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尤其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 ,改善生态环境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 ,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影响 ,全州水土流失严重 ,年土壤侵蚀量达 3 2 0 0万t,致使水库塘坝淤积严重 ,水冲砂压农田增多 ,河床抬高 ,河道行洪、泄洪能力降低 ,水旱灾害交替发生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 ,大力实施生态州建设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我州扶贫攻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实施生态州战略必须明确目标
按照国家确定的“到 2 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面貌 ,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的战略总目标 ,湘西生态州建设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南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政策条件 ,依靠科技进步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力争用 50年左右的时间 ,全面实现生态州建设目标。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近期目标 ):从现在起到 2 0 1 0年 ,全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 50 0km2 ,新增森林面积 1 2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 6 5%,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采伐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 ,改变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落后耕作方式 ;坚决制止超采超垦 ,逐步将大于 2 5°的坡耕地还林还草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开展节水灌溉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稳定解
决农村脱贫致富问题 ,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继续推行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程 ,在重点小流域内建设一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分级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 ;积极开展城镇水土保持工作 ,吉首、凤凰、泸溪、龙山等县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 ;建立全州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及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 ,法保护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阶段 (中期目标 ):从 2 0 1 1年到 2 0 3 0年 ,全州继续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40 0km2 ,新增森林面积 1 1 8万hm2 (包括经济果木林 );继续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监督执法工作 ,坚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基本控制 ;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在全州占主导地位 ,水
旱灾害得到基本控制 ,林茂粮丰、山青水秀景象随处可见 ,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 2 0 3 0年 ,全州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阶段 (远景展望 ):从 2 0 3 1年到 2 0 50年 ,所有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整治 ,宜林地基本得到绿化 ,全州基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实现生态州建设目标。
2 实施生态州战略必须突出重点
2 1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 ,提高造林绿化水平
湘西州现有坡耕地 6 3 4万hn2 ,其中大于 2 5°的陡坡耕地 1 73万hm2 ,计划 2 0 0 0~ 2 0 1 0年全州退耕还林 2万hm2 ,特别是大于 2 5°的陡坡耕地全部要退下来。退耕还林要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注重实效的原则 ,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办好永顺、凤凰、龙山等县的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总结经验后再向全州推广。实行积极的退耕还林鼓励政策 ,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补助 ,取消退耕地的农业税费、定购粮。同时 ,切实抓好工程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加强对造林工程的技术指导 ,加快我州造林绿化步伐。
2 2 加强生物资源保护 ,严禁乱砍滥伐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
由于湘西州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 ,生物资源涵盖了从热带到温带的各个气候层面 ,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但由于多种原因 ,全州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 50、 6 0年代的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和70年代“学大寨”以及 80年代林权改革、“三山变一山”等 ,使森林植被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消耗也日渐增多 ,常导致森林过伐 ,植被减少。因此 ,建设生态州 ,要严格森林资源管理 ,逐年压木材采伐指标 ,禁止无证采伐、加工、运输木材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划定生态公益、商品林和自然保护区 ,禁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 ,搞好封山育林 ;大力实施农村节能工程 ,推广沼池气、太阳能、省柴省煤灶 ,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逐步减少木材用量 ;严禁捕杀、销售和经营国家一、二类及部分三类保护动物 ,严厉打击非法贸易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 ,禁止食用国家保护动物。
2 3 坚持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水土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近几年在湘西州永顺、凤凰两县实施的“长治”工程、国债项目 ,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等取得明显成效。因此 ,要在全州范围内进一步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开发建设活动中 ,对于损坏地貌、植被及其他水土保持设施的 ,必须依法进行赔偿 ,造成水土流失的 ,要负责治理。
2 4 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开采活动
湘西州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苗 50余种 ,基本探明矿种有煤、磷矿、汞矿、铅锌矿等 1 7种。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多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 ,管理极差 ,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 ,要积极整顿全州矿业秩序 ,坚决关闭不合理、不安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井。严禁在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采矿、采石 ;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开矿。加强矿区的监督执法管理 ,凡因采矿、采石对耕地、林地、水土保持设施等造成破坏的 ,责令开矿企业和个人限期恢复 ,如不能恢复的 ,则要限期关闭 ,并对损坏的设施进行补偿。
2 5 加强城镇和旅游区的环境保护 ,防止环境污染 ,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 ,门类齐全 ,自然风景奇特壮观 ,名胜古迹众多 ,民族特色浓厚。要按照“旅游带动”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 ,合理有效地开发湘西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旅游服务行业。项目上则突出抓好猛洞河漂流、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小溪原始次生林、吉首民族风情园、州内南方长城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 ,积极开发龙山乌龙山大陕谷、花垣古苗河等新的景区。切实保护好城区公共绿地和休闲场所 ,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建设和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 ,城区绿化率达到 3 5%,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 7m2 ,以带动城镇水土保持工作迈上新台阶。
2 6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环境监测体系
湘西州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到 2 0 1 0年全州配置一套较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及信息收集与处理设备 ;初步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术指标体系 ;培养出一支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监测队伍。
3 实施生态州战略必须强化工作措施
(1 )加强领导 ,为实施生态州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生态州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布出台起 ,湘西州即成立了以主管副州长为主任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土保持委员会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此外 ,政府还牵头组织计委、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城建、国土、矿产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会议 ,统筹规划 ,综合平衡 ,明确责任 ,各尽其能 ,各司其职 ,互相支持 ,以保证工程能顺利实施。
二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州里已编制完成州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各县县级规划也陆续编制完成。三是加强工作衔接和协调 ,既要做好上下之间的衔接、部门之间的衔接 ,也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络 ,以便取长补短。
(2 )深化改革 ,建立健全“四荒”资源的使用政策 ,稳定和完善各项鼓励政策
全州共有“四荒”地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包括水域在内共有 3 0 79km2 ,占国土面积的 2 0 %,是一笔重大的资源和财富。要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 ,逐步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切实按照国发办〔1 996〕 2 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 ,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过》精神 ,坚决贯彻“谁治理 ,谁管护 ,谁受益”的原则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自愿” ,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 ,“四荒”治理者的“三权”受法律保护 ,可以依法继承和转让 , 1 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等。同时 ,要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科学规划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对建成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使之发挥长期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 )突出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建立健全各级科技支撑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引进先进技术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技术、防治石漠化技术、植树造林技术等。鼓励各类科研
和开发机构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 ,对研究开发成果予以保护 ,并依法有偿转让。按照试验、推广的路子 ,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 ,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对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政策。
(4)切实加大投入 ,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建设生态州 ,要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用于生态州建设的比重。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打破所有制界限 ,通过拍卖经营权、租赁、承包、嫁接等方式筹措资金 ,采取以资源换技术 ,以产权换资金 ,以市场换项目 ,以存量换增量的办法 ,增加生态境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按照“统筹兼顾 ,相对集
中 ,用途不变 ,渠道不乱 ,各记其功”的原则 ,妥善安排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