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加入WTO与我国林业的发展

加入WTO与我国林业的发展

作者:徐长波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本文提要: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木材供应、林产工业、林化林副特产的现状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认为加入WTO以后,我国森林资源将得到缓解和发展;木材市场更加活跃;林产工业面临挑战从而推动其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林化林副特产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随着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中国在加入WTO的路途上又前进了一步,极有可能在2000年加入WTO。中国加入WTO, 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在较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也将使中国林业进入一个历史性转变阶段,未来的林业发展和林业政策都将被置于WTO框架之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WTO有关条款,分析对我国林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力争将其对我国林业的冲击降到最低的同时,利用WTO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1 我国林业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

1.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国际比较

1.1.1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分布不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h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 831.27亿m3。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排列在世界的120位和121位,森林覆盖率排在142位,可以认定中国是一个缺材少林的国家。我国的林业用地率不高,森林面积仅占有林地面积的50.49%,而瑞典为98%,日本为96%,美国为95%。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余下的资源多分布在边远贫穷山区和主要江河的上游,基本上属于应保护的资源,可采森林资源不足20亿m3,按现在的消耗水平,只能维持5~6年。

1.1.2 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生长量不高

全国每公顷蓄积量为78.3m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14m3。我国人工林面积虽已达3 410万hm2,约占世界的1/4,居世界之首,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33.3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大径级材蓄积比例减少,中幼林比重较大。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次生林面积大,单位产量低,材质差,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森林生产还处于低产值、微效益的状态。

1.1.3 我国森林集约经营水平低,大部分森林为粗放经营

全国现有3 507万hm2中幼龄林急需抚育而没有抚育,森林长期不施肥,地力衰退,林分质量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森林集约经营水平高,从建立种子园到良种选育,使用种子园生产优良无性系种子,林木生长的遗传增益可达 10%以上。造林地经过抚育措施,林木生长量提高30%~50%,甚至提高6~7倍,而我国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较大。

1.1.4 我国森林资源消耗量大,树木利用率低

我国亦是森林资源消耗大国。据1993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当年森林资源总消耗量为29 665.4万m3,其中商品材12 863.7万m3,占总消耗量的43.4%,薪材8 840.3万m3,占29.8%。与世界之比较,我国年消耗森林资源约占世界年消耗的8.6%,商品材占世界的7.1%,薪材约占世界的4.9%。这样大的消耗量,对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尽管目前森林资源年生长量大于年采伐量,但因林龄趋向低龄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备森林资源又跟不上来,必将出现可采森林资源的断档。同时,我国树木利用率低,树木出材率仅占全树的25%,而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则全树利用,甚至对整个森林系统的利用。我国树木利用率低,进一步加剧森林资源的消耗。由于森林资源的不足,引起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林产品供给不足、林业经济危困,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1.2 木材供应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1.2.1 我国木材需要量大,人均占有量低

据有关方面预测,2000~2010年我国木材总需求量约2.6~2.8亿m3,实际可能供给量为1.42亿m3,缺口1.18~1.38亿m3,扣除薪材等和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调减的木材产量,工业用木材供需缺口将达6 000万m3,而且大径级木材将少80%,特别珍贵树种木材和传统的工业用材树种将日趋减少。我国木材消费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占有量水平很低,只有0.22m3。而当今世界人均木材消费量为0.68m3,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在1m3以上,瑞典高达6m3,可见我国人均消费量与世界的差距。

1.2.2 木材进口量增加,消费总量增大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我国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木材及其制品。据报道,外汇消耗已从1992年的21.3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52.2亿美元,从1997~1999年每年都超过了60亿美元大关。 原木进口量则由1992年的300多万m3猛增到1999年的1 000万m3以上,花外汇为12.5亿美元。1999年锯材进口量为218万m3,花去外汇5.13亿美元。由于我国林产品进口量逐年增长, 目前我国原木进口量已占世界原木进口总量的7.47%,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原木进口国。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工业用原木的消费量将达到19 400万m3,占亚太地区消费总量的33%。我国锯材消费量将达到4 426万m3,占亚太地区消费总量的20.5%。

1.3 人造板、加工业的国际比较

1.3.1 人造板生产、消费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人造板的需求越来越大,使人造板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产量增加很快。全国人造板产量1996年比1990年增长391.93%。1997年我国人造板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达1 648.5万m3,其中胶合板758.5万m3、纤维板275.9万m3(包括中密度纤维板105.9万m3)、刨花板360.4万m3。虽然我国人造板产量大,但人均低于世界水平。因此,人造板的消费量与供给量之间矛盾突出,所以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人造板。例如胶合板近年平均每年需要进口120余万m3,已使我国成为日、美、 英之后的世界第四胶合板进口大国。

1.3.2 木材加工业的国际比较

我国木材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有些工厂至今仍有20世纪30年代的设备在运转。如此状况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不能不令人担忧。从木材加工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之比较看:

(1) 在规模上。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胶合板大于1万m3/年;刨花板大于10万m3/年;中纤维板为10万m3/年;定向结构刨花板为10万m3/年。而我国的企业规模则是:胶合板平均规模为0.3万m3/年;刨花板平均规模为0.65万m3/年;纤维板平均规模为0.37万m3/年;中密度纤维板平均规模为3.5万m3/年;定向结构刨花板平均规模为1.5万m3/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木材加工企业与世界水平差距之大,我国木材加工企业规模严重偏小,整体素质低下,很难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无有竞争力。

(2) 在效率上。美国乔治亚-太平洋公司暖泉胶合板厂,年产量为18.5万m3,职工人数250人,人均740m3/年;加拿大维尔吾胶合板厂,年产胶合板11.3万m3,职工181人,人均624万m3/年;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阔叶胶合板生产国,至1990年有113家,平均规模为6万m3,平均职工800~1 000人,人均产量为60~75万m3/年。而我国据1985年工业普查,胶合板制造业职工总数为71 747人,胶合板产量为587 440m3,人均为8.2m3/年。胶合板行业中,大型的10家,全部职工人数达21 622人,平均2 162人,大大超过世界水平。

刨花板以美、日、德三国水平计算,以年工作日220日计,人年均1 760m3;法国年产12万m3的工厂,需职工85人,人年均1 417m3。我国经普查,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刨花板厂188家,平均规模1 140m3,年未平均职工人数为200人,人均年产量只有5.7m3,差距如此之大。中密度纤维板:据国际木材组织统计,至1992年,全球共有99家中密度纤维板厂,平均规模为9.6万m3/年。一般欧美10万m3以上的中密度纤维板厂,职工人数都不超过250人,人均产量在400m3/年以上。 我国最大中密度纤维板厂规模为5万m3,但人数为650人,人均产量在80m3/年左右。

(3) 在技术与装备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产工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落后的,首先是代表现代技术水平和装备的人造板大型成套设备,我们还不能设计生产,因此,目前国内主要人造板生产设备和采用的技术,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多年来,我们的产品没有改进,不是抄袭前人就是照抄西方,没有我们自己设计的新产品。另外林产工业在生产中应用现代电子技术比起其他行业程度要低一个层次,与国际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有专家估计,主要设备属于国际水平的占1.29%,国内先进的占13%,而属于国内落后的占27.34%。

总之,我国人造板事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较差,再加上管理水平跟不上及原材料价格高、生产浪费等原因,造成生产成本高、产品的竞争力低,很难在加入WTO后,保持稳定的发展,

1.4 我国造纸工业的现状与国际比较

1.4.1 纸产品消费量大,人均消费量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纸产品的需求量保持较高增长的趋势。九十年代初纸和纸板的消费量大致在1 500万t左右,而到九十年代未已达到3000~3400万t。而同时纸和纸板的生产量由1 400万t增长到2 138万t,还远远满足不了消费的需要。我国纸浆、纸和纸板的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6%、6.1%,但纸和纸板的人均消费量却低于世界水平,世界人均消费量为44.5kg,而我国只有13.7kg。

1.4.2 纸产品进口量大,外汇用量多

由于我国纸产品的生产量不及需要量大,因此,每年都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据报道,我国1992年进口纸浆、纸和纸板用汇10.8亿美元,1993年为15.9亿美元,1994年为19.4亿美元,1995年为31.7亿美元,1996年为39.4亿美元,1997年已超过40亿美元,1998年用去外汇104亿美元。这样大的外汇投入,1998年已使我国纸产品进口量达577万t,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0%。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纸张进口大国。

1.4.3 纸浆生产技术落后,造纸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我国木浆在造纸原料中的比重很低,不到总产量的20%,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均在95%以上。由于造纸材供不应求,加之木材价格略高,不得不大量利用草浆造纸,因此我国的造纸企业规模都不大。据估测,目前全国5600余家造纸企业80%为1万t以下的规模,有的甚至更低,只有千把百吨。超过10万t规模的只有少数几家。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林纸紧密结合,一般企业规模都较大。如芬兰纸浆厂的平均规模为24万t/年、纸厂为20.6万t/年;瑞典纸浆厂为19万t/年、纸厂为14.9万t/年;美国年产20万t/年以上的纸浆造纸企业占总数的66%,最大的企业规模为年产500万t/年;日本平均年产纸15万t的企业有122个,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5%。世界生产纸浆企业规模平均水平为15~20万t/年。 而我国造纸业平均规模为2 758t/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实在悬殊,只及平均水平的2%。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少,质量差,效益低,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以上分析说明,我国的造纸工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加入WTO必将对我国造纸企业造成严重的冲击。

1.5 林化产品和林副特产品的生产现状分析

我国林产化学工业产品已从过去的松香、栲胶、樟脑、木材干镏4大类21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2个大类112个品种。我国是松香生产大国,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第一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大宗为出口商品。出口量一般每年在20万t左右。约占世界贸易量的1/3。此外,我国的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占有垄断地位,年产量为4 500t,其中2 580t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 以上。但是,我国林化工业发展缓慢,特别是松香生产多年徘徊。其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设备落后、工艺陈旧、深加工不够,在世界贸易中多 有潜力可挖。林副特产品主要包括经济林产品、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等,它是森林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经济林约有1000余种,面积达1300余hm2,约占森林资源总面积10%。1993年经济林总产值达到462亿元,约占全国林业年总产值的1/3,当年出口创汇为11.2亿美元。食用菌生产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基本垄断港澳市场,在日本、东南亚和西欧占有很大份额。山野菜是绿色食品,具有保健作用,深受人们青睐。我国发展林副特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生产比较盲目,信息不灵、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②管理粗放,缺乏专业知识;③急功近利,缺乏新品种和深加工;④生产经营分散,树立名优特产品整体形象差。

总之,发展林副特产品生产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林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树立名优特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林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加入WTO,我国林业将要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而且还要在国内市场上与涌入我国的外国产品进行竞争。竞争的原则就是优胜劣汰。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WTO提供的有利条款,扬其长避其短,使我国林业尽快在WTO内找到发展的感觉。

通过对我国林业现状的分析与国际比较,以及从我国林业的整体形象上分析,可以找出我国林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2.1 主要优势

2.1.1 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入WTO 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空间在世界上占有很大优势:①我国目前尚有6 000万hm2宜林地,有1 400多万hm2可用于发展用材林,其中1/3 适合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众多的林地为我国发展森林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明发展森林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②目前,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林业建设,但是每年尚能生产工业用材4 000万m3左右, 对我国林产工业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支持;③我国人工林规模大,发展迅猛。目前我国人工用材林面积已达3 400万hm2,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目前我国人工用材林平均每公顷蓄积为33.6m3计算,则现有人工用材林蓄积为11.2亿m3。专家们预测,2 000 年大约年均可增加工业用材1 000万m3。如果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单位蓄积量,其工业用材产量将成倍的增加。到2010年工业用材的一半将由人工林来解决。可见我国人工林的优势所在。

2.1.2 竹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 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竹材及竹产品出口创汇平均每年为2.4亿美元左右,预计2000年竹类产品的出口额可达到3.8亿美元,2010年可望达到10亿美元。

2.1.3 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

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2.1.4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虽然在国内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国外厂商将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平等地参与竞争,但一时成不了气候。我国国内企业占有地利与人和之优势,充分利用这一空间,进行体制改革、技术改造,只要产品质量良好、价格合理,在同等条件下,国内企业会比外商更容易占领市场。

2.1.5 劳动成本低廉

我国林业和林产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林业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估计目前我国林业和林产工业富余劳动力达100余万,同时尚有很多待业青年,这就为我国林业和林产工业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我国劳动力的特点是劳务工资低,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20倍,与亚洲“四小龙”的劳务工资相比,也相差近10倍。因此,我国林业和林产工业所生产的林产品的劳务成本较低,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就构成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相比都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2.2 主要劣势

2.2.1 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履行森林向人们提供生态环保和供应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必然导致木材供不应求、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扬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对林产工业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2.2 人造板工业落后

我国木材加工业,特别是人造板制造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加上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价格偏高和原料生产浪费严重等原因,造成我国人造板事业与世界水平的明显差距。在缺乏必要的竞争条件,整体水平属于低效型结构情况下,很难在加入WTO后,保持我国人造板工业的稳定。

2.2.3 造纸业不景气

造纸工业在我国应该说是一个传统工业,多年来,由于体制不顺和资金不到位,使我国的造纸业处在危难状态。造纸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超过10万t的只有少数几家;生产技术落后,木浆在造纸原料中的比例小;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品种少、质量差;企业包袱沉重、经济实力强。因此,难以与国外同行企业和产品竞争。

总之,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认识优势和劣势,找正我国林业在世界林业坐标系中的位置,以便在加入WTO后做好迎战准备。

3 加入WTO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对比分析,说明了我国林业优势和劣势并存。加入WTO后,劣势必然受到冲击,优势得到发扬,那么我国林业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3.1 加入WTO,我国森林资源将得到缓解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资源相对贫乏,木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综合效益低下。我国各级领导极为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指示,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加速森林资源培育,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加入WTO后,绝不能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目前, 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的木材及其制品,对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满足市场需要,是非常可取的。当然,长期靠进口林产品来解决我国需求总量不足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一是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大,不可能每年都要拿出上百亿外汇来进口林产品。二是国际木材市场变换莫测,不可能有一个长期的固定渠道供应我们木材及其制品。随着国际木材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资源保护主义呼声强烈,国际木材供应亦趋紧张,价格渐高。因此,长期依赖进口林产品,将使我国处于极为被动局面。我们只能靠自己,通过加速培育国内森林资源,加速人工林和工业用材林基地建设,提高森林质量,为国内用材提供永久性的原料保障。然而,在2010年前,我国木材供应缺口较大,靠国内培育森林资源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所以在2010年以前,或者更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继续进口一部分木材及其制品,这对缓解我国森林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说,加入WTO 对我国森林资源没有损害,相反更能缓解和促进其发展。

3.2 加入WTO,我国木材市场将更加活跃, 其价格将与国际木材市场的价格更加贴近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溶入了国际经济体系。 随着关税大幅度减让及非关税壁垒的撤除,国内市场放开度加大,国外产品必然冲入国内。这一方面表现出国内产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却是活跃了国内市场。我国为了尽快加入WTO,已多次主动降低关税。中国关税1999年以前平均为22%,1999年已降低到17%左右。在林产品方面,1997年胶合板的税率已由20%降为15%;单板税率由12%降到5%;刨花板、纤维板亦由原来的22%降至18%;由1999年元月起,对原木和锯材实行了零关税,促使原木进口量急速增加,1999年已突破1 000万m3大关。我国传统由南洋地区、北美地区进口木材。近年来,欧洲、非洲、南美洲及世界各地的木材商纷纷来我国推销木材,抢滩中国市场。除传统木材外,新的品种也层出不穷,开始在我国市场露面。我国进口木材的单位也大量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口木材的增加,将使我国木材市场的价格与国际市场木材价格更加贴近。这样,对我国木材市场和木材经销商提供了货比三家,择优挑选的机会。只要我们加强宏观控制,加强信息预测,防止盲目进口、重复进口,就会保证我国木材市场供求平衡、稳定发展。所以说,我国加入WTO后, 木材和锯材的进口已无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阻碍,这对活跃我国木材市场,保持木材价格稳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3.3 加入WTO,对我国林产工业的影响

3.3.1 加入WTO后,我国林产工业将受到挑战

(1) 对林产工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和新兴产业的挑战。我国林产工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普遍地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当今产品质量、成本、价格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作为后盾。而我国日益老化和落后的技术与装备,是难以生产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的。纤维板、刨花板等企业对于我国来说实属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起步晚,尚处在低技术、小规模的状态,综合竞争能力弱,很难抗衡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冲击。因此,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开放, 就会出现大量的国外人造板涌入我国市场,严重冲击我国的林产工业。

(2) 对不合理的生产结构的挑战。

我国林产工业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生产分散、规模过小的结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使企业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据统计,目前全国的胶合板厂,年产量在1万m3以下的占80%;全国有大小造纸厂5 600余家,年产量在万吨以下的占94%。这与世界相比,差距太大。我国林产工业目前的这种状态,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在国内市场实行保护的情况下尚可勉强维持。但加入WTO后,市场保护将失效,我国的林产工业企业必然要受到强烈冲击,人造板和造纸的一些小厂,将是危机重重,难以度日。有专家预言,由于我国造纸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小、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差,品种少,难以与国外同类企业和产品竞争,国内受冲击的企业面将达到60%,下岗人员将达 70万人左右。

(3) 对林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挑战。

产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与产品的质量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我国林产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地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产品质量也普遍较低。在质量水平较低的同时,相当一部份加工产品的价格,接近甚至略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当然原因很多,但产品价格高难以与国外廉价产品竞争,将直接使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陷入困难的境地。我国林产品的生产,虽然近些年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总体上讲,在质量方面除了沿海地区较好外,不少内地,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个体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都比较差。在产品品种上,人造板品种少,纸制品的品种就更少。当前我国纸品只有600种,其中50% 属中低档产品,而发达国家拥有1 000多种,且多为中高档产品。另一方面, 在原料成本上也处于劣势,国产材价格与国外材相差不少,在胶合板、制浆和刨花板用材原木价格上,我国甚至高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严重制约林产工业企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国门打开了,国外集约化、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物美价廉的洋货必然冲击我国的市场,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4) 对林产工业管理体制的挑战

我国林产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都还不能适应加入WTO 后的新形势。从宏观上看,我国林产工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是:①我国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国家对企业管理得过多过死,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②国家对林业企业投入少,税费征收重,企业包袱沉重,企业自我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③企业分散、各自封闭,没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经济能力,也没有一个非官方的组织在国际贸易中代表行业,保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同时,缺乏一个了解国内外林产工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市场行情,及时沟通产业信息的组织;④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贸手续繁杂,办理时间过长,无法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从微观上看, 我国林业工业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缺乏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意识。目前,虽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已经开始,但是真正建立一个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的企业经营机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因此说加入WTO,无疑将会对目前的经济体制产生重大冲击。

3.3.2 加入WTO后,我国林产工业存在良好的机遇

我国林产工业加入WTO后,还存在着众多良好的机遇。 机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机遇,即现实存在的机遇。另一类是间接的或潜在的机遇,即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可能获得的机遇。我们认为,就直接机遇来说,加入WTO,将会使我国林产工业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方面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和优惠待遇。而间接或潜在机遇在于加入WTO后,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将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产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的经营机制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革。面对巨大的挑战,我国产业部门和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不可能无动于衷,它们会奋发图强,改变劣势,发扬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出口产品的增多,外汇收入将会增加,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具体机遇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入WTO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林产工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长期以服务国内市场为主的我国林产工业来说,加入WTO之后, 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我国企业将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真正进入国际经济、技术、贸易的大舞台,其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从而有助于发展我国林产品的对外贸易,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创汇能力。我国虽然缺材,但也有木制品出口,尤其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三资企业,以进口胶合板为底板,以进口高档木材单片为贴面,加工成装饰板出口国外,或者利用国产水曲柳、柞木等原料加工成集成材出口。我国的木制工艺品、竹材制品也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对于制浆造纸业的发展也是一大机遇。加入WTO势必放开对进口木浆的限制,可改变造纸业的材料短缺的现状,并促进产品档次、质量的提高。上海、福建、广东等沿海的一些大纸厂可利用自己巨大的生产能力,良好的管理和地理优势,进口木浆,制成高档纸返销到国际市场,从而使造纸工业走上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之路。同时,进口木浆可以大大减少国内木材的使用量,从而对我国森林资源形成积极的保护。

(2) 加入WTO将有力推动我国林产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入WTO, 首先对我国林产工业产业内部的生产结构提出严重的挑战和冲击。担是,这种挑战和冲出,在客观上将为我国林产工业内部调整规模结构、实现经济联合和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机遇。多年来,我们国家和各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对布点分散、设备落后、消耗过高、效益过低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然而却很难见效。加入WTO后,以经济效益为原则的市场竞争,必然造成优胜劣汰,使那些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走上关、停、并、转的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3) 加入WTO将推动我国林产工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加入WTO之后,我国林产工业和所有企业都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竞争对手,除了国内的之外,大量遇到的是国外竞争高手。我国林产工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企业自身要具有良好信誉外,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要具有低成本、高质量的优势,可以同国外同类产品比高低。而要取得这种优势,国家必须大力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别无他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根本在于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吸收科技成果,不断地强化科学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提高企业的生率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加入WTO将促进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加入WTO后, 国家和各级领导首先要考虑加快林产工业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出台,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在管理方式上应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向经济管理。同时还要明晰产权,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经营机制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体系、市场要求、价格标准和营销惯例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加入WTO 必将促进林产工业改革的步伐,缩短新旧体制的转换进程,促使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向国际规范的方向转变,最终建立起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新型机制。

3.4 加入WTO,对松香等林化产品和林副特产品的发展机遇

我国林化产品松香、桉树芳香油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垄断地位,林副特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林化产品和林副特产品都属于资源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其发展的巨大潜力,具有雄厚的创汇能力。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缔约国, 其产品出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很不理想,经常受到某些国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阻碍,因此,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到来,我国就可以享受各缔约国的长期稳定的、 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在各缔约国市场上取得公平贸易待遇。加之,我国对外开放、体制进行改革,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产品产量、质量定会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扩大我国林化产品和林副特产品的出口能力。因此说,加入WTO,对我国松香等林化产品和林副特产品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 我国林业加入WTO的基本对策

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林业如何运作,将关系到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根据前面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建议,供决策部门和林业企业参考。

4.1 保护和发展我国森林资源

4.1.1 加强现有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过量采伐,使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资源不仅是林产工业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不符合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持续发展的消耗,坚决贯彻执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天然林的采伐,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4.1.2 加强植树造林,确保森林覆盖率的提高

我国尚有大片宜林荒山荒地,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在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意味着森林面积的增加,为森林资源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

4.1.3 加强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含量

我国森林资源的单位蓄积和质量与集约化经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林地生产力,定会使我国森林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4.1.4 按照“林业分工论”,发展森林资源

按照林业分工的理论,应把我国森林资源按其作用和目的,划分为商品林业、公益林业和兼融性林业。面对我国加入WTO, 在这里我们只谈商品林业的发展。按照“木材培育论”的理论,发展商品林应是:①以现代化的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②实行严格的定向培育,把营林与工业利用直接联系起来,增强木材生产的目的性;③按照工业用途建立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林产工业原料生产基地。这样,能尽快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保障林产工业的用材。

加入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 但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和发展。现代国际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已不再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约束条件,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以资源作为优势和抗衡国际竞争的力量还是不可少的。因为,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对林产工业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林产品的竞争力。所以,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确保森林资源的稳定、优质、高产、低价格,满足需求增长,是增强林产工业竞争力的关键。

4.2 加速林产工业的改革

4.2.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溶入了国际经济体系, 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WTO的原则和有关规定,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我国林产工业必须转变观念:一是传统的林业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就要求林产工业建设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运用经济杠杆以市场对林产品的需求为导向,推进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向联合、集团、股分制方向转变。面对国际、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的企业和物美价廉的林产品,我国众多的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单一经营的企业是无法抗拒的。只能走联合起来,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使林业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向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转变。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跨国经营公司,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之路,开展多边国际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2.2 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我国林产工业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但旧的体制仍然束缚林产工业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企业管理的过多过死,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等,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生产与消费脱节。所以,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4.2.3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加入WTO,林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将是重点。调整的目标是将那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成本高、效益差的企业,通过政策有意识地关、停、并、转一部分。其余的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得到发展的企业要不断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或者走联合组建集团公司的道路。使其达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4.2.4 充分利用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我们必须把握着两个要点:第一,只着眼于国内资源,只开拓国内市场,不仅使我国的林产品在国际市场永远处于劣势,而且,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也将永远不能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规律。第二,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充分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 发展外向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4.2.5 组建行业协会,保护行业利益

组建行业协会,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行业协会是一个官方的组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代表行业,保护和发展行业利益。按照WTO的“自由贸易”原则,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对外贸和内贸的行政干预必然减少,企业则作为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在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问题单个企业是无力解决的,只有行业协会代表同行企业的利益,保护行业利益,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处理涉外经济纠纷,协调同行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

4.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为27%,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则有很大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缺少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林业生产状况,更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融入了各个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国林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科技兴林”作为一个重大措施。促进林业的发展。当前,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林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条块”割裂、不同条块之间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要建立起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需作灵活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落实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面向林业经济的主战场,迅速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推动林业科技开发的步伐;要跟踪世界林业高科技的发展,选准目标集中组织攻关。同时,要加快国外先进林业科学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我国林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林产品的档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4.4 运用WTO的原则和条款保护我国利益

加入WTO后,外国的企业和产品必然要打入我国市场, 冲击我国的林产工业。要防止外来倾销行为和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本国林业企业的正当权益,必须学会和运用WTO的原则和条款, 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第一对我国短缺的物质尽快降低关税,以补充需求。如木材、锯材、单板的进口我国已实行了零关税。而对我国出口的松香、林副特产品等则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减除的原则,大量出口。第二对我国的一些幼稚产业和新兴产业,要利用WTO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如我国的人造板、造纸行业将实行逐步降低关税或者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加以抵制。

4.5 重视人才培养,发挥人才作用

多年来,我国林业培养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他们对林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加入WTO后,我们要面对全新的国际经济、技术、 贸易自由竞争的环境,深感外向型人才的严重短缺。我国从事林产品贸易、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熟悉WTO条款和国际事务惯例的人才极为不足。因此, 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培养一批跨世纪的科技领头人、科技尖子和科技骨干队伍;要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去国外深造,学习掌握现代科技和高新技术;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科技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才干,能在林业企业中开拓进取,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创新和能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优秀人才;要培养林业方面的WTO专门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 同时要培养一批懂经贸、法律、外语等方面的人才,才能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