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作者:刘良玉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我国的农垦企业经历了80年代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后,又迎接了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考验。为适应市场需求,农垦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种植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在发展龙头产业上实行"名牌"战略、"集团"战略等方面,成绩十分显著。农垦的第一产业已由1978年的58%降到1999年的43%;第二产业的31%增加到35%,第三产业由11%增加到23%。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和纺织品、食品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在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农垦的饮料酒年均增长20%,水产和禽蛋增长16-17%,乳制品、糖料、植物油、机制糖、棉花、棉纱增长11-12%。全国各垦区都有一批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著名集团公司堀起,创出了被消费者认可的名牌商品、绿色食品,摆上了大城市超市的货架,打入了国际市场,国外的资金、新技术、新机械也不断被引进各个垦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经营形式,并通过拍卖、兼并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建立了110家大型集团公司和1,158家三资企业,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92个,并有13家股份上市企业。这一切,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为国家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90年代的这种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西部垦区也基本如此。农垦企业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部或是西部,都将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农垦的"名牌"龙企业不断崛起

  根据统计,农垦系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约有270多家,其中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企业185家,约占70%左右(在乡镇企业中这类企业只占30%),有60家分布在西部,其中新疆生产兵团32家,陕西6家,广西9家,云南5家,甘肃、内蒙、重庆各2家。在这些企业中,有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老企业,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企业。其中,具有农垦特色的是:乳品业约占16%,制糖业约占18%,纺织业约占18%,粮油、食品、罐头等约占20%。此外,还有制酒、制药、造纸、橡胶制品等,大都是与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企业。
  上述各类行业中,都有一批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龙头企业,其中许多是享誉中外的"名牌"商品。2000年11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公布的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十多家农垦龙头企业列入其中。例证如下:
  (1)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集团:它的前身是六十年代黑龙江垦区完达山下的一个农场(即8511农场)场办乳品厂。8511农场是王震同志当年亲自选定和指导的第一个奶牛生产、加工基地。经过30多年的奋斗,企业依托本场和垦区其它的奶牛基地组建成现在的跨农场、跨越区的中外驰名的乳业集团,集团拥有奶牛3.5万头,9个乳制品厂。1999年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实行的"品牌加绿牌创名牌"之路,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达4.5亿元。1999年工业总产值2.8亿元。优质的"完达山"牌的各类奶制品,为城乡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其主要产品多次获国家级、部级和省级奖。
  (2)天津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配酒有限公司:它是农垦系统在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与外资(法国)合作的一个食品加工项目,它的前身原是天津市郊的一个规模不大的"葡萄园农场"附属的加工厂。1980年中法合营以后,20年来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制酒大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上占有率近50%,并取得国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书"。1999年的工业总产值为5.4亿元,年利锐总额1.3亿元。
  (3)新疆兵团农四师伊犁酿酒总厂:这是一个50年代屯垦初期白手起家的老厂,现在它的产品"伊力特曲"是全国名牌白酒,1999年的工业总产值3.1亿元。利锐总额1.9亿元,名列农垦系统大中型企业第一名。1992、1993年获国际酒类博览会金奖和银奖。
  (4)新疆兵团石河子垦区的天业股份公司:1997年5月成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兵团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拥有农工贸全资企业12个,控股企业4个,参股企业2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石河子垦区拥有耕地40万亩的2个大农场加入该公司。公司将以其雄厚的实力实施改造石河子垦区30万亩水土开发和节水灌溉计划。1999年2.7万元棉田上试验节水灌溉,可节水50%,管理定额由30亩增至100亩,亩成本降低150元,土地利用率增加5-7%。天业集团组成了全国最大的节水器材厂,正在向全疆和西北各省推广,被称为一场"绿色革命"。推行这一新技术,西北干旱地区将可建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节水灌溉区。
  (5)新疆兵团博斯腾蕃茄制品有限公司:是一个中型的新兴蔬菜头制造业,是近年新疆垦区发挥自然优势新创建的特色产业,被称为"红色"产业。1999年的工业产值为0.38亿元,利税总额707万元。
  (6)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甘肃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以啤酒为龙头,集种植、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于1997年兼并了兰州啤酒厂,后又成功地购并了新疆2家啤酒厂,公司由河西走廊的15家国有农场的优质啤酒花、啤酒大麦地为后盾。现在生产能力达15万吨,有西凉、五泉两大系列21个品牌的产品;拥有总资产4.5亿元。产品畅销甘、新、青、宁、陕、山西、内蒙、天津等省区,并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名列甘肃啤酒出口之首。公司的酿酒葡萄"莫高"牌干红、干白葡萄酒获得国优、农业博览会银奖和"行业名牌产品"、 "全国葡萄酒十大名牌"等十多项荣誉。公司还与澳大利亚合资兴建"天马啤酒花公司",第一期工程2000年9月投产,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颗粒啤酒花加工生产设备。
  (7)宁夏农垦玉泉葡萄酒厂和西夏酿酒总厂:两厂十分重视创名牌产品。玉泉酒厂1996年引进了高品质酿造鲜食葡萄种苗,从西北农大聘请酿酒专家,开发了"西夏王"牌葡萄酒,并已开发出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迅速占领西部市场,成为全国六家生产高档葡萄酒企业之一。西夏酿酒总厂,以农垦自己生产的高粱为原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突出西夏文化内涵,1997年生产的"西夏贡酒"被自治区授予白酒类唯一名牌产品,占据了宁夏市场,连续三年利锐1000多万元。
  (8)黑龙江垦区"兴丹米业有限公司":由兴凯湖农场与香港丹威行于1993年合资建立,公司依靠农场自己充足的稻米资源和乌苏里江边兴凯湖的良好自然环境,创出了绿色食品"兴凯湖"名牌大米,年生产能50万吨,年生产能50万吨左右,已在各大城市的超市场销售,是上海、杭州市民的抢手货,被称为"放心米",其生产的"胚芽米",营养成份是普通米的1倍多,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获国家专利,多次获奖,场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1999后工业总产值为6,500万元。
  (9)云南省勐捧农场:有23万亩天然橡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橡胶农场。除了三个大的制胶厂有年加工干胶2万吨的生产能力外,积极发展具有独特二、三产业,以就地取材的橡胶木为原材料,引进德国先进工艺设备,1998年建立"金风品牌"的木才制品厂,年产1万立方米的板方材、20万平方米地板条,畅销省内外,在上海建立了营销点。并独资在边境线一带修建云南农垦第一家最大的二产工程"金风"电站,形成以电站为龙头的二产体系,为开发边疆经济创造良机。同时在西双版纳旅游区内,自筹2500万元建立三星级"金风宾馆",发展旅游业,繁荣农场经济,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富裕。
  (10)青海省成立国有农牧控股有限公司:青海农垦著名的两个农场,即格木农场和贵南牧场整体划入该公司。公司将采取发展特色经战略,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以绿洲农业、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良种繁育推广、森林和草原保护,以及旅游为主体的产业板块,以迎接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二、农垦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农垦系统拥有土地4.5亿亩,其中包括耕地6000多万亩,林地2600多万亩,草原近2亿亩,以及热带园林、果园、茶园、水面等1.5亿亩。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和500万职工的奋斗,它的最大成就是,使国家和边境地带增强了安全保障并使当地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为国家提供重要的农业战备物资,东北的粮食大豆基地,新疆的棉花粮食基地,南部和西南部的天然橡胶基地,东部沿海岸线的各种专业农场,以及大城市的奶业基地等等,在农场开垦之处,新的城市也随之建立起来。一切为世人所注目。
  在国家粮食短缺的时代,农垦的首要任务是扩大耕地,增产粮食,农垦所交售的商品粮约占国家控制的贸易粮的50%,是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必需的。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农垦的土地资源利用进一步优化,在保证国家的粮食任务外,土地利用从以粮为主向因地制宜的特色经济发展;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加工,特别是深加方向发展。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西部也是如此。
  甘肃省农垦有耕地60万亩,已将种植结构调整为啤酒大麦、啤酒花和其它特色产品为主。现已建成啤酒大麦基础20万亩、啤酒花2万亩。"十五"期间,大麦将达到30万亩,啤酒花3万亩,并有20多万亩果药等(即5万亩葡萄、5万亩苜蓿、4万亩药材和3万亩果品)。
  青海省农垦有耕地60万亩,已调整为种植油料为主。1999年种植油料4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3%。著名的高寒地带农场-格尔木农场,总播种面积3万亩,其中油料1.57万亩,粮食0.9万亩,菜0.47成为万亩,从以粮为主转为以油料、蔬菜为主,成为格尔木地区重要蔬菜基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粮食、甜菜计划播种面积下调和棉花、油料增加的计划,1999年粮食面积下降8.5%,棉花上升5.2%,油料增加41.2%,甜菜下降25.2%。棉花人均占254公斤,为全国之首。同时以枸杞、番茄、水果为主的"红色"作物种植,也大幅度增加。每年吸引大量的内地入疆采摘棉花的劳动力,1999年达四十万人。
  黑龙江垦区考虑到21世纪将成为绿色食品的主导食品,自1990年以来,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全垦区有8个分局、40个农牧场获绿色标志使用权,并成立绿色食品管理机制。已有绿色产品50个,其中AA级4个。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分局,有15个大中型农场和13个直属企事业单位,已建成4个现代化大农场和一大批粮、油、乳加工企业,2000年已有A级绿色食品基地71.5万亩,AA级的3万亩,10年以后建三江分局600万亩耕地将全部成为绿色食品基地。
  海南垦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经过近十几年的改革调整,确定将现有橡胶面积由370万亩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东部南部,受台风频繁袭击的农场将不再以胶为主,橡胶主要种植区要从东往西移,重点放在中西部农场,包括建设一个10万亩的速生高产示范区。同时扩大市场需求大的其它热带作物,如反季节瓜菜、荔枝、龙眼、胡椒等高效热带农业及其深加工产品,以及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等。今后10年,垦区将调整出土地150-200万亩土地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亩产值将从现在的几百元提高到3500-6500元。其经济效益可达60亿元左右。
  云南垦区是我国西部的大垦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除保证主业橡胶的稳步发展外,大力发展咖啡、茶叶、水果、花卉等热、亚热带作物,以及有独特景观的旅游业。云南农垦旅游总公司年营业收入上千万元。垦区还创建了国内最大的土豆片生产加工企业。垦区还利用边境条件,加强出口基地建设,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口岸有农垦企业分布。
三、农垦蓬勃发展的商贸业和旅游业,为农业产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垦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农畜产品的大型国营农场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从80年代农垦系统大量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开始,农垦系统所属农场、企业摆脱了只生产经销的束缚,以推销自己产品为主的贸机制,象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农场所在的当地县市,在全国大中城市、边境口岸以及一些国际市场上,都有农垦商贸的足迹。从1980年开始在北京连续举办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会上和随后新开业的绿色食品展销配售中心,农垦"北大荒集团"的精致绿色商品成为北京市民的抢手货。除了农垦丰富的产品外,农场 的山川风光也吸引了很多观光的群众,各种旅行社会应运而生,从农场、工厂到三星级宾馆的一条龙旅游业又成为农垦经济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新疆垦区已有旅游企业43家,旅行总社达到9家,1999年接待国内外旅客近10万人。
  根据统计,农垦系统的批零贸易和餐饮企业的个数,由1980年的79个,增加到1998年的1,720个;各种营业单位1.32万个,个体商贸点达12.25万个。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的8亿多元增加到1999年的108亿元,出口商品总金额,由1978年的2.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79.9亿元。其中西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出口总额占据首位,1999年达23亿元,农垦专营外贸的出口机构,得到国家有关部的支持不断增加。
  组织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成为农垦系统经销自己产品的重要设施。80年代中国农垦总公司成立以后,就在北京市郊及时组织了岳各庄大型批发市场,已成为北京市几大批发市场之一。2000年黑龙江垦区也在哈尔滨市筹建了"北大荒现代化粮油批发市场"。由黑龙江垦区和黑龙江石油化工机械厂共同投资2875万元,占地1.6万平方米。省长申立国出席了双方协定签字仪式。此项目参股企业已达10家,入股人市企业34家,入网企业40家,予租摊位1068个。今后还建立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
  农垦在兴办商贸业务的初期,西部的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上述新疆垦区外,1982年甘肃省的八一农场第一次在全国的镍矿区-金昌市建立了2400平方米的四层商业服务大楼,曾占金昌市商业销售总额的1/4(1984年),受到市领导的赞扬。青海省的格尔木农场设在西北高原城市-格尔木市的商业网点,其营业额曾占全市的1/3。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中,农垦的商务企业将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四、对农垦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农垦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成就显著,优势正在发挥出来,不论资源的重新配置,科技投入的加大,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创立,以脱离销售渠道网络的发展,等等,都已具备了更大发展的条件。而且东部向西部的支援,也在启动。天津农垦著名企业中法王朝葡萄酿酒公司,已与重庆农垦长江葡萄酒公司合作,建立"王朝"分厂。天津农垦红港绿茵花草公司与陕西合作,为陕北提供草皮草卷,还解决西安地区黄土不露天的问题。其它许多省市的农垦企业也都在制定支援西部的计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垦企业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需要珍视目前的成就并不懈地把它推向前进。但是应当看到,农垦的农业产业化虽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任务仍然很艰巨。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1996年美国的农业总产值是928亿美元,而食品工业总 值是5,000亿美元,是农业总产值的5倍。而我国农垦企业1998年的农业总产值是388亿元,其食品工业总产值是152亿元(包括粮油加工、食品饮料)不及农业总值的1/2.
  东部最大的黑龙江垦区,1998年的农业总产值是82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为14亿元,食品基业只占农业总值的17%。
  西部最大的新疆垦区,1998年的农业总产值是74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为18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4%。
  可见农垦企业发展食品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也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的潜力还很大。农垦企业在过去的20年中,增产幅度最大的是食品行业,这证明,加快农产品产业化的步伐是符合实际需求的。
  当前农垦的农业产业化正发展到一个重要的阶段,了能使其有更大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更辉煌的成就,发挥出国家农业应有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农垦食品发展中心,通过食品加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
  2、急需制定一个短期和长远相结合的包括各省垦区的食品加工发展规划,并聘请专家教授反复进行论证。举行一些重大的有影响的论证会,扩大知名度,以得到广泛支持。
  3、利用现有的农垦科研结构和院校体系,联合国家有关食品研究的单位建立农垦相应的食品研究教育体系,培养必要的人才。
  4、联合各垦区已进入各大中城市的农垦商业机构,使之形成统一的网络和连锁店,销售农垦的食品。
  5、打出 "绿色食品"品牌,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操作运行规程,象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创造中国农垦的 "绿色食品"品牌,也可以在著名商场设立专柜也可以有自己的专卖店,连锁店。
  总之,是让城市人民吃上放心的农垦名牌食品,让农垦的绿色食品摆到城市人民的餐桌上,让城市消费者不受伪劣食品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