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中国棉花供求形势及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棉花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中国棉花供求形势及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棉花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史建伟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一、中国目前的棉花产销形势。
  1999年度已经过去,总的看是面积产量减少,需求增加,总量平衡供大于求,当年资源出现缺口,棉花销售逐渐增加,价格稳步回升。
  这是中国自1995年度以来连续四年供大于求之后,当年所产棉花首次出现供不应求。据供销合作社系统统计,1999年9至12月,全国累计销售棉花80多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今年1月份以后,当年棉花的供不应求形势更加明朗,棉花销售加快,价格继续提高。收购价提高到8400元/吨。棉花销售价格比1月份增长20%,比去年九月份增长35%以上。
  棉花出现供不应求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当年资源减少。据统计,1999年度,我国棉花播种面积368万公顷,为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1962年为370万公顷);棉花总产量383万吨,比1998年度减少15%。
  二是供销社陈棉库存不能实现顺价销售。据供销社系统统计,1999年8月底陈棉库存超过200多万吨。其中96、97年度的收购棉花每吨成本价格17000元左右,98年度的棉花成本价每吨13000元,均高于当前棉花市场价格,如果销售,又要发生新的亏损。
  三是市场需求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共同预测,1999年度预计棉花总需求量4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65万吨,增幅为16.9%。需求增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东南亚经济复苏,世界纺织品形势好转,使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加,纺织工业生产回升。据中国海关统计,去年9月到今年8月,全国累计出口棉纱同比增长34.7%。受出口影响,纺织工业生产全面回升,纺织用棉量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9月到今年8月,全国累计纺纱3520万件,按此计算,需用纺棉42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5万多吨。
  二是使用化纤比例下降。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化纤价格上涨,纺织工业使用化纤比例下降,用棉花比例提高,用棉量增加。1999年度初期,每吨涤纶纤维的价格只有7000元左右,去年11月上涨到11200元,高于当时棉花价格17.9%。11月底以后,涤纶价格开始回落,但仍然在10500元左右,促使纺织企业减少使用化纤的比例,提高使用棉花的比例。
  三是棉花出口增加。1999年度,由于国家继续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调动了新疆出口棉花的积极性。据海关统计,全年度出口棉花同比增长109%。
  针对1999年度中国国内棉花资源出现结构性缺口的情况,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对国内棉花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先后数次下达销售库存陈棉计划110万吨,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竞卖。到9月底,共竞卖成交棉花近100万吨,成交总金额超过120亿元。随着供求形势变化,价格由低变高,又由高转低,现在是11000元/吨左右,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2000年度棉花供求形势的分析和预计
  今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虽然棉花播种期及生长前期持续干旱,对播种、出苗不利,一些地方还有棉铃虫危害,但6月下旬以来多数棉区降了中到大雨,旱情得到缓解。加上棉农对价格预期较高,增加了投入,加强田间管理,伏前桃增加。如果今后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预计全国棉花产量将达到390-400万吨。
  2000年度棉花需求预计与1999年度基本持平。我们分析,2000年度总需求约为460万吨,当年国内棉花资源缺口在70万吨左右。这样,仍需动用一部分棉花库存,这也符合中国政府要求逐步减少国内过多的棉花库存的宏观政策。预计到2001年度末,供销社系统的陈棉库存可以减少到120万吨以下。
  三、棉花交易市场在棉花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是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对棉花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国务院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做出一系列的决策,对棉花政策也进行了连续的调整,经过7年的曲折和努力,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终于破土而出。
  1998年7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从1999年度起,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棉花流通体制。随后,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组织,接受由国务院13个部门组成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协调小组的指导。
  交易市场实行会员制。具有棉花经营权的供销社棉麻企业、纺织企业和外贸企业才有资格申请成为会员。目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会员单位已经超过120家。
  交易市场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开就是价格与信息公开,公正就是向交易各方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均等,公平就是规章制度对交易各方一视同仁,诚实信用就是要求交易各方严格信守合同。
  交易市场实行交易定金制度。即在成交时先交付一定数量的定金,在交货之日前付足货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保护购销双方的利益。
  交易市场从建设之初就实现了高起点运作,是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全国棉花交易网络,除北京中心市场外,在主要棉花产销区设立了20个棉花交易工作站,此外,还与全国各产棉省和100多个主要产棉县联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通过网络收集和发布棉花收购、销售及交易市场的价格信息。
  1999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始试运行。从1999年10月20日起,到2000年1月25日,交易市场会员单位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报价、竞价,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充分有效和有序的竞争,顺利完成了1993年度前全部的库存陈棉竞卖交易,共成交12万多吨。
  交易市场从2000年4月中旬起第一周每天投放库存陈棉平均为5800多吨。
  在5月9日到5月12日四个交易日里,共投放60412吨库存陈棉,全部成交。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控制交易市场竞卖棉花的日投放量,成功地控制了4月中旬价格上涨的势头,使棉花价格趋向合理。
  据统计,自今年4月中旬至9月底,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共竞卖成交棉花90万吨,平均价格低于国际棉花市场价格。交易市场在国际互联网设立网站,每天公布成交数量及成交价格等信息,成功引导了国内市场的棉花价格。国家凭借充足的棉花库存,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对棉花供求和价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控。
  国务院对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要求是发现价格、传递信息,引导全国棉花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也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今后的发展目标。交易市场今后的发展,第一步是建设发达规范的现货市场。第二步逐步引导各地商品棉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交易,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交价格真正成为中国棉花供求价格的"晴雨表",在这方面,交易市场正在作出努力;第三步是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建立高效率的配送系统和质量检验系统。交易市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实现全国异地同步交易,到那时,经过资格认定的棉麻企业、轧花厂、纺织厂的厂长经理们再也不用千里迢迢的往北京赶了,而是通过计算机的网络连接,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可以轻松地浏览实时价格动态,进行交易。当然,成功的交易还需要有高效率的配送系统和质量检验作保证。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也许要三年五年,也许时间更长,但我们有信心,并为此做不懈的努力。
  我国棉花的生产、消费和库存对世界棉花价格的影响很大。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虽开业时间不长,但已引起国际棉花界的关注。一些国际棉业人士认为,几年之后,中国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将对全球棉花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日益加快,将给棉花生产、流通带来深刻影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供需双方提供直接见面的场所,将能提供国内外棉花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把中国棉花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使棉花生产和消费更好的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 史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