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

发展优质稻米,迎接入世挑战

作者:许世卫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向世界开放,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享受国际农业分工与合作的良好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优质稻米,是我国迎接入世粮食竞争的最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国的水稻产量又有一定的提高和稳定,优质稻生产进一步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二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优质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优质稻面积发展速度快,但达国标品种优质比例较低。2000年优质稻达到了1800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优质稻谷总产量达到8200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2%,2001年,全国优质早稻面积为4600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左右。优质稻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从品种来看,2000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的水稻品种进行了普查,在所调查的1091个水稻品种中,按国标分析,仅有118个优质品种,优质率为10.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达国标优质稻品种优质率仍较低。因此,从一定意义说,目前我国各省优质稻面积的发展速度与普及率不能代表我国稻米品种的优质率,优质稻米的品质改良还需进一步加强。

水稻产业化经营取得良好开端的同时,但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部分地区优质稻米产销衔接不密切,许多地方开发的优质水稻农民种植后没有企业收购,或收购价格低于普通水稻。二是在主要粮食产区,绝大多数稻米加工企业还不能直接与农民签订订单.在全国各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中,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优质稻主区产加销难以有效协调发展。三是我国水稻生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自产自消比例高(约70%左右),商品率低(仅30%),而在稻米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进行土地、稻谷商品的市场化操作中,尚有许多市场化不到位的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省自行评定出的优质水稻品种数量较多,但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真正上种植规模的品种数量又不多,而且各省、市、自治区都自主安排种植规模和发展规划,从全国整体来看,优质稻生产与加工均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加入WTO后,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1.进行优质水稻的种植分区、收购分储

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建立不同用途的专用水稻生产区。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工业用、饲用为主的优质早籼稻和优质食用中、晚籼稻,其中部分地区宜作为出口优质米生产基地。在华南一带以生产食用稻米为主,同时也兼作饲用,双季早籼稻则主要作为贮备粮和工业用粮。在华东华北适宜于发展食用优质稻和酿造黄酒的粳糯稻。在华北发展食用粳稻。

目前,我国各地的粮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收购来的稻谷是按季节来储藏,而没有对同一季节收购的稻谷分品种储藏,这样就造成了销售时的品种和品质间的混杂。今后,粮食企业在收购稻谷时应实行一品一仓或一类一仓,保证优质专用。

2.推进优质水稻的产业化、专用化

针对优质水稻产业化经营薄弱的状况,应当加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各种形式的优质水稻产业化。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农村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带动型、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农民自愿结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或自身进行加工面对消费市场,或与企业发生联系,可以增加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益也更加有保障。根据不同用途的稻米,实行专业化生产、专门化贮藏、专用化加工,改变现阶段产非所用的状况。

3.理顺关系,继续深化粮食生产流通和调控管理体制改革

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从实践情况和进一步理顺关系的角度出发,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粮食已能基本满足需求、品质状况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必须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要加强政府粮食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能力,给市场传递快速、准确、具体的信息。建立能够监控粮食状况的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协调起粮食供需市场,确保水稻在加入WTO后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