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浅论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一)

浅论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一)

作者:刘瑞涵,李瑞芬,邓蓉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要]相对于这种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主的传统农业而言,知识农业则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到
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为核心,以创新为直接推动
力,以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为基础和保障,使知识的物化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相当
比重的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土地。知识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生产要素的物质性,将无形化的知识升腾为重
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实力和现状看,知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要经
过一个相当长的渐进与动态的历史过程:首先,它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一个动态过程。
将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其次,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对知识农业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
技的发展被不断深化和更新。

  (中经评论·北京)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工业产品出口受阻,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工业
领域的相对过剩,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农业的发展。早在60年代,美国就已经将实现
农业现代化战略明确地放在以知识替代资源、通过农业科学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上。1986
年的《美国农业年鉴》这样写道:“美国农业通过以知识替代资源在世界上取得了突出的地
位。这些隐含在更具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技术以及农作物经营管理技巧中的知识使
美国拥有了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可见,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使美国农
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农业的高度发达支撑了工业的迅速腾飞,反过来又促使农
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的构成要素得到根本性改造,使美国获得了主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农
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的以色列,依靠科技进步以及
科技知识不断向农业中的注入,使10万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不但满足了本国之需,还
有占其出口总额8%的出口产值(1997年)。仅其管线式、喷洒式和散布式灌溉等设施实现
电脑控制技术的应用,就使水的利用率高达 95%。设施农业高度发达的荷兰,其园艺园因
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仅用 5. 8%的农业用地就生产了 35%的农业总产值。知识农业
的发展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益匪浅。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资源的日益衰竭,无论发达国家还
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把眼光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业的增长上。据世界粮农组织预
测,在未来的 20年,要满足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新增部分的 80%必须依靠科技突破
来实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12.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从资源上看,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
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木足 0. 08公顷,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
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列为全球12个缺水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
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多种原因还在持续减少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从技术水平上看,
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在生产技术相对
落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面向国内外市场表现为贸易发展缓慢、后劲不
足。
  在21世纪,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要更好地面对加入
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在世界经济
体系中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将具有战略性的深远意
义。
  二、知识农业的主要内涵
  知识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和市场竞争弱势等因素制约的现实背景下提
出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是大量农业资源和少量知识(往往是经验)的运用以生产产品的过
程。相对于这种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主的传统农业而言,知识农业则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到最
终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为核心,以创新为直接推动力,
以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为基础和保障,使知识的物化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相当比重
的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地。
知识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生产要素的物质性,将无形化的知识升腾为重要的生
产要素之一。因此,知识农业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智力资源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
业两个阶段的农业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和畜力铁器水平,人类主要依附于大
自然,农业经济主要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所谓现代农业阶段的工业经济时代,农
业生产活动则以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并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效
益,导致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使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或
智力)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农业要实现可持
续增长,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创造力等智力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因为智力资源不但
可被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减反增,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
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将科
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
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生产在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智力资源就必然升腾
为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2.创新是知识农业的直接推动力。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
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推动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
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20世纪是人类历史
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当
然,知识创新不但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营管理创新等,涵盖了自
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全部知识创新活动。创新
是知识农业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更是实施知识农业的基
础和前提。它以研究和掌握动植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要内容,以科技进步为主要
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
育技术的应用;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内外部环境的养殖和栽培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的应用;
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能够有效延长食品链的农产品加工技
术和新人造食品与饲料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业发展新空间领域的拓展等。农业管理中的体
制与制度创新为科技知识在农业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宏观上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完善农业
知识生产、分配与应用的宏观创新体系与运作机制是体制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它包括:
科学地确立政府在体制创新中的地位和主要职能;以知识生产为主的农业科研在机构设置、
投资渠道、研究内容和知识转化上的创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培育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
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农业知识应用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
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通过对有关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推广组织与制度的创新,现有
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农业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从微观层面上
适应科技创新的生产经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充分培养与发挥农业人力智
能资源的“知识管理”,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竞争的“营销管理”,树立农产品
特殊竞争优势的“品牌管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农业“信息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
益的“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与企业化管理”等。当代的知识创新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原始
性发现和发明,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知识的创造性集成和应用,知识创新成果的
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3.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是发展知识农业的基本保障。知识作为知识农业的重要
生产要素,其生产、积累和在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分配与应用必须依托于一定
的主体和渠道--农业知识网络。农业知识网络是以相关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
广与营销等农业知识机构为主体,以培育农业人力资源为核心,以农业信息网络作为农业
知识分配与扩散渠道而组成的复杂的农业知识体系。健全的农业科研一教育一推广体系,
是将知识农业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并使之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前提,农业人力资
源是提高农业知识系统有效性的关键,而有效的农业知识系统则是知识农业的强大支撑。
同时,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使农业知识信息流在农业生产、流通及消费等各个
环节合理分配并顺畅流动以发挥其报酬递增功能的保障。由此看,发展知识农业,必须有
完善的农业知识网络。
  4.知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不断提升。将具有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
机械工程以及经营管理等科技知识向农业系统中的不断注入、转化与应用,一方面在促使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中必然带来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提升,使产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得以存在和丰富,从而加速农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
也能促使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效延长,从而有利于农业就业面的扩大和农民
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知识农业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经济效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