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推进农业信息化应解决的问题

推进农业信息化应解决的问题

作者:祁树国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农业信息化必须以高新知识,高新技术,以及高智力密集为依托。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有高的智力投入、高新设备投入、高新技术投入等一系列的高投入,归根到地还是一个高资金的投入。

二是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农业信息化使农业内部种、林、牧、渔各业间,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产业间,中央、省地、乡镇的地域间,国与国、国与地区的国际间都有渗透,从而促进了广泛的合作,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农业更具开放性。

三是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战略意义,她不仅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发展,还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四是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农业信息化要求与当前实际需求有很大的距离。一方面表现为地区间的差距拉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信息意识高。信息需求强烈,对信息的投入也大;而经济不发达和准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少,信息意识低,信息需求不旺,信息投入极少。另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与信息传递要求高的矛盾突出。现代化的农业信息,需要快捷方便的高标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作载体,而现在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大都较为原始、落后,离时代要求相差甚远,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才的大量转移与农业信息化人才奇缺的矛盾日益加大。现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涌向城镇,涌入发达地区,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也不愿再回家乡就业,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下,信息方面人才奇缺。

五是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农业信息化使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中都引进了竞争,如新品种的开发利用的先后,新技术引进的早晚,销售渠道多样性的选择等都充满了竞争,其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推进农业的发展。风险与机遇并存,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根据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在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信息意识低下的问题。农业的广阔天地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农村的落后面貌,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农村都远落后于城市(个别除外),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信息意识低下的问题突出。信息资源做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在一定层面上的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也不很高,也有待于提高。为此要加大农业基层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这是农业信息化的适用发展空间。

2、必须解决好谁是投资主体的问题。农业信息化以高投入为前提,目前我国农村还有42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也只是刚刚过了温饱关,按现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农民要拿出较多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为时过早,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确定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政府财政为投资主体的原则,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3、解决组织协调力度不足的问题。目前在信息组织建设,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组织协调力度不足的问题。如有些地区信息机构盲目发展,信息中心遍地开花,缺乏科学规划;还有信息部门间相互设防,互相扯皮,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还有的地区信息组织机构上强下弱,有头无尾,断档现象严重。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做好本辖区内的农业信息化规划,职能部门要加强信息机构的审批力度,加强对信息部门的领导,促进信息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和信息部门的协调统一,避免人、财、物的浪费,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4、要克服“农民比工人先上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在报端,在信息研讨会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农民比工人先上网”,这里有一些是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法有助于他上网,而工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防碍他上网的深层次见解,但众多的言论则带有表面化的现象,是由人们的第一反应,习惯认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工人都在城里,城里人上网容易, 即使有许多工人上了网,也算不得什么新闻,所以没有人专门报道。而农民就不同了,农民被认为是“土老冒”,只要有一少部分人上网就成了新鲜事,所以都喜欢报道、炒作,于是就形成了农民率先于工人上网的假象。具权威人士估计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农民上网人数远远低于工人上网人数,从长远看,光是缺乏ISP本地服务和文化素质低这两项,就是农民上网难以逾越的门槛。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认清农业信息化的难点和重点,加大农村高标准通讯设备等基础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和普及型人员的培训。防止以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5、必须改变农业的名为基础,实为贫困落后的夕阳产业局面。在中国长久以来,农业一直被社会(或明或暗)认为是最低级、最没有前途的产业。农家子弟以能跳出农门而自豪,大学生毕业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本为平常的就业之举,则被当为奇闻大加炒作。近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等党和国家机关都把发展农业,支持农村,鼓励农民致富奔小康,当做治国强民的大事来抓,但历史形成的贫穷落后局面不会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我们要下大决心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财政倾斜,把农业这一夕阳产业变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让知识流、人才流、产业流、物资流,特别是资金流向农业流动,向农村倾斜,把农业变为众人想干,农村生活人人向往的朝阳产业。

总之,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通过方方面面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一两个乡镇的农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进行了电子信息装备,则不能称其为实现了农业信息化;一两个县的农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进行了电子信息装备也不能称之为实现了农业信息化;一个地区的农业中的某一环节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技术装备,同样也不能称其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只有在一个宠大的空间范围内至少要有一个省(市)或几个省(市)的广大地区的农业中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技术装备才可称其为局部率先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只有全国所有农业中的各个环节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从而有效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之时,方可称为中国实现了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