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后发优势,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吉林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选准突破口,充分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制定全面、科学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遵循非均衡性发展的规律,使个别产业、个别地区率先实现跨越,进而带动其它产业和地区共同发展。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层次升级的跨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加工项目区域布局上,应该支持统筹规划的原则,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加工项目。应适度向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倾斜,使加工企业能够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在产品品种结构上,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同时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把食品加工业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做大做强;在企业经济结构上,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资本形式社会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的导向机制;在企业规模结构上,要大、中、小并举,扶持、培植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资本优化组合,加快民展规模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区域结构。东部山区、半山区应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对人参、鹿茸、林蛙、林产品、中草药、矿藏和优质大米等品位高、分布广、规模大的资源,实施多元化发展、多样性开发、多层次转化、多渠道增值。尤其是要牢牢抓住国家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建设国家级中药基地的机遇,乘势快上,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粮食优势,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快速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拓展粮食后经济,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西部地区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速"一水五地"(水资源和湿地、草地、林地、保护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业经济和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城镇郊区应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 培植人体私营经济,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应放宽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在保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有偿转化承包地,走出农田从事畜牧业、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
其次,选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储、运、加、稍等农业服务的项目作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由小规模作坊和生产和家族式管理向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市场国际化发展。 构造畜牧大产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应抓住"北肉南调",国家优质肉食基地北移的难得机遇,不断加大畜牧业比重,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把我省建设成为优质风味肉产品基地。大力推进畜禽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扩大良种畜禽的比重。加快建设优质精品畜禽商品基地,在稳步发展优质养猪业务养鸡业的同时,发展牛、羊、鹅等饲养业,加快发展具有优质、高价位的绿色畜禽产品。提高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兽医卫生监督体系、兽药监察检测体系,逐步实现动物疫病诊断、检疫、监测现代化。
加大草原建设和饲料开发力度,改革草原经营体制,巩固完善承包制度,加快草业开发,发展节本饲料、生物饲料和动物蛋白质饲料。积极推进规模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提高农产品品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结构调整应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继续保持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着力发展精细种植业,重点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发挥玉米优势,压缩普通玉米,大力发展专用玉米;稳定水稻面积,适当增加优质大豆和小麦,突出发展市场畅销的杂粮杂豆和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地扩大饲料作物面积;不断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绿色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通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不断提高品牌效益。
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业市场化的跨越
积极扶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应因地制宜,制定扶持中介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注册等形式,确定服务组织应当享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帮助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应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资源为依托,率先把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杂粮杂豆、畜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培植为外向型农业的支柱;提高外向型农业层次,从原料型创汇逐步转向加工增值型创汇;充分利用建立珲春出口加工区的有利条件,抓住日本、韩国与我省加强农业技术和经贸合作,在我省建立优质农产生产基地的契机,构建我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契机,构建我省农产品的东北亚贸易循环圈;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产品逐步构建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东南亚循环圈;以肉牛及其制品为重点,构建中东伊斯兰国家贸易圈;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以科际先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和地区。逐步采用国际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提高我省创汇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农业创汇规模。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有形市场建设。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集散市场。依托我省的资源优势,以长春玉米批发中心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农畜特产品及其加工转化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尽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业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加快农业融资体系建设。近两年由于农民缺乏资金,使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得不到民展,农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不能拓展更广阔的生产领域,直接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应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土地使用权抵抻制度,加快农业融资体系建设,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三、增强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进步的跨越 科技创新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建立以国家设入为主,社会多方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2. 创新保护体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技入股,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参与分配,调动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创新科研体制。加速科研体制改革,推支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积极促进企业成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推支农业科研与推广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 创新科研领域。在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发展旱作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新品种技术、节本增效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的同时,集中力量突破发展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配套技术,使农业科研领域由过去集中在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一、二、三产业科技研究协调发展。
5. 建立风险基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
目前,科研成果的中试阶段是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因素,一方面科研单位没有能力进行中试,另一方成企业因风险太大而不愿进行中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发达省份学习国外经验,建立了风险基金,用于扶持那些风险较高的科研项目的开发、试验和生产,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的跨越
发展小城镇建设应与发展乡镇企业在机结合起来,使之为乡镇企业提供各方成服务,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的原则,着重推动小城镇升级。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抓住规划这人龙头,从本地实际出发,编制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使之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并加速产品、信息向周边地区扩张。坚持以商兴镇、产业先行的原则,着力优化小城镇的经济结构。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是繁荣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放在首要的位置,实现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统一,产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相统一。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尽快培植成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强化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力度。同时把发展社会化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坚持多元投资、政府引导的原则,着力激发小城镇发展的内在活力。小城镇建设应探索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在利用财政投资、银行贷款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活化民间和社会资本,通过个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加快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体制改革,放宽农民进镇落户条件,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充分发挥土地的资产效应,不断扩大城镇非农业规模,使小城镇日益兴旺繁荣起来。
五、加强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对我开放的跨越
我们应充分抓住贸易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机遇,下大气力在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上实现历史怀突破。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开放层次和功能。形成对域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强大吸引力。软环境建设方面,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本着"先让利、后取利、先扶持、后规范"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增强外商在我省投资的安全感;硬环境建设方面,应在外商投资重点区域加强电力、通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投资项目的配套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强化优质服务。加大我省对外宣传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贸易洽谈会、商品博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对我宣传 我省的农业资源特色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让世界了解吉林,逐步树立我省良好的我部形象。
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跨越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首先应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充分看到我们的有利条件和面临发展机遇,善于发挥优势、把握机遇,推动经济超常规发展;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充分认识目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一切从全局利益出发,摒弃小集体主义;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用工业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手段指导农村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由注重行政管理向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并用转变;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