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加入WTO对国内农业的影响分析⑵

加入WTO对国内农业的影响分析⑵

作者:马晓河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三、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几项应对策措施

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不能没有中国。因此,中国加入WTO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正视现实,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将加入WTO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1、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借助加入WTO的难得机会,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农业资源,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等资源。从宏观上讲,要适当减少粮棉油糖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从地区结构上讲,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外向型程度高,应发展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生产,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应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同时围绕这些产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在“优、精、深”字上做文章。从品种结构上讲,我国应引进、改造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渐压缩高水分含量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面积,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硬粒小麦、特种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和小杂粮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发展抗虫优质和特种棉生产;水果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路品种的生产,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量;蔬菜的发展方向是协调南北方的生产关系,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的健康蔬菜。养殖业也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为了促进和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府应该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制定投资、技术、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积极主动地改革国内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加快市场化步伐。为了适应WTO规则的要求,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要搞好以下改革:一是国内粮棉油购销体制,特别是收购体制要初步打破国营垄断的格局,让有条件的非国有企业逐步进入,以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二是在进口贸易体制上,为了能够尽快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议政府制定相关市场准入政策,从全国选择几家大的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入粮棉油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进出口贸易领域,开展市场竞争。三是完善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市场法律法规,以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今后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中,政府要逐步消除各种歧视性政策,赋予各市场主体平等的待遇,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四是为了减轻及更有效地防止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不良影响,国家还要不断完善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大宗农产品的储备、吞吐调节、以及市场价格的监测与管理等应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更规范的法规政策。

3、要充分利用WTO的有关规则和政策支持国内农业发展。当今世界上尽管人们在理论上无不推崇自由贸易,但在实际中每个国家都在运用各种手段保护本国利益,犹以发达国家为甚。就拿农业来讲,无论是欧共体国家,还是美国、日本等国都在保护本国的农业和农民。因此,加入WTO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而是要在遵循和适应WTO的规则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中国农民的利益,促进国内农业的发展。进入WTO后,我国在取消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对国营企业的营销支持以及投入品补贴的同时,应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支持科技进步,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支持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以此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另外,还要根据国际惯例,加强农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规范关税制度,严格进行动植物检疫,把住出入境口岸关,鼓励有竞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限制国外有疫情产品及劣质产品的进入。

4、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推进非农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更多、更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较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如果我们能将农业中大量过剩劳动力及时排泄掉,国内农业的竞争优势不但不会下降,而且还会上升。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外来农产品的冲击,关键问题是要尽快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扩大小城镇的发展数量,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同时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籍以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国家计委产业发展所马晓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