第1年。由于开始实施第三步 战略部署,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由于即将加入WTO,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都有重大的变化。“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几年来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使国民经济出现重要 转机,为今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一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作为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我们不仅要看到形势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要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生 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中,社会投资不够活跃;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少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消除;由于世界经 济增长趋缓,出口增长速度将会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很突出。农产品价格下跌, 农民减负增收仍存在很多困难,单纯粮食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呈下降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 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机。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各类企业公平 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很不健全,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能忽 视。市场秩序混乱,社会信用低下,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业压力增大, 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而且近期还看不见明显缓解的 迹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根据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1年工作重 点,下面几个关系全局的而且带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是需要着重研究的。
  (一)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2001年经济 工作要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1997年至今,全 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降。据农业部对28个省份的67个自然村、5830 个农户收入所做的整体抽样调查,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8%,48%的 农户比上年收入下降,粮食主产区农民纯收入预计比上年下降3.8%。9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民增产不增收,生 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乡镇企业也存在销售困难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相 对减少,使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就难以有大的提高,农村大 市场就活不了,扩大内需的空间就难以扩大;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影响农村乃至全国社 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就会增加。从现阶段的情况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 的主要途径。要根据各地的现有基础和市场条件,认真研究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优化布 局的途径;研究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改善服务,提高效益的政策措施,以正确引导农民 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及时调整农村的种植结构
。   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两级财政的正常收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现 在有1100个县不能正常发放工资;乡、村两级净负债3259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298万 元,每个村20万元。这表明县、乡、村存在严重困难。只有县乡两级经济发展了,财政收 入才能稳定增加,农民负担才有可能明显减轻。否则,就可能陷入越穷越收,越收越穷的 恶性循环。这就需要研究各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和主要困难,寻求符合本省、 本市特点的解决办法。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发 展。如何既积极发展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 又有效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长远大计。十五届五 中全会对此作了原则性的阐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幅员和人口差别也很大,推 进城镇化的任务是不同的,实现城镇化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探讨符合本地实 际的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务院正在安徽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部分省市也在酝酿推进农村机构改革,裁减冗员。 这些都是促进农村休生养息,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我们要加强调研,探求解决问题的新 办法。
  (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 次性,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 性和复杂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 内容。要研究本省、本市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什么?调整结构的主要着力点是什么?比如:如 何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 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如何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增强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如 何把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专,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如何建立 政府规制,促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强化竞争,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如何运用经济手段, 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把社会震动降到最低限度;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 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 在每一个地方,研究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关键是结合本地的实际,从那些重大的、紧迫 的、关系全局的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研究,拿出有效的办法来。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问 题
  当前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深化改 革和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很繁重。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但不同的省市差别不 小,有些地方困难还比较大。这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近几年,国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通过发行国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带动社会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需要 研究的问题,一是发行国债的数量和时限,以及如何把握国债的投向,提高国债的使用效 益,使国债投资尽可能多地带动社会投资;二是如何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国债投资的依赖, 形成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机制;三是如何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企业和经济增长的支 持,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趋协调一致,发挥双轮驱动的合力;四是继续推进财税改革, 包括生产型增值税改消费型增值税的问题,也在讨论之中。这些问题更多是宏观层面的问 题,但对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关注这些问题,把握政策的动向,研究形势的变化,对于每 个地方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第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我们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 机的冲击,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是自身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并不是没有。 加入WTO以后,外部竞争的压力必将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与WTO相适应的 金融监管体制,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 展方向,研究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与防范股市风险的对策,包括:如何强化证券监管机构的 监管手段,如何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自律与监督,如何规范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 上市公司的行为,如何规避和防范股市风险等等。
  第三,关于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问题。近3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民 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主要是需求管理的结果。但从长远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 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必须恰当配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必须衔接。这就要求在以扩 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同时,通过改善供给以开拓市场。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 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国企 经理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特别是完善为中小企 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起企业正常的进人退出机制,消除一些部 门的进入壁垒,为一些需要退出的企业创造比较安全的退出机制。这些问题,大的方向已 经明确,但具体的办法措施不到位,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