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

作者:包维楷 刘照光 刘庆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 要 :环境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 ,并使得环境退化后的生态恢复重建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讨论了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及特点 ,深入阐述了当前生态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环境退化 生态恢复 主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 ,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等引起的人为干扰胁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其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系统初级和次级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和非乡土固有种优势度的增加等 (Naeemetal,1 995;韩兴国 ,1 995;Fostereal,1 997 ;Clapinetal,1 998;刘照光等 1 994,1 995,1 997;包维楷等 ,1 998;Rapport&Whitford ,1 999)。生态环境退化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 2 0 0年代以来 ,减缓和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 ,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中心议题与宗旨 ,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 ,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资源的管理、利用与恢复 (康乐 ,1 990 ,陈昌笃 ,1 993)。
早在 1 975年 3月 ,在美国佛吉尼亚工学院召开了首次题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与会专家专门讨论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及许多重要的生态学问题 ,深入
探讨了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原理、概念和特征 ,提出了对加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初步设想、规划和展望。 1 984年 1 0月在美国麦迪逊举行的恢复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上 ,来自美国和加
拿大的 30 0多位生态学家向会议提交了 1 4篇生态恢复和正式报告。 1 987年Jordan等主编了第一本生态恢复研究的专著《RestorationEcology》。 1 989年 9月在意大利Siena举行的第5次欧洲生态学研讨会上把生态系统恢复作为本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 1 992年恢复生态学杂志在美国创刊发行。1 994年 8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上 ,代表们就包括生态恢复在内的 1 5个现代生态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1 993年 ,英国学者Bradshaw发表了“RestorationEcologyasScience”一文 ,确立了恢复生态学的学科地位以及她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理论意义。根据三大生态学期刊 :Ecology ,Oecologia和Oikos在 1 987~ 1 991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中概念出现的频率和英国生态学会调查会员对生态学概念受重视程度排序结果来分析 ,生态恢复被排列为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之一 (董全等 ,1 995)。 1 997年 ,著名刊物Science上连续刊载了 7篇关于生态恢复的论文 ,1 998年美国生态学会年会大会主题发言均涉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Nagano召开的国际植被科学学会 2 0 0 0年大会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VegetationScience 2 0 0 0Congress,Nagano)也将恢复生态学列为第一主题。近十多年来 ,受损环境的生态恢复已引起日益广泛的重视并得到迅速的发展。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 (Vegetationrestorationofdegradedecosystem)已成为恢复生态学学科的热点问题。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生态学过
程 ,包括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驱动力、退化过程、特点等 ;二是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对各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生态恢复研究主要目标是恢复被损害的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 ,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Cairns ,991 ;Lewis ,1 989)。
2 国外生态恢复重建研究概况及特点
近十多年来 ,国外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早在 30年代就成功恢复了一片温带高草草原。随后在 60~ 70年代就开始了北方阔叶林、混交林等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研究 ,探讨采伐破坏及干扰后系统生态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取得了重要发现 ;在 90年代开始了世界著名的佛罗里达大沼泽的生态修复研究与实验 ,至今仍在进行。欧洲共同体国家 ,特别是中北欧各国(如德国 ) ,对大气污染 (酸雨等 )胁迫下的生态系统退化 (de cline)研究较早 ,从森林营养健康和物质循环角度已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迄今已近 2 0年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共同体森林退化和研究分享网络 ,并开展了大量的恢复实验研究 ;英国对工业革命以来留下的大面采矿地以及欧石楠灌丛地(heartland)的生态恢复研究最早 ,很深入。北欧国家对寒温带针叶林采伐迹地植被恢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试验。在澳大利亚、非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各国 ,研究的重点是干旱土地退化及其人工重建。此外 ,澳大利亚对采矿地的生态恢复也是一个研究历史长、研究深入的重点方向 ;美国、德国等国学者对南美洲热带雨林、英国和日本学者对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采伐后的生态恢复也有较好的研究。
Rapportetal(1 999)将近年来西方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退化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积累和动态 ,提出资源比率的变化最终可导致群落物种组成成分的变化 ,即资源比率决定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Aberetal,1 993;Tilmanetal,1 994,1 997;Likensetal,1 996;Fosteretal,1 997;Chadwich ,1 999;韩兴国 ,1 995) ;二是外来物种对退化生态系统的适应对策 (Leach ,1 995) ;三是生态环境的非稳定性机制 (Wilson ,1 998)。
国外生态恢复研究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 )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主要包括森林、草地、灌丛、水体、公路建设环境、机场、采矿地、山地灾害地段等在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放牧、采用等干扰体影响下的退化与自然恢复 ;(2 )研究积累性好、综合性强 ,涉及生态功能群的方方面面如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 ;(3)生态恢复研究的连续性强 ,特别注重受损后的自然生态学过程及其恢复机制研究 ;(4)注重理论与实验研究。
   3 国内生态恢复重建研究概况及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退化类型、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较早开始生态重建实践和研究的国家之一。从 50年代开始 ,我国就开始了退化环境的长
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综合整治工作。 50年代末 ,华南地区退化坡地上开展了荒山绿化、植被恢复 ,70年代 ,“三北”地区的防护林工程建设 ,80年代长江中上游地区 (包括岷江上游 )的防护林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工程治理等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在 80年代末 ,在农牧交错区、风蚀水蚀交错区、干旱荒漠区、丘陵山地、干热河谷和湿地等也进行了退化或脆弱生
态环境及其恢复重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90年代开始的沿海防护建设研究 ,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与模式 ,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生态系统退化和人工恢
复重建的论文、报告和论著 ,如《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1 995)、《生态环境综合和恢复技术研究》(1 993,1 995)和《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1 996)。在实践上 ,已有了一些成功的小流域生态恢复案例。
特别指出的是 ,作为我国最早倡导并开始从事生态环境建设和植被恢复重建研究的部门之一 ,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的特色和优势 ,长期合作组织并积极支持各研究所参与了我国一系列大型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长期研究。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一直不断深入进行和发展。
在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 ,中国科学院开展及参加了“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研究”、“环渤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模式”、“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及其优化调控基本理论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对策”、“三峡移民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国生态环境区划”等。
除积极参与到国家任务完成外 ,中国科学院还尽一切可能组织其学科优势单位开展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如 50年代末和 60年代初的“华南侵蚀地的植被恢复研究”、“干旱河
谷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化调控研究”、“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红壤丘陵坡耕地土壤退化防治研究”、“西部亚高山退化森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过程及调控
研究”、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等。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国科学院所属相关所承担的一系列有关植被恢复
和重建研究项目 ,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试验示范性工作 ,在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很多工作居国内领先地位 ,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已经建立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特别能吃基 ,特别能战斗”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精干队伍 ,并建立了 50余个长期野外试验研究站 ,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植被恢
复和生态建设试验基地网络。如东北有以沈阳应用生态所为主的林 -草 -农生态系统 ,华北地区有以植物所、动物所为主的林、草生态系统 ,在华中地区有以水生所、武汉植物所
为主的水体生态系统 ,华南地区有以华南植物所为主的热带南亚热带森林 ,西南地区有以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灾害和环境研究所和西双版纳植物园 (含原昆明生态所 )等为主的
西南山地森林、高山亚高山草地和干旱河谷灌丛 ,西北有以西北高原生物所为主的高寒草地等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队伍和基地。基本上形成了我国主要自然条件下的退化植被恢复研究学科齐全、研究队伍力量集中的良好格局 ,为开展全国各主要生态环境区的植被恢复重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研究方面 ,形成了以生态演替理论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核心 ,注重生态学过程的多层次的、时空优化调控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与其它各行业部门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恢复生态研究特色。科学院各研究所在不同地区间已形成了不同研究思路和特色 ,在东北地区注重研究自然植被演替和生产力研究 ,如对红松林、亚热带的杉木
林地力衰退的研究 ;在华北地区以及北方地区注重研究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恢复过程的 ,如对落叶阔叶林、内蒙草原、毛乌素沙地恢复 ;在华南地区注重研究严重土壤侵蚀治理和水土流失控制为特色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 ;在西北地区注重以草地改良和鼠害防治为特色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重建研究 ;在西南地区注重横断山区山地系统 (干旱河谷、亚高山、高山、高原 )环境和植被 (农、林、草 )恢复重建、特色资源保护和开发、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兼顾的、理论和技术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流域 (聚落 )系统恢
复重建的研究与示。在恢复重建的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 ,已试验研究成功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物种筛选技术、栽培环境优化调控技术、群落结构调控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 ,初步建成
大面积的生态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如岷江上游的大沟流域山地生态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区、金沙江流域宁南县的坡地农业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华南电白县小良的土壤侵蚀地重
建试验示范林等等。目前相关技术和试验模式已经和正在相关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国近四十年来的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 )试验实践重于基础理论研究 ,即注重生态恢复重建的试验与示范研究 ;(2 )注重人工重建研究 ,特别注重恢复有
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试验 ,相对忽视自然恢复过程的研究 ;(3)大量集中于研究砍伐破坏后的森林和放牧干扰下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后的生物途径恢复 ,尤其是森林植被的人工重建
研究 ;(4)注重恢复重建的快速性和短期性 ;(5)注重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 ,相对忽视对动物、土壤生物 (尤其是微生物 )的研究 ;(6)对恢复重建的生态效益
及评价研究较多 ,特别是人工林重建效益 ,还缺乏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 ;(7)近年来开始加强恢复重建的生态学过程的研究。
   4 国内外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内外近 40年来的生态恢复重建研究 ,下面几个问题是明显的。(1 )虽然对生态系统退化的总体框架已有所认识 ,但是进一步对生态系统退化的深刻阐述和研究还是相当肤浅的。如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干扰体及其驱动机制、退化的生态过程及其机理等 ,这是当前退化生态系统急待深入研究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是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必要条件
(包维楷等 1 998;刘庆 1 999)。(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还停留在一些小的、局部的区域范围内或单一的群落或植被类型 ,缺乏从流域整体或系统水平的区域尺度的综合研究与示范 (包维楷等 1 998) ,也缺乏对已有的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变化的优化调控研究。(3)系统退化的根源是区域或地方产业与经济开展过程
中的人为干扰。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不断吞噬与消解经济建设的成果 ,造成国民经济与人民生命的浪费。生态退化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因素之环境退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退化区域的城镇、工矿、电站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 ,增加经济建设成本 ,加剧了区域贫困程度和封闭程度。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尖锐。使生态重建的任务变得复杂而艰巨。其艰巨性不仅表现在逆转生态退化过程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生物学、生态学难题 ,同时还必须满足山区人民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决与之相关联的及社会学问题。因此生态重建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技术的过程 ,必须以人为本 ,在生物可行性的基础上 ,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寻求经济上合理、政策上可操作的重建模式 ,在进行生态系统重建的同时改善区域人类生存条件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 ,又十分迫切的任务。生态恢复重建若不考虑与地方产业与经济开展结合 ,最终的生态恢复重建将可能难以真正实现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恢复重建目标集中在生态学过程的恢复 ,忽视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等现实的有机整合。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把产业链 (产前、产中、产后、流通、市场 )与生态链 ,即以生态系统结构网络 (包括食物链 )为中心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 ,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特点 ,进行有机整合 ,并相应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将是生态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刘照光等1 998)。(4)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最终目标之一还在于保护恢复后的自我持续性状态 ,这就要求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标 ,然后对恢复前后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对比和判断 ,并对恢复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因此 ,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建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这也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趋势之一。目前 ,这方面借鉴的范例还非常缺乏。(5)在流域系统范围进行生态重建在世界上尚属少有。而在一个自然本底复杂、生态与发展矛盾突出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生态重建 ,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 ,也是经济投入与产出、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社会经济过程。生态重建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同样是重建与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对生态重建过程中的经济行为研究尚属空白 ,但在自然 -经济 -社会复合组成部分的生态系统重建中如何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大规模生态重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6)生态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虽然在恢复重建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 ,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恢复重建的基础理论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变化、物种
对系统退化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重建机理等等 ,从而导致在恢复重建技术方法的应用上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生态环境退化极为普遍而严重的今天 ,积极开展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和大面积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尽快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恢复重建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促进我国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