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

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

作者:施季森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传统生物技术正在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

  世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向我们提出挑战。生物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事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正在推动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际科技战略发展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生物技术作为重要国策,以期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占据有利地位。世界许多著名的企业、公司和集团都纷纷注入巨资,投资生物技术产业,以有100年历史的杜邦化学公司为例,他们从50年代开始就进行内部产业结构和研发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每年投入生物技术研究的费用达l亿美元,并在3年内对l/3无生物技术特长的职员进行了更新。仅自1983年获得转基因植株起到1994年,生物技术的开发收益已达27亿美元。据不完全估计,到2000年世界生物技术市场约为4000亿美元,21世纪世界农产品的产量增长89%一90%将主要来自生物工程技术,1998年全球480家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的公司中,从事生物技术育种的就占40%。与种子生物工程育种有关的生物技术产值达100亿美元,2020年70%的农作物品种将是基因工程品种。农业、林业、环保和海洋生物技术将成为继医药生物技术浪潮之后的第二浪潮,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林木育种业也如同其它生命科学领域一样,面临21世纪世界从传统生物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和迅猛发展的挑战。

  传统生物技术(或称生物工程学,Biotechnology)的原始应用虽可以追溯久远,但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指近20一30年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内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理论和方法、乃至计算机和信息学的技术革命而形成的现代高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林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林木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林产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的生物技术净化、木质生物原料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和能源转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现代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涉及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其相关的前沿领域。

2、国内外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2.1林木组织培养及其工厂化育苗技术

  自60年代以来利用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达到近1000种,其中木本植物达200多种,并且在不断增加。美国惠豪公司1978年已开始用火炬松优树的组培苗进行小面积造林,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南方林业研究中心也培养火炬松的组培苗造林;美国里格斯苗圃1983年就有100万株组培苗的生产规模;1985年,新西兰林业研究中心已用组培方法生产优质辐射松苗50万株,目前达200万株左右;另外,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在三倍体山杨,云杉、杨树、桉树等树种的组培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使林木组织培养苗木进入工厂化和实用化阶段。

  7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许多地方林业科研院所和学校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先后分别有杨属、杉木、马尾松、泡桐、桉树、落叶松、火炬松、湿地松、马褂木、柚木、竹子和桑树等树种从器官、茎尖、成熟胚、花药和愈伤组织诱导成苗。自1983年国家实施"六五"林业科技攻关计划以来,我国的林木组培育苗研究已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化大生产,分别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年产桉树组培苗250万株、杨树组培苗150万株的全自动控制育苗工厂。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性的林业生物技术产业也有很好的发展,如云南林科院、河北林科院、广东林科院、江苏林科院等都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组培车间或工厂。生产的组培苗木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林业两大体系的建设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实施,尤其在南方商品林如桉树商品林基地建设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木组织培养不仅直接服务于林业的两大体系建设,而且还为林木遗传育种、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系列新技术,如优良品种的大量微繁、单倍体育种技术、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体细胞变异及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林木细胞大量培养等。在林木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系列基因转移、DNA直接导入技术成为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组织培养也成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细胞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新技术

  2.2.1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和人工种子技术 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以及人工种子技术的思想,主要来源于1902年Haberlandt提出的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植物体细胞可以诱导分化形成如有性生殖合子胚胎那样的胚状结构(胚状体),进而通过复被人工胚乳形成人工种子或直接再生形成完整的植株。由于植物每一个体细胞从理论上都存在诱导成胚的可能性,具有繁殖速度快、不受地区、季节和气候性灾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于木本植物来说,不必等待漫长的有性时代,一旦获得优良材料就可以比常规繁殖快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度繁殖,l L容积可含10万个左右的成熟胚,因此具有十分诱人的潜力。林木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始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一90年代初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世界目前已成功诱导体细胞胚胎形成的100多种植物中,有40多种木本植物获得了体细胞胚。尤其是用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很难生根的针叶树的体胚发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据初步统计,已从冷杉属、落叶松属、云杉属、松属、黄杉属和北美红杉属的至少20种不同的针叶的外植体诱导成功了体细胞胚。在阔叶树种上,杨属、柳属、栗属、檀香属、枫香属、鹅掌楸属、棒属、栎属、板栗属、刺槐属、山茶属、桉树属、七叶树属、柑橘属、柚木、油棕、可可、油橄榄、橡胶、泡桐等20多个树种的组织培养中观察到体细胞胚胎发生或获得再生植株。其中,美国的惠豪公司、国际纸业公司、维斯瓦库公司和加拿大的一些公司、新西兰林业研究中心等已分别将火炬松、挪威云杉、花旗松和辐射松等树种的体细胞胚诱导和植株再生应用于生产实践。仅新西兰一家公司就已形成了年产200万株辐射松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能力。

  我国目前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研究,见报道的有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植物所等单位,涉及的树种有云杉属火炬松、马尾松、黑穗醋栗、桉树、桃树等树种等,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正在进行枫香、鹅掌楸、杉木和马尾松等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一些,研究进展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体细胞胚胎形成后可以直接诱导再生成苗,而不一定要走人工种子的技术路线;二是制备人工种子的包裹材料及附加成分组成的人工胚乳和人工种衣尚未成熟,人工种子的转株率低。国内木本植物目前仅见贡柑和赤桉的报道,转株率分别达到30%一70%和50%一90%。

据加拿大有关学者认为,在人工种衣技术成熟以前,可以采用体细胞胚胎培养与直接诱导成苗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体胚的转株率较高,成本较合理。一个l0一l5cm直径的培养皿内可诱导出上1000个胚和近1000株苗木,完全可以满足lhm2造林用苗,可见成熟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诱导成苗技术的种苗繁殖效率是相当高的。

  2.2.2 林木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杂交 林木植物的细胞具有细胞壁,不能进行细胞融合而获得细胞杂种。自1960年英国的Cocking首次用纤维素酶从番茄根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后,开创了林木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细胞杂交的新时期。由于分离后的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可以象动物细胞一样经细胞融合形成细胞杂种,从而克服常规远缘杂交的生殖障碍,获得具有重要性状的远缘杂种;同时原生质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受体系统,可用于外源基因的导入。目前有320多种高等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但在木本植物方面起步较晚,难度较大,进展不快。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木本植物仅见甜橙等5种橙子,3种柑子,苹果、枇杷、桑树、欧洲山杨及其它杨属树种、榆树、悬铃木、泡桐和猕猴桃等树种报道,其中用材树种仅有6种。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先后获得了杨树、桑树、泡桐和悬铃木等用材树种的原生质体及其再生植株;最近,南京林业大学报道成功地进行了美洲黑杨与小叶杨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美洲黑杨与胡杨、美洲黑杨与青杨的原生质体 融合和细胞杂交研究;为林木远缘杂交和新品种培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总体上说,林木原生质体植株再生技术至今尚未突破,研究林木原生质体的高效植株再生系统仍然是摆在广大林木生物技术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2.2.3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利用 组织培养过程中,离体组织和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产生远高于自然突变的体细胞突变频率,为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选择来源。国内外研究人员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突变体进行林木抗病、抗除草剂、抗盐碱和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筛选研究。先后筛选出了杨树抗病、抗除草剂新无性系,抗北美五针松疱锈病新无性系。中国林科院和南京林业大学进行了耐盐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的研究,获得了一批体细胞变异体,

  2.3 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是林业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产业

  在林业生物技术中,上述的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单纯的原生质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基本上是属于利用现有的遗传资源,加以快速繁殖利用,而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细胞的遗传转化技术,为林木育种工作者创造了新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资源,使林木育种真正深入到生物技术育种的水平,为发展面向21世纪的林业产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3.1林木遗传转化 遗传转化技术是将动物、微生物和植物本身的基因,通过遗传转化方法将异源基因导入树木,并使得这些基因在合适的调控顺序下在异源植物的细胞中表达。以农杆菌Ti质粒和Ri质粒经改建后作为载体的遗传转化系统,成功地转化了大多数试验过的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已从最初的农杆菌介导法发展了多种DNA直接转化法,如原生质体电激穿孔法、PEG法和微注射法、以培养细胞或外植体直接作为受体细胞的基因枪技术、超声导入技术、激光导入技术以及最新发展起来的低能等离子束法等。成功进行遗传转化的树种分别有杨属、落叶松属、云杉属、松属、栗属、胡桃、刺槐、桤木、桉树、苹果、李和葡萄等20多个树种。利用DNA直接转化导入异源基因时,可能插入核基因组,也可能插入细胞质基因组,因而基因的表达存在不确定性。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通常只能插入核基因组之中,因此目前报道成功的转基因植物近80%是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我国的科学家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期间,成功地进行了杨树、松树和桉树等树种的遗传转化,系统掌握了各种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为开展转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3.2林木基因工程 林木基因工程是通过适合的基因转移技术,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株,进行林木遗传改良或有关的研究,1986-1997年期间,全世界有45个国家在60多种植物上进行了25000例转基因植物的田间试验,仅l996一l997年即约有10000例左右的报道,约占40%。1997年底,全球已有12种作物的45种转基因作物产品获准进入商品化生产,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1280万hm2,仅美国就占60%。据估计全球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从1996年的不足5亿美元,到2000年将增加到70-100亿美元。可见转基因工程是目前国际竞争最激烈的生命科学领域之一。世界上林木的基因工程主要集中在抗病基因工程、抗虫基因工程、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等方面,"七五"林业科技攻关以来,国内在林木基因工程发展方面也较为迅速。包括杨树、松树、杉木以及白云杉等许多重要树种都开展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其中杨树基因工程的研究比较深入。

  ①抗病基因工程 迄今为止,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大多也是依据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的随机整合策略。树木的抗病基因工程根据树木感染的是病毒、细菌或真菌病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抗病毒病害基因工程所选用的目的基因,主要有卫星RNA,外壳蛋白基因、反义RNA、PR蛋白基因、中和抗体基因、弱毒株系、干扰素基因等;抗真菌性病害的目的基因来自植物内、外源的病原菌的颉抗蛋白和毒蛋白基因,病原菌特异激发子的编码基因,病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以及病原和寄主中过敏反应的控制基因等,细菌性病害的基因工程主要采取对病原细菌有解毒作用的解毒活性基因和T4溶菌酶基因等方法。抗林木病毒性病害的基因尚未很好地研究和克隆,抗真菌性和细菌性的基因研究有一定的进展。抗真菌性的病害研究方面目前克隆出的基因有几丁质酶基因和角质酶基因,已构建了能在杨树细胞中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系统;诱导或激发树木本身防卫系统启动,涉及木质素、黄酮类色素和植保素的合成的酶类基因如苯丙氨酸胺裂解酶、查尔酮合成酶、水杨酸合成酶基因,微生物源、动物(如昆虫、兔防御素基因)异源、植物异源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等研究对林木抗病基因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转基因的抗杨树叶锈病、抗杨树叶枯病、抗日本山杨肿瘤病、抗栗疫病、南方松梭形锈病、抗桉树青枯病等的转基因树木正在试验中。

  ②抗虫基因工程 1988年美国依阿华大学首先利用从马铃薯中提取的蛋白抑制剂基因,以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转化杨树杂种无性系,获得抗卡那霉素植株;1990年我国的南京林业大学将农杆菌C58菌株转入小叶杨和欧美杨,将农杆菌Ri质粒系统转入毛白杨分别获得成功。199l年Mcoown BH等人利用电激法将抗虫Bt基因导入银白杨与大齿杨、欧洲黑杨与毛果杨的杂种,并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成功地将抗虫Bt基因、蛋 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导入白云杉中,有效地防止了卷叶蛾的危害;1993年到1997年间,中国林科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将Bt基因导入欧洲黑杨、欧美杨和美洲黑杨,获得对舞毒蛾有毒杀作用的杨树转化再生植株,并进入田间测定。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先后单独或合作研究获得了转抗虫基因的黑杨、欧美杨杂种、毛白杨、 美洲黑杨与小叶杨杂种NL一80106,以及转Aalt蝎神经毒素基因的NL一80106杨树无性系,并进入田间试验阶段。初步结果表明,杨树转基因无性系的抗虫效果显著,为解决杨树人工林的大面积虫害创造了条件。

  ③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1987年美国首次报道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银白杨与大齿杨的杂种无性系中并进入田间试验,随后美国又成功地将抗除草剂的基因转入美洲黑杨、落叶松,引发了一场转基因工程的热潮和企业界的关注。目前,美国的转基因的美洲黑杨已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些企业应用。

  ④抗逆性基因工程 全球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所致的农林业的巨大损失和人们对恶劣生态环境的治理要求,向林木育种学家和生物基因工程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培育出抗逆性强、又能维持相对较好的生长量的林木新品种。目前我国林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西北地区干旱和困难地、沿海盐碱地的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用种苗。在包括木本植物在内的许多植物对逆境条件的反应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a很多逆境诱导的基因已经克隆,其在逆境中的作用正在阐明;b植物借以感受逆境条件并产生适应工程的机理,包括阐明信息传递途径、转录水平上和转录后的调控机理,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条件的逆境条件胁迫引起的反应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干旱、盐碱和低温等不同的逆境都引起渗透胁迫。目前参与植物对渗透胁迫的反应的ABA调节,调渗蛋白,与抗逆代谢相关的基因如与抗(耐)盐有关的脯氨酸合成酶基因、抗冻抗寒相关的鱼抗冻蛋白(AFP)基因、甜菜碱、葡萄糖合成酶、与叶绿体有关的甘油一3一磷酸脂酰基转移酶基因、与抗旱有关的茧蜜糖合成酶基因、与树木抗污染有关的起活性氧化解毒重要作用的谷光甘肽还原酶基因已被克隆,有的已被转入树木。

  我国在抗逆基因工程方面,经"七五"、"八五"和"九五"15年的跟踪和创新,抗盐基因工程进展较为明显,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克隆和合成了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roA)、山菠菜碱脱氢酶(BADH)、磷酸甘露醇脱氢酶(mtlD)及磷酸山梨醇脱氢酶(gutD)等耐盐相关基因。通过转化山菠菜碱脱氧酶(BADH)、磷酸山梨醇脱氢酶(gutD)基因,获得耐盐杨树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南京林业大学还与日本制纸合作开展了抗二氧化硫、臭氧污染的转基因杨树研究。但与抗虫和抗病基因工程相比,抗逆基因工程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

  ⑤木材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研究主要集中于与品质有关的控制木材纹理、木材力学性质、木材比重基因,与木材造纸和造纸废水污染有关的控制木质素合成的基因的分离、克隆。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密西根技术大举、一些私营企业,匈牙利的林业研究所,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育种中心等在上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密西根大学姜立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克隆控制杨树木素合成酶的几种关键基因,经转移到其它杨树品种证实,转基因杨树木素的含量可降低50%,生长量可提高30%。目前,姜立泉研究小组还将克隆的控制木素合成的基因转入落叶松等针叶树,已进入田间试验,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密西根技术大学、日本制纸育种研究所等合作,也正在开展控制木素基因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控制木质素合成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和基因转移的突破,将减少我国对造纸业原料的供应和造纸工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压力。

  2.4分子遗传标识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林木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和世界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沿。是在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和人类后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一些重要模式树种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分离和克隆来自树木本身的有用基因,了解控制树木重要性状的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控制树木重要性状的特殊遗传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人认为,植物包括树木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阐明,其影响力和价值将远远超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国际上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30多个树种的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研究,分别在火炬松、湿地松、辐射松、糖松、马尾松、杉木、杨树和桉树等树种上定位了近1000个基因位点,发现了一批与木材品质、抗性等基因紧密连锁的基因位点。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先后发现了与木材性质,对松梢螟、松树梭形锈病具有紧密关联的基因位点,进行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探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构建了美洲黑杨及其杂种、马尾松、杉木和桉树的遗传图谱,马褂木的遗传图谱也在构建中;根据遗传图谱在美洲黑杨及其杂种上初步确定了3个与性别分化、两个与抗杨树叶枯病有关的QTL基因位点、在杉木上初步分析了遗传标记与分枝和干形的关系。

  3、 21世纪我国林业生物技术育种发展策略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我国21世纪林业生物技术育种的产业化进程中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研究的历史较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21世纪我国林业生物技术育种发展策略应充分重视如下有关问题。

  3.1充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

  目前,我国除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水稻基因组计划等以外,在林木方面尚没有立项实施基因组计划,国内转基因工程树木研究中所用的基因基本上是引进国外的基因直接使用或加以修饰改造而成,原则上没有我国独立的专利权。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就显得十分重要。谁先掌握了某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谁就拥有该基因的知识产权,在基因大战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在市场上就会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林木基因组的研究,控制林木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的研究,早日启动和填补国家林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空白,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

  3.2基因工程树木从单基因生物抗性转向持久性抗性

  现有的基因工程树木基本上是只具有单基因生物抗性,如杨树上所转的抗虫基因主要是抗鳞翅目害虫的。转单价基因很容易引起病害虫较快产生抗性,因此利用转双价抗性基因或抗性范围广而效果好的基因的累加效应是克服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基因工程树木应从单基因生物抗性向持久性和广谱抗性的转化。

  3.3 生物性抗性转向非生物性抗性

  树木所处的非生物逆境包括干旱、盐渍、冷冻、高温、营养贫瘠、重金属胁迫、水灾和强力紫外线等,在我国西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开发中,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重点除了生物抗性育种以外,抗盐碱、干旱、寒、抗大气和环境污染等抗逆性非生物性抗性育种,提高木材品质基因,抗除草剂基因,雄性不育基因等非生物抗性生物工程育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从生物性抗性向非生物性抗性转移是一个重要趋势。

  3.4优良基因型的体细胞胚胎工程实用化和自动化的潜力

  高效和成熟的优良基因型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工程技术体系,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要达到生产实用和产业化的程度,除了体细胞胚胎制造人工种子的技术关键需要突破以外,还需要解决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从实验室到大生产的许多中间技术环节,目前林木体细胞诱导胚胎发生的频率总体上还不高,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实验室培养的规模还较小,稳定性不高。因 此,提高优良基因型的体细胞胚胎工程的实用化和自动化的程度,是十分迫切的。尤其是在成熟和高效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研制体细胞胚生物反应器生产技术,真正实现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工厂化生产。

  3.5重视挖掘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

  林木的常规育种技术为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现代生物技术以其优势和特点与常规育种技术形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林木遗传多样性、林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看,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必须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因此,常规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础,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必须与常规的育种技术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6 林木转基因植株的环境安全性评估

  以生物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形成的新兴产业,它在解决粮食短缺、人类健康、环境、能源等诸多社会经济重大课题中,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工程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基因工程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对于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但是生物、生态学家从理论上推断转基因生物的潜在危害肯定是存在的。科学家指出,转基因生物的毒性、致病性可能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转基因植物在环境中会对非转基因植物生态产生影响,比如转基因产生或创造的"超级杂草"将难以防治和根除、会产生新的超级病毒以及抗抗生素基因;转基因工程树木对树木以外生物多样性的也会产生影响等。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产生都伴随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与转基因技术所创造的效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另外,转基因工程培育的林木新品种,主要是作为工业原料,而不是象农作物那样,供人们直接食用,危险性要小得多。但林木生长期长,有性生殖过程中往往形成环境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建立转基因生物进出口和田间释放管理机制;建立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技术体系;建立转基因的环境监测系统,开发生物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林木生物技术育种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