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作者:路纪琪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签署之后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和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 ,有关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但是 ,以往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保护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 ,而对于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研究较少 .本文试图从下述几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以期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积累资料 .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及意义
“生物多样性”一词的英文为 biodiversity或 biological diversity,不同的国际组织、机构或学者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 ,多样性是所有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 ,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 ,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 .一般可分为 3个研究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现今地球上生存的物种约有 3 0 0~ 50 0 0万种 ,而迄今为止描述或订名的不过 1 40~ 1 70万种.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内 ,人类与生物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但是 ,在人口剧增、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巨大压力之下 ,天然生物资源趋于减少 ,使生物多样性面临极大威胁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方位的 ,包括了从遗传基因到生态系统乃至景观的各个层次 .
生物多样性具有经济、生态、科学研究、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就城市生态系统而言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 ,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资源价 ,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平、降低噪音、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同时 ,在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娱乐、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以其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因此 ,它对于人们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起点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例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植物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功能不是向城市居民提供食物 ,而变为美化景观、消除污染、净化空气、供居民休闲娱乐等 .相反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会给城市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如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乱占土地、气候变化、大气和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人口密集、患病率高等 .
2 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现状
城市生态环境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 (包括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 ,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 ,城市生态系统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即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 (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虽然人们竭力保持原有的物种 ,并有意识地进行绿化和园林建设 ,增加了一些人工景观单元 ,甚至无意识地带入了一些伴人生物 ,使城市中某些生物种类及其遗传品系有所增加 ,但总起
来看 ,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是不令人满意的 ,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人类盲目的开发建设 ,使自然生物种类减少 ,而伴人生物种类相应增加 ,破坏了城市的生物区系组成 .其结果是离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越来越远 .比如 ;城镇的生态系统几乎在世界范围内严重退化 ,自然景观大量丧失 ,人工景观非常单调 .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 .有人说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可城市人群只能到有限的、品种单一的树下、草坪上去“欣赏”绿色 ,只能到动物园去观看关在铁笼中的、可怜的动物 ,享受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几乎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奢望 .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 50~ 6 0 m2 ,我国的标准为 7~ 1 6 m2,不仅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 ,甚至在有些城市还出现了绿地入不敷出的情况 .
3 解决问题的出路和途径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 :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不完全的、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而脆弱的生态系统 .其生产力高度发达 ,汇集着大量的物质和财富 ,交换着大量的商品和信息 ,大量的物质和能量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 (如农业、森林、湖泊、矿山、海洋等 )人为地输入 ,因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强度都很大 ,同时又有大量的废弃物进入环境 .不可避免也产生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 .因而非常有必要研究和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
3 . 1 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生物圈的范畴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 ,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通过人类活动 ,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改造和营建的人工生态系统 .从归属看 ,城市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 ,而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一起构成生物圈 ,所以城市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建设和发展 ,不能只考虑自身 ,而必须从生物圈的范围来衡量 .城市居民与任何一种微生物、植物、动物物种一样 ,都是自然界的一员 ,共同生活于生物圈 ,所以 ,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而应与之协调相处 ,遵循自然规律 ,以维持生物圈的良性运转 .
3 . 2 搞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是一类以人工生态为主体的景观 ,以市区公园、广场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带、森林公园、苗圃等 .一个完善的、生态稳定的园林景观应是其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和谐的景观 ,其外部形式应符合美学规律 ,而其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 ,更应符合生态学原则和生物学特征 ,如群落的分层、镶嵌、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等 .由于生态园林强调是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 ,因而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方面
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如园林的空间异质性、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大园林规划等都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丰富所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 .在美国 ,城市园林还积极参与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体现出“二多一少”的特色 ,即树木花草多 ,野生鸟兽多 ,建筑少 .在国内 ,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正逐步走向生态化、自然化 .
3 . 3 加强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
首先 ,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编目 ,并结合地理、植被、管理等建立城市多样性信息系统 (包括数据库 ,图形库、专家系统库等 ).同时建立监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 .从而为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 ,探讨城市化进程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内在机制及其模式 ,包括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活动方式、强度、频度反应的时空动态比较 ;退化土地上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 ,按照城市各功能区优化生物多样性地置 ,建设多种群落类型 (如生产型、观赏型、保健疗养型、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等 ),以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最大稳定性等方面 .第三 ,确立城市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因为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 ,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主要尺码 .
3 . 4 提高全民素质 ,强化保护意识
只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 ,人人关心、积极参与 ,保护工作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而这一方面有赖于加强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 ,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以提高全民素质 ,强化保护意识 .
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必须切实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只有通过充实、调整、重建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才能建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