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加入WTO,中国农业错误的一般印象及无谓的因应措施,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一般印象和无谓的因应措施
上述事实表明,中国的粮食,乃至整个农业,并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加入WTO关注的重点,也不是中国加人WTO的真正难点。关贸总协定乌拉圭会合农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热点,并非因国际社会力图进攻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而是由美国与欧日这两大强势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引起的。一方是有农业优势的保护程度稍低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另一方是没有农业优势又实行高保护的欧洲日本这些同样发达的国家。软弱的中国的软弱的农业,根本就不在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之中。那么,为什么中国粮食的自由化,会成为国内“耸动远近”的舆论热点呢?更确切的,为什么会因此激起人们对加入WTD,更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加速贸易自由化的重大疑虑呢?
中国的粮食,中国的农业,不是中国加入WTO的难点,这一点,中国决策当局是知道的。也因此,按照“先易后难”的既定策略,中国首先与美国签定农业协议。中国的主观意图是以农业的让步换取其他方面的坚持。
所以,对于中国人,这里有两个“误区”。
一是误以为国家会在加入WTO谈判中全力保护粮食,保护农业。这是一般人的想象。也因此,诸多“想方设法”“继续”保护农业、保护粮食的“对策建议”层出不穷。其实,如前所述,从未保护,何来“继续”?
二是误以为发达国家会盯住农业,会允许以农业让步换取工业、服务业不让步。这是决策当局、贸易壁垒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厢情愿。中美农业谈判之后,要求在金融电信服务贸易、在汽车石化产品方面不让步,以免被人“单赢”了去的说法大有市场
(二)“热点”错位的深层次原因: 自由化“输家”假借“赢家”的阻挠
要在关于中美农业协议的一片嘈杂声中理出脉络来,首先必须了解一个事实: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不同集团的涵义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国家既有“赢家”,也有“输家”。
全球化引致的资源重新配置,必然引发利益的调整。各国内部,先前受惠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稀缺要素密集部门和所拥有要素国内稀缺程度高于世界一般水平的集团,将因国外物美价廉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涌人而受挫;而充裕要素密集部门和所拥有要素国内稀缺程度低于世界一般水平的集团,因出口通畅而受惠。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各部门各行业的生产率都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通常资本、技术要素相对更充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劳动力要素相对充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相对优势。两类国家生产率差距最大的是机电设备类工业部门。因此,发达国家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大都筑在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上;而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处于相对优势,高进口壁垒通常为工业品设置。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市场上,又通常压低农业劳动力的要素价格,保证工业品的垄断高价、垄断利润和农产品垄断低价、农民的极低微收入。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一样,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国内价格一般还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绝对优势。在关贸总协定艰难的长期谈判中,为降低贸易壁垒,在发达国家引起农场主们的抗议,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引起工业家们的恐慌。这正反映了不同国家对不同产业的不同保护度,或歧视和保护的不同态度,进而说明国际贸易自由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不同集团,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行两个层次的划分。一是农业内部,相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畜产水产,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不占优势,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必须调整结构。一是就农业整体而言,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的工业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就农民总体而言,相对于拥有资本技术稀缺要素的集团,更多拥有的是中国最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农民,相对于非农产业和非农集团,会发挥出比较优势,会更多地受益。它们将因国内要素市场的一元化而取得与非农产业、非农集团均等的要素收益率,将因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的更大开放,为自己的产品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相对而言,中国加入WTO的“软肋”不在农业,不在粮食。
概言之,在中国,农业,农民,是全球化过程中的“赢家”,理性的反应应该是促成这个过程,为尽快加入WTO而努力。
按上述思路,在中国,加入WTO最消极的,应该是最无比较优势、又最受到保护的产业和集团。事实也正是如此。只不过,它们不仅以“保护民族x x业”作为维持自己畸高垄断利润的招牌,而且假借农业和农民受不了全球化冲击,而力图避免或拖延自己的受冲击。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它们将自己私利充作全民利益,都会授人以柄让对方提高要价,都会推迟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因此,这些都是必须让民众看清的。
五 正确的长期因应之道:以土地密集型粮食的让步换取劳动密集型农产产品的更多出口,以垄断性行业的开放换取农业、轻纺工业及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产品更大的国际市场
“自作多情”地以为农业是重点,“一厢情愿”地以为放弃农业就可以保住其他,都缘因没有把握住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总体格局。客观上,国际主流社会既不会在意中国人的“自作多情”,也不会任凭中国人的“一厢情愿”。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宴席。顺应全球化潮流的明智做法,应该是,以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的让步换取劳动密集型鲜活农产品的更多的出口,以垄断性行业的开放换取农业轻纺工业更大的国际市场。只不过,这需要国内弱势集团的奋起。最后,可能不得不借助国际主流社会的主流力量,来重组国内各方力量,来调整国内各方的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