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六省市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

六省市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

作者:曹四发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为了在制定北京市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时有所借鉴、有所参考,我们于1999年7月7日至11日,分两路对山东、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尽管时间很紧,但由于所到之处都有当地领导和同行们热情周到的安排,使我们的考察和学习活动进行得有序有效,各参与同志都感到很受启发。 

一、六省市农业与农村信息工作的基本情况 

1.机构和人员

从考察过程中了解的情况看,六省市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工作机构,在设置上分两种情况,作为大城市的上海和广州两市是以市农委为主;作为农业比重较大的省,则设在农业厅。

山东省的农业信息机构是省农业厅的综合信息处,目前实有工作人员7名。省农业厅的同志强调,农业信息机构必须依托行政机关开展工作,否则难以有效保证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开发利用。

江苏省在农业厅建有独立的信息中心,定编19人,目前在岗16人,主要从事信息网络工作的人员9人,其他人员经营刊物。

上海市农委和湖南省农业厅都叫信息中心,但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而是与办公室在一起,由办公室副主任兼信息中心主任,另有3—5人专门从事信息网络工作;广东省农业厅的信息中心是与厅政策法规综合处合署办公,全处9人,专门从事信息网络工作的人员3名;广州市农委信息中心挂靠在市农委综合处,广州市农委综合处、广州市农研中心、广州市农业信息中心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湖北的主管副省长口头答应了一个信息中心的牌子,但要等机构改革以后才能落实,目前是在农业厅内有一个政策法规与市场信息处,以政策法规方面的工作为主,农业信息工作由厅办公室、计财处和政策法规处分别负责。

2.网络建设

综合所考察和了解的六省市情况看,除湖北省因为机构改革的原因外,其他省市都建立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农业信息局域网和公众网。

上海市农委除在农委系统内建有局域网以外,还在“上海热线”等公众网上建立了名为“沪郊时空”的宣传网站,有600页内容相对固定的中英文资料。

广东、山东、江苏的省级农业信息网都已接入了公众信息网,上网信息定期更新。在扩大本地区影响、提高知名度的同时,降低了网络使用成本、方便了网络用户,

湖南省农业信息网不但建有厅内局域网、接入了国际国内互联网,而且采用帧中继的方式,建立了从农业厅到省委省政府的专供信息传输网,及时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二、六省市农业与农村信息工作的主要经验 

通过考察了解,我们认为,山东、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领导重视,规划先行。

山东省将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金农工程”作为全省的重点工作,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荣法棠说:“别的信息网由分管信息化的省长抓,农业网,我要亲自抓”。广东的欧广源副省长从农业厅的网上看到当天全国各地的粮食、疏菜、水果、花卉、水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价格时,赞扬说:“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现代化农业就是要依靠信息”;江苏省委副书记许仲林、副省长姜永荣在视察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时提出希望:“经过一二年的努力,江苏农业网要办成全国最优秀、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

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济南市、广州市都已经或正在着手制定本地区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2.政府启动,增加投入。

通过考察过程中的座谈和交流,我们了解到,六省市农业信息工作部门的同志一致认为,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其建设和发展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才能有效完成;对此,参与考察的同志也深有同感。

据了解,广东和湖南的省政府在近几年对农业信息网络的设备投资都在200万元以上;山东省第一期投资100万;上海市农委的信息中心的大部分设备是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的;广州市政府计划近期拿出300万元建设农委的信息中心。

3.准确定位,服务为主。

尽管六省市农业信息工作部门在具体的机构设置上各有不同,但对于自身的定位问题的考虑却是相同的,即都把为领导服务与为基层服务相结合,把服务作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广东省农业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全省21个地级市和部分县开展“广东农业信息网”巡回演示活动,印发了上万份网络介绍及上网的有关资料;山东省农业信息部门提出“三个面向”,即面向领导提供宏观决策服务,面向基层提供宏观指导服务,面向家民提供微观咨询服务,山东莒县农业局每天将从网上下载的全国农副产品价格行情整理出来后,用传真发到各个乡镇,乡镇广播站再用有线广播向全乡农民播出,使农民能够及时掌握到全国各地的农产品行情;江苏农业信息网与江宁农业开发区尝试合作开发网上专版,组织了10多个产品上网,并计划在近期内全面组织省内各地产品上网。

4.建设网络,开发资源。

这次考察学习的几个省市,大多数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先进地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络建设方面,不仅重视硬件,而且重视软件,尤其是十分注意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在网络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

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是依托整个省农业厅的工作系统进行的,《湖南省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管理办法》规定,省农业厅18个局、处和全省14个地州市的农业局“都必须各明确一名有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同志负责本单位信息资源的维护,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单位信息资源的更新和维护”。

广东、山东、江苏、上海等地都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开发信息资源,并已经做到网上信息每天更新。

5.编刊办报,双管齐下。

通过考察,我们感觉到六省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对传统信息传播媒体的掌握和运用上十分活跃,编刊办报,有声有色。

《湖北农业信息快报》采用网络会员制的方法,每年编印30期,入网会员每年交200元,现已发展1000个会员。半月一期的《广东农业信息网快讯》,直接用户600个,每个用户年交费用350元。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的《农产品信息报》每周一期,发行量达到30万份,是江苏省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的有效载体。

三、主要的体会和思考

这一次考察,我们是一路带着 “什么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怎样才算是实现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问题进行的,接触到的很多同志都对这些感兴趣,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内容很多、包含范围很广的大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反复地比较和研究,才能有所发现。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就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初步认识和想法。

第一,信息化可以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般是随着工业化的充分发展而进入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阶段的。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了“城市病”,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又出现了反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居民纷纷到郊区度假、兴建别墅。我国由于人口多、经济基础弱,一方面存在着工业化、城市化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城区人口过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实现,有较大可能使这个矛盾得到解决。即,是否可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使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趋于一致,目前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是否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有效缩小?!应该说,这里的前景是极其光明的。

第二, 关于农业信息化的三个基本结论。

如果仅就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作粗线条的描述,则大体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农民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问题,能够方便、迅速地了解;

(二)农民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应如何销售、最有可能以什么样的价格销售能够方便、迅速地了解;

(三)管理部门对于本地区生产了什么、生产了多少、销售了多少、各以何种价格销售能够方便、迅速地了解;

(四)管理部门对于本地区有多大的消费能力、每天消费了什么、各消费了多少、大致以什么价格消费的应该能够方便、迅速地了解;

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农民、大的生产企业、产地和销地的批发市场和管理调控机构在内的、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而现状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是分散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不健全的、作为综合调控的市级信息管理部门的结合也不紧密。

从这里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1)农业的信息化离不开农民的组织化;

(2)农业的信息化离不开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农业的信息化需要一个功能完备的农产品信息中心和运行有效的信息网络。

第三,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进一步将信息化的范围从农业扩展到农村,其系统边界又要比农产品大很多,不仅包括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而且包括农民生活。由此也可看出,即将制订的《北京市农口信息化1999—2010年发展规划》只能是纲要性的,不宜太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