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我国蔬菜产业如何应对加入 WTO

我国蔬菜产业如何应对加入 WTO

作者:余小林;曹家树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我国即将加入 WTO ,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蔬菜生产, "菜篮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入 WTO 后对我国蔬菜产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适应 WTO等等问题已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现提出一些看法,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1 我国蔬菜生产现存的主要问题

1)蔬菜生产只重产量忽视品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我国蔬菜栽培一直沿用传统栽培制度。由于人多地少,尤其是近50年来,人口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增加,造成蔬菜生产片面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蔬菜生长周期缩短品质下降,增产效果越来越差。多数菜农依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方法,遮阳网、无公害栽培、立体种植和有机蔬菜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良种引进繁殖和试验示范还十分薄弱,品种更新周期长,品种种植结构亟待调整。
2)蔬菜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较低
蔬菜商品率高,产后加工增值余地大,市场前景广阔,比较适合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公司+农户;(2)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3)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4)农场+农户;(5)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等。虽然组织形式和经济类型多种多样,但就其实质说来则是共同的,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对分散的农户发挥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推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向市场经济和集约方式转变。然而,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蔬菜业产业化起点底,发展慢,真正能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中担当“龙头”角色的企业不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3)蔬菜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蔬菜生产的规模相对较小,粗放的生产管理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我国的蔬菜生产不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如我国绝大部分的蔬菜研究所都集育种、繁育和销售于一体,这样不但形成了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更容易造成重复低档次的研究而浪费有限的科研经费。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期,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信息系统还未健全,推广人员的责权利不清,没有充分调动起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相脱节。同时也影响了蔬菜产区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外尤其是蔬菜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入世”后有关蔬菜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农业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7%左右,蔬菜及水果等日常消费食品对国外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是我国蔬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除新鲜蔬菜外,我国的加工蔬菜(如盐渍蔬菜、冷冻蔬菜和森林蔬菜等)出口势头正旺。但日本政府也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蔬菜产业,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日本的蔬菜生产经历了从“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到“分散生产,集中供应”的发展过程。1971年颁布中央批发市场制度,有计划地分批建立各级各类批发市场,除由农林水产大臣批准并投资建设中央批发市场外,同时由县知事登记备案建立民营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业务分别由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等专业公司具体负责,政府派人监督。公司都有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可以水随握市场行情,有计划地组织货源,调剂余缺。集中供应的中央批发市场制度为日本蔬菜的正常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蔬菜生产和供应的发展历程与日本的不同,走的是一条从“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到"集中生产,分散供应”的发展之路。二战后水随着工业、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包括蔬菜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社会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现有蔬菜生产面积约130hm2,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最好的加利福尼亚等5个州,通过加工运输以供应全国。为适应乌拉圭回合谈判签定的协议,1996,年4月颁布的联邦农业与改革法明确制定,除在基本土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外,随着种植面积缩减计划的取消,政府不再干涉农场主种植作物的种类和数量,扭转了1933年在“新政”时期由农业调整法建立起来的美国农业支持政策走向。说明美国政府对蔬菜和水蔬菜生产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荷兰近年来设施园艺发展很快,被誉为"欧洲菜园”。目前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鹿特丹、乌德列支和阿姆斯特丹形成的三角洲,海牙地区的温室占耕地的50%以上,被称为玻璃世界,主要种植番茄、茄子、黄瓜、甜椒、小萝卜,还有马铃薯和蘑菇等。蔬菜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约1/3,主要销往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其发展的主要经验有(1)根据市场的需要,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如温室生产的黄瓜、番茄、青椒等一年可生产6-7茬,中等水平的单产番茄可达60万kg/hm2(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荷兰的蔬菜自给率超过210%;(2)立足外贸,建立社会化的需求、生产、销售系统;(3)重视良种培育和采用新技术;(4)重视人才培养,实行科研和生产推光紧密结合。

3 我国蔬菜产业适应WTO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政府职能,实现有效的宏观监控“菜篮子”的丰富与否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倍受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日常工作。政府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栽培面积、品种结构以及加工贮运等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蔬菜生产进行恰当的和必须的调控。不断完善蔬菜产业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信息化管理,发挥政府机构信息集中快捷的优势,引导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另外,政府在加入WTO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对蔬菜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采取贴息贷款及其他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我国的蔬菜生产业,在保证国内供应的前提下努力培育出口蔬菜企业,增强我国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蔬菜种植业领域看,更换一代新品种,可以使蔬菜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10%-20%。一项新技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的应用,往往伴水随着整个生产技术体系的变革,可带来30%-50%甚至更多的增产增收的效果。为适应加入WTO后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要求增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的品质。选育和引进丰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实现蔬菜生产良种化,研究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很抓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进行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知识、科技、信息于一体的农业科技“高产田”,也是现代化农业的“示范田”,兴建农业科技园区是高科技向农业转化的重要措施。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我国蔬菜加工业当前我国的蔬菜供求关系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各地应及时引导农民,坚持各扬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做到“人无我
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调整种植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品种和茬口结构上实行多样化,在生产布局上推行专业化,适度扩大种植规模。注重品牌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蔬菜。由于发达国家实际上主要消费加工食品,新鲜蔬菜在抵达销售点时都要经过各种清理、准备和包装程序,蔬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日益成为产业化蔬菜的发展。另外,发展蔬菜加工业是提高新鲜蔬菜附加值和调节蔬菜淡旺季的途径之一。如台湾高雄市外销蔬菜绝大部分是蔬菜罐头、干蔬菜、蔬菜汁、冷冻蔬菜、盐渍蔬菜和蔬菜粉等。
4)根据市场需要,实行蔬菜生产专业化,推进我国蔬菜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种子公司“西米尼兹”种子公司年销售种子约90.8万kg,占世界蔬菜种子销售量的20%以上;荷兰海牙蔬菜育苗工厂一年生产菜苗2亿株平,平均每人生产300余万珠。因此,必须加强我国专业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努力推进我国蔬菜产业化经营,扩大出口,扩大蔬菜产品的交换空间,培育外向型的蔬菜产业化经营体系。
5)健全国内市场体系,逐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蔬菜产业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批量大,集散能力强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以国家批发市场为主体,区域性地方中心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产地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逐步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次是深刻理解WTO的规则,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指导经营决策,从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市场的风险性。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来规范我国目前蔬菜产业的市场体系,使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今后我国的蔬菜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作准备。
6)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我国蔬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蔬菜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但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能征善战的推广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为主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使广大菜农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能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懂经营、善管理。同时,应对农业院校的蔬菜专业(园艺专业)高年级学生或从事蔬菜科技开发、贸易等工作的人员进行外语和经贸知识的培训,以适应“入世”后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者素质,使我国蔬菜产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