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整体科技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要使我国的农业超常发展,我们必须搞好农业的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及获取效益的过程。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用新理论、新方法代替过时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科技中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获得的大奖也比较少;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研究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整合能力差;表现为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团队精神不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只有30%~40%,推广度仅有25%,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三是技术应用水平低,化肥当季利用率低,仅占35%,与世界平均水平60%、技术先进国家的70%相比相差甚远。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人虽然有较大提高,但相对于所需经费来说,仍有很大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自1985年以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活动的投入总体规模增长不大,部分年份投资规模出现下降现象,按可比价计算,增长速度为负数。1985~1996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平均增长率为-0.8%,由于各级财政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没有相应增长,出现了农业科研单位的 事业费严重不足。1998年,高等学校农学领域研究与发展人员人均经费只有0.39万元。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从1986年至1994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技术总经费从2780元下降到2534元,年均递减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167元下降到894元,年均递减0.6%。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在农业发展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源不够充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现有的科技体制下,中央、省、市的科研力量交叉重复多,部门所有制使得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这是体制陈旧、管理僵化造成的。在农业系统内,农业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造成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资料:我国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为53.5%,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只有30%~40%。抛开农民急需的技术难题无人问津,仅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来说,主要是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和农业技术扩散,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仍未根本改变,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要加速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充分地调动科技人员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源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个人收益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会对人们所付出的技术创新努力的程度产生影响。目前,我们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在收入政策方面脑体倒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且这个问题在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更加突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收益偏低,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
(五)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规模不断缩减,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中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年减少,从1990年到1997年,职工总数从126241人减少到112279人,净减少13962人,年均递减约1.66%,其中课题活动人员从42674人减少到35004人,净减少7670人,年均递减约2.79%。减少的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从年际间减少情况看,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波动特别大。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不断缩减,而其他科研体系中科技人力资源尚未进入稳定时期。
国际上一般所能承认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最低资格是学士学位,比较通行的标准是只有硕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有资格从事研究工作。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中合格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如果按照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则合格的不到3%。
(六)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主要农业大省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通过技术创新把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农业强省的进程。从全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部分省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占有地位与其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和农业对全国的贡献不相对称,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更低。
(七)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
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不够精良,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选育新品种的能力,缺乏进行微观层次操作育成突破性新品种的技术设备和人才3仅具有一般田间栽培试验的手工作业设施,而缺乏可调控光、温、水、肥、气的现代大型野外实验设施,难以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作模拟研究,难以开展农业工厂化生产的实验。这种状况无法高效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二、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为了切实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以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迎接科技挑战,以新的技术支撑实现21世纪农业新的跨越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经历了几千年的过程,传统思维根深蒂固,要想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是很困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用传统农业的思想指挥社会主义现代大农业的思维方法,跟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新形势,使科技成果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迫切需要我们改变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旧观念,从而将技术创新意识充分地融入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下大力气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要通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努力营造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政策发动、舆论鼓动、利益驱动、样板引动、典型带动,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把农业技术创新工作推向新高潮。
(二)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最关键的是要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要求科技人员与农民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互有需求、双方互利的关系。要坚持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增收、有利于财政增收的原则,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申报验收制度,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通过物质利益手段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改变对科技人员的考核制度,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有效联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建立自身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新能力,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三)投入创新。
科技投入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按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平均为1%,发达国家为2%以上。用于技术推广的投入也是呈上升趋势,其中发达国家已由50年代的0.38%上升到80年代的0.62%;发展中国家由0.3%上升到0.4%。而我国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尚不到0.55%,推广经费更低,仅为0.2%。资金投人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瓶颈,必须改变这种投入过低的局面,要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人。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国家财政作为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投资的主体,应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尽快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到农业净产值的1%以上,基本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要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支持科技事业。还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果,从各方面保证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经费需求。
(四)人才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创新。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培养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需要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发明分布规律看,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大,有助于创新源的生成。因此,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十五”计划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放开搞活,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除此以外,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五)体系创新。
首先是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农业科研队伍。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选择我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农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动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防治农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集约化种植养殖业,优质安全农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等,就可作为近期农业科研选题。其次,是要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农技推广模式。
(六)政策创新。
要搞好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所以,必须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路线政策创新,农业科研投入政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创新,农业物化技术要素的价格政策创新,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创新,农业科研政策创新等等。
(七)管理创新。
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从市场、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中寻找课题。彻底改变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投入强度低、脱离实际的倾向。政府对农业科研的管理,要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作用,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首席科学家(专家)制度。对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课题实行招标、竞标制。评审要中介化。以投资为纽带、组织课题大协作和课题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