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的发展分析和战略选择

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的发展分析和战略选择

作者:梅方权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从现在起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食物和农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人口继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耕地继续减少将要下降到更低的低谷,非耕地资源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民生活将要进入到富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食物和农业状况如何,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
一、基本国情变动的趋势
21世纪30年代,人口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的16亿人,耕地继续下降到人均0.83亩(或实查面积1.16亩),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富裕阶段,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800元,用与食物的消费支出达到 1915元。
1、人口持续增长,到30年代达到高峰。
2000、2010、2020和2030年,根据国内外多种途径的预测,中国的人口将由1995年的12.1亿人先后增加到13亿人、14.0-14.3亿人、 14.7-15.4亿人和15.3-16.3亿人,进入人口数量最大的时期,这需要持续严格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2、耕地继续减少,到2030年减少到13.5亿亩。
到2000年和2030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控制在200万亩(133 千公顷)。即每年平均控制占用耕地600万亩(400千公顷),新开垦耕地400万亩(267千公顷)。这样,将可能先后减少到14.1亿亩(94000千公顷)和13.5亿亩(90000千公顷),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09亩(0.037公顷)和0.83亩(0.055公顷)。
如果按实际普查耕地面积,包括卫生,遥感,航测,土地普查,取最低数字为19.8亿亩(1.32亿公顷),到2000年和2030年,分别减少0.15亿亩(0.01亿公顷)和1.07亿亩(0.07亿公顷),将下降 到19.65亿亩(1.31亿公顷)和18.73亿亩(1.25亿亩),人均耕地 将下降到1.51亩(0.1公顷)和1.16亩(0.077公顷)。
3、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购买力成倍增加。
到2000年,人均国民收将达到2500元(1990年可比价,下 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1280元。到2030年,人均国民收按每年平均5%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人均国民收达到10800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5040元,其中用于食物的支出(即恩格尔系数,将由 2000年的48%下降到38%左右)将达到1915元左右,对于食物的消费需求将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由小康阶段进入到富裕阶段(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40%- 49%时为小康阶段,30-39%时为富裕阶段)。
二、食物和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21世纪前期,要实现主要食物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平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必须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两个重大转变的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个战略,以实现食物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1、引导粮食和食物的合理消费,制订膳食模式和营养结构和消费政策。要从食物和营养的全局来认识粮食的消费和生产问题,一是要加强膳食营养知识的舆论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宣传和推广营养科学界推荐的中国人民膳食指南;二是要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和通过市场运行引导人们的食物消费;三是采取必要的立法和经济干预措施,提倡科学、文明的食物消费,反对或抑制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行为。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应地增加农业的投入。要尽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49365千公顷(74048万亩)增加 到2000年的53330千公顷(80000万亩),2010年的56700千公顷(85000万亩),2030年的73000千公顷(110000万亩),使灌溉面积比重增加到80%。化肥每年投入量由1995年的3595万吨(折纯量)增加到2000年的3750万吨和2010年的4300万吨。同时要相应地加快低产田的改造,今后15年,每年争取改造5000万亩(333万公顷),以保证农田形成稳定的基本生产能力。
3、坚持家庭经营和合作服务相结合的经营体制。稳定和完善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农户长期使用土地的制度,从法律上承认农民比较稳定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应当明确集体财产的产权关系,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保证集体的佥利益都不被侵犯、在完善家庭经营的同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加快发展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供销合作服务体系、金融合作服务体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服务体系,加快微观经营体制的转变。
4、尽快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的宏观管理系统的建设。由于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必须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迫切需要把国家的粮食和食物及农业的储备制度,风险基金制度和价格保护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体系,把农业、商业、水利、 化工、外贸、价格、计划等多部门的管理体制真正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整体。
5、建立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及早期预警系统。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食物和农业经济体系中,在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 的条件下,时常会出现食物和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结构不平衡引起的波动。对此,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灵敏度高的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是实现国家有效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对于及时预防和消除以及减轻粮食和主要食物的总量和结构性、区域性不平衡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6、重点加强价格结构的调控以推进食物的稳定增长。由于我国的粮食和主要食物价格已经达到国际市场水平,保持与国际市场 价格持平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长期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下决心通过调控工农产品比价,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来保证农民的收 益。如果控制农业产资料价格确有困难,近期内可以选择以化肥、 能源等生产资料直接换取粮食的手段以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农业的比较效益。
7、加快实施"三元结构工程"以提高食物资源的综合效益。 加快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向 "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农牧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元结构的转变,尽快形成新的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体系。对此,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和有效政策,把饲料产业相对独立出来, 推进这项工程的实施。
8、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和农业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由于大多数粮食和食物的新品种、新技术主要是产生社会效益,因此要采取支持粮食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政策。增加农业科技经费,使其尽快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1%以上;调整农业科学技术结构和教育结构;优先建设一支精悍的科技攻关队伍;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9、优先支持持续农业,推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农业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要优先支持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适用的技术。衽农业资源的有偿利用,把农业资源的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草原超载放牧、水域酷渔滥捕、森林过度砍伐、大规模水土流失的状况。统一规划农村城市化建设, 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转变为生态工程和系统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粮食和食物需求的增长趋势
到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先后达到5亿吨、5.8亿吨、和7.20亿吨,其中30%、38、43%和50% 用作饲料粮,到2020年主要食物营养水平开始进入富裕阶段。
1、粮食的需求要纳入到总体食物需求以致整个消费需求的全局中进行系统分析,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向小康水平转变,是各类食物人均消费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已由1985年的253公斤,下降到1995 年的234公斤。到2000年将下降到213公斤,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1993年的61%下降到55%。与此同时,动物性食物和水果、 油、糖则呈现出很快的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水平的迅速改善。这种改善仍然是以粮食作为主要的基础物质。
2、到2000年,中国人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达到或超过水康水平,特别是主要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水平将明显超过专家们过去预测的水平。人均每日供给热能基本维持在2660在卡的水平上,蛋白质量72克,其中优质蛋白质超过30%。 -
3、到2010年,人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和水平将进入小康水平的中期阶段。人民的食物质量将有一个显著的改善。
4、到2020年,中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将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接近亚洲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膳食营养结构和水平: 人均每日供给热能基本维持在2600大卡,人均每日供给蛋白质80 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接近50%,人均每日供给脂肪78克,动物性脂肪占35%。
5、到203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基本上稳定在450公斤,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继续下降到接近日本人均125公斤的水平。人均肉类消费量基本稳定,禽肉和牛羊肉比重将继续有所提高。水产品消费量和奶类消费量将继续有所增长。这些动物性食品饲料报酬率明显高于猪肉。同时现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管理工作的改善,又可以提高畜禽出栏率,出肉率。人均粮食消费量可以接近日本和台湾地 区的水平。
6、到2030年,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消费量将同日本比较接近。
根据1990年日本食物消费量计算,人均消费粮食为440-450公 斤。由于日本水产品的85%是来自海洋捕捞,并未使用饲料,实际粮食消耗量明显少于这个数量。对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户近10年 的统计资料分析表明,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与2020年全国人均预测水平接近,与日本人均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类似。
7、到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总量中 的33%、38%、43%和50%将用做饲料。如果我们全面高速种植结构,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加快发展饲-经、种-养-加-产-工-销 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则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的效益将比现有人吃的粮食品种作饲料的效益高出50%。
到21世纪前30年增加消费的粮食基本上是用作饲料粮,我们要以结构性变化效益观点来分析未来粮食的消费需求演变趋势。
8、到203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7.20亿吨左右。其中, 口粮为2.24亿吨。饲料粮3.60亿吨,其它用粮(工商行业用粮、 种子粮、新增库存粮等)1.36亿吨。
四、粮食和食物生产供给的增长趋势
中国的主要动物性食物和其它植物性食物与粮食密切相关,主要以粮食作为基础,因此,粮食状况如何,决定了整个食物的状况。 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粮食播种面积仍然可以维持在16亿亩,运用现有常规先进适用技术,粮食总产量可以先后达到5.6亿 吨、6.2亿吨和6.9亿吨左右。中国耕地承载力分析表明可以生产 8.3亿吨以上的粮食。
1、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到将可能长期维持在16.5亿亩的水平上。到2030年,耕地面积(统计面积)将可能由1993 年的14.3亿亩下降到13.5亿亩,但复种指数可能由现在的156%上升到160%以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接近21.6亿亩。其中74%用于种植粮食,粮食播种面积约为16.0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 面积的比重与1993年的74%相同)。
2、种植饲料作物增加复种指数的潜力可以超过160%以上。目前的全国平均复种指数为156%左右,出现过一段波动时期。南方冬闲田面积有1亿多亩(0.067亿公顷),绿肥作物面积可以全部改为饲料作物,华北地区也可以通过改种饲料作物提高复种面积5千万 亩(333万公顷)左右。仅此一项,即可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 23亿亩(1.53亿公顷)显著超过1993年总播种面积,维持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不变,即可使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目前的16.5亿亩(1.1亿 公顷)。
3、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5.6亿吨左右。化肥使用量要求由1995年的17100万吨增加到期20500万吨(折标准化肥),灌溉面积达到8.5亿亩(0.57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2%,配合相应的投入政策和经济管理政策,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可能由1995年的283公斤增加到每亩340公斤,达到九十的代前期吉林、辽宁、 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湖南等省的水平。如果粮食生产技术和综合管理有所突破,则可能超过这个水平。
4、到2020年的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6.2亿吨。到那时,运用现有常规先进适用技术,化肥使用量由1995年的17100万吨增加到 22500万吨(折标准化肥),灌溉面积达到9亿亩,占耕地面积的67%, 配合其它相应配套的政策、投入、技术、管理措施,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近年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辽宁省、江苏省、 浙江省等省市的水平,达到每亩375公斤是可行的,总产量即可达到6.2亿吨。如果粮食作物品种和其它各项技术有新的突破,则可能超过这一产量水平。
5、中国耕地的最大承载力可以生产粮食8.3亿吨以上。根据我院主持的《中国食物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分析,中国耕地承载力可生产粮食8.4亿吨,农业部区划司和我院区所的分析为8.3亿吨, 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分析为8.2亿吨。这个分析考虑了中国的气候、 土地资源条件,运用现有的先进适应的物质技术,即可以实现这个承载力。
6、到2030年粮食生产总量达到6.9亿吨,粮食每亩产量达到 420公斤是可能实现的。中国耕地统计面积仅为实际土地调查面积的72%。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1995年为每亩283公斤(统计 面积),实际亩产量仅为207公斤(实际调查面积)。北京、上海、 辽宁、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面积比统计面积仅高出15-20%, 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数更接近实际。到那时,如果把50%的饲料粮全部改种为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即使仅运用现有常规实用技术,也可以达到每亩420公斤的产量。
7、从现在起到21世纪30年代,主要动物性食物生产将可能持续增长。粮食的持续增长将起到基本的支撑作用,动物性食物生产中的科技进步,将会不断提高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到2000年, 肉、蛋、奶和水产品的人均生产量将可能达到44.4公斤、15.2公 斤、7.1公斤和24.2公斤。到2010年,将可能分别达到47.2公斤、 17.4公斤、16.7公斤和29.0公斤,基本上能满足不断改善食物消费的需求。
8、在保证相应的物质、技术、资金和有效的经济调控政策条件下,21世纪前30年可以实现粮食和主要食物的基本供需平衡。中国粮食的年进口量基本上可以控制在2000-3000万吨的水平上,粮食和食物的缺口主要是饲料粮的缺口考虑到国际市场上粮食的比较优势和粮食供需结构调整,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国内增加供给的粮食主要是用作饲料,以增加动物性食物,调整食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