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展望

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展望

作者:吴宏耀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种植业结构调整,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调整生产力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之间的布局,使之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因此,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贯穿于种植业发展的全过程,农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向21世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是新世纪种植业发展面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种植业生产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quot;期间,中国种植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状况
  1978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5亿吨4个台阶。1996-1999年,全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年均总产量分别达到5.05亿吨、428万吨、2321万吨、8968万吨,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除食用油外,粮食、棉花、糖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国家粮食、棉花、食糖等农产品储备和商业库存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种植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种植业作物面积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作物面积结构适应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与现阶段农产品总量平衡相适应的种植业生产格局。1999年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637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3161千公顷,经济作物面积36448千公顷,其他作物面积6764千公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的比例为72.4:23.3:4.3,与1978年相比,粮食和其他作物比例分别下调了7.9和3.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例提高11.2个百分点。在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了经济作物特别是油料、蔬菜生产的快速增长。
  3.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状况
  据统计,1999年全国粮食总面积113161千公顷,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其他粮食作物分别占27.6%、25.4%、22.9%和24.1%,与1978年相比,稻谷、其他粮食作物比例下调0.9个和6.6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比例提高1.2个和6.3个百分点。1999年粮食总产量5.08亿吨,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和其他粮食分别占39.0%、 22.4%、25.2%和13.4%,与1978年相比,稻谷和其他粮食比例下调5.9个和5.6个百分点,小麦和玉米比例提高4.7个和6.8个百分点。小麦产量的快速增长,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对细粮的需求,基本结束了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促进了饲料业、畜牧业的高速发展。除大豆外,国内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不仅实现了总量平衡,而且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
  4.种植业区域布局状况
  各地按照农业区划,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主要农作物布局集中度不断提高,种植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也越来越突出,在粮食生产上形成了南方双季稻区、黄淮海小麦和玉米区、东北玉米和大豆区、西北和华北杂粮区等优势产区,棉花生产形成了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长江流域柑橘带、黄河故道苹果带等等专业化产区。全国已建成商品粮基地县1003个,分别占全国粮食总面积、总产量的50%和60%;棉花基地县254个,分别占全国棉花总面积、总产量的60%和76%。
  总的来看,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种植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随着农产品总量短缺矛盾的基本解决,种植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部分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地区间种植结构雷同,专业化、商品化水平较低;品种结构不合理,一般性品种多,专用产品少;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产品相对不足,劣质产品积压卖难;农产品深度开发滞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品更少。对此,必须抓住当前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面向市场需求,对种植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面向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加入WTO后,又将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在新阶段、新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存在严峻的挑战。因此,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靠料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全方位调整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实现总量平衡、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调整作物结构,实现总量基本平衡
  实现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始终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加上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基础生产条件脆弱、物质和技术装备落后等基本国情,国内粮食安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从战略上考虑,必须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继续重视和加强粮食生产,重点是保护和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内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与此同时,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和合作,调整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积极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茶叶、蚕桑等劳动力、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生产,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
  2.调整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研究分析不同用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地区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尽快淘汰劣质、一般性品种,努力扩大优质、专用、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创新产品,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生产要尽快淘汰南方早抛稻、江南冬小麦和东北春小麦中的劣质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生产。油料品种结构调整重点是扩大长江流域油菜籽面积,提?quot;双低"油菜比重,逐步提高国内食用油的自给率。水果生产要控制苹果、柑桔、梨等大水果生产,扩大优质小水果比重,重点调整树种结构,发展加工型水果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要做好品质区划工作,选择最适宜区集中规模建设生产基地,要上规模、提档次、创名牌,走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要把食品安全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
  3.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专业化规模发展
  充分发挥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积极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建立专业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一是从战略上调整种植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布局。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外向型、高效型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宗农产品商品基地;西部地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发挥气候、品种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开发区域性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二是优化区域内作物结构。淘汰不适宜区、调减次适宜区和压缩零星分散的低产低效农作物面积,发展最适宜区、适宜区农作物生产,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种植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为基本格局,集中开发特色优势产品,培植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突出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原料,建立稳定的商品基地。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粮、经二元结构,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因地制宜在农区建立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第二,粮食主产区要面向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要尽快改变人、蓄、机共粮的状况,逐步调减口粮型比例,扩大加工粮、饲料粮比重,大力发展优质饲料、加工专用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化为畜牧业和加工业优势,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第三,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要区域规模化发展适宜加工的优质品种,提高加工型果、菜比例,促进加工业的发展。
  三、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管理体啤⒃诵谢啤⑴┮导际酢⒐芾矸绞降冉幸幌盗械牡髡痛葱拢扇∽酆吓涮状胧┘右酝平?br>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结构调整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依照《农业法》,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不动摇,坚持稳定和加强农业不动摇,坚持增加农业投入不动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耕地、水资源保护,不断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和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深化体制改革,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向农业深度、广度进军的过程,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首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和动植物检疫一体化的新型管理体制。第二,流通体制创新。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活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三,经营体制创新。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积极稳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大力扶?quot;龙头企业"、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3.创新农业技术,提高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
  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以高产为中心的传统农业技术,创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大力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改造步伐,改良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种植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种植业科技含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的重大措施来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进施肥、喷药和地膜覆盖方式和技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控制和减轻化肥、农药、农膜等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引导服务,促进结构调整顺利展开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要及时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积极做好制定规划、宣传政策、信息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产销衔接等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肯定和保障农户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搞好服务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严禁强迫命令、瞎指挥和?quot;一刀切",减少和避免结构调整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