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给充裕,但销售困难,价格持续下跃。相当多的农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不少农民在问:这田还能种吗?种田还能赚钱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尽管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别的途径可以替代农业而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食品。因此这田就肯定还是要种的。但怎么种田才能赚到钱呢,这就需要认真作点分析了。
适应发展新阶段,种田也要有新观念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个成就的取得,表明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数量不足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缓解,农业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的农业有着一系列新特点。概括起来看,有两个特点在当前表现得特别明显:一是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缓解了,但品种、质量的矛盾却更突出了。生产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或是卖不掉、或是卖不了好价钱。二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目前的需求约束。农民担心的问题,主要已不是能不能生产出产品来,而是生产出来后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到好价钱。也就是说,生产的能力有了,关键在于市场要不要。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这些新特点,农民也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种田的观念。现在短缺的矛盾基本缓解了,再不把发展农业的主要目标转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上来,就必然会出现因品质不适合市场需求,导致增产不一定能增收、甚至还有可能会减收的局面。
生产的目的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目前多数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现象的背景下,必须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宁可少些,但一定要好些,这样产品才能有市场。而采用高品质的新品种后,随着各方面技术的成熟,单产还将会逐步提高。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卖难”,可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还促进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登上了一个讲究品质的新台阶,这对尽快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适应加入wTO的要求,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只讲因地制宜还不够,还直说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改革以来,强调种植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无疑比按计划配置大大地进了一步。因地制宜就是赋予生产者以经营的自主权,使得他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从而可以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但也不难看出,讲因地制宜,主要还是从生产者自身的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当农产品在总体上还不宽裕时,实行因地制宜,就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实现优化配置资源,达到从总体上提高产量的目的。但适合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地方往往有很多,如稻谷,我国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只要水源有保障,几乎哪个省市自治区都可以生产。因此,当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改变后。如果还是只讲因地制宜、还是只根据生产者自己的资源条件来安排生产,那么产品也难免会卖不出去。
我们当前面对的新情况,是农产品的“过剩”和“短缺”并存,过剩的是低品质的农产品,短缺的是高品质的农产品。因此,不能单从自身角度讲“我能够生产什么”,而要更多地看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只有紧紧地盯住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来讲“因地制宜”,才能使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市场的现实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
只讲适应市场也不够,还要讲开拓和引导市场
只讲适应市场,生产者就始终处于被动之中,而且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因此,在讲适应市场的同时,生产者还必须主动地去引导消费、开拓市场,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生产的主动权。
这就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很多人都是看到当地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变化,就回去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果是你多种、我也多种,你少种、我也少种,等到产品出来了,都卖不出去、都跌价。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同步性展荡”现象。因此,只了解局部市场的现时价格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市场信息,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地方的市场情况;不仅要了解眼前的价格变化,还要对未来的价格变化进行预测;不仅要了解需求方面的变化,还要了解生产方面的变化,尤其要了解别的生产者的变化。这样,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住市场变化的规律,使自己的生产决策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改变生产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出新产品,以引导消费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经验也是有局限性的,到底哪些农产品符合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有时往往连消费者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这就要求生产者能够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地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变化总趋势的各种新产品、新品种。不仅种植业的产品要如此,更要注意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方面可以更大规模地转化初级农产品,一方面可以生产出花色品种更多、营业价值更高,更符合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产品,从而不断引发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需求,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