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农业面临的困境还可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得到反映:今年的粮食产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但粮食播种面积的较大幅度下降也是原因之一。粮食产量的下降幅度,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之最。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也下降到了近年来最低点。
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有1.8%,这与年初确定的4%的增长目标有较大差距。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不振,农民辛苦一年每亩收益只有几十块,有的甚至赔本。一批国外农产品的涌入,使中国农业提前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考察20多年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今日的困境是以往矛盾积累的结果,也是中国农业向更高阶段迈进必须经历的痛苦。20多年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投入的加大,我国粮食产量跃升到5亿吨,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是,由于过分追求产量的目标,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改造和效益的提升;短缺经济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化进程。我国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前进步伐远远落后于产量的突破。无论农民增收的困难或是粮食积压造成的种植面积的缩减,无不与此相关。
困境是突破的前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今年的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优质农产品大幅度增加,今年的农业结构发生了20多年来最为显著的突变。今年优质小麦面积比去年扩大2900万亩;优质早稻面积占早稻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专用玉米面积比去年扩大1700万亩;“双低”油菜已占全国油菜籽面积的一半以上。优质专用品种开发逐步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虽然相对于16亿多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而言,这些统计数字显得那么单薄,但这已经是农业结构在一年内最为显著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将会加速度运转,最终彻底改变农产品的面貌。中国农业在21世纪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而存在,更要成为一个高效益的产业。
小农经济逐渐消解,今年的农业市场化以惊人的速度迈进。以往,千家万户农民种地收获粮食,交足国家的,剩余的自给自足。他们没有发愁农产品会卖不出去,年复一年地播种和收获。然而,在今年他们开始四处打听,种什么好。他们会到集贸市场上看看,什么好销,什么价高。有条件的还会上网查看国内甚至国际上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他们不再听命于政府的计划和安排,而把市场作为播种的准则。农业的市场化所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为了真正进入市场,全国15%的农户已经集结到龙头企业的旗下,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的员工。这种农业工业化经营的模式,正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农业航母。小农经济正在逐渐消解。
广大农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意识到科技才是制胜的法宝。今年以来,送科技下乡的活动骤然增多,农民也表现出对于科技的强烈渴望。往往一听说有专家来,就蜂拥而至。不仅如此,农民们还自费到农业科研部门请专家。有关农业科技的书籍,在农村成了最为畅销的书籍。农业专家感叹,过去送科技到田间地头,不少农民也不愿接受;今年农民是自觉地学科技用科技。农民这一农业生产最能动因素对于科技的渴求,既是出于现时条件下增加自身收入的需求,也表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正在逐步转向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来。
在沿海发达地区,在大中城市郊区,农业已透露出现代化的曙光。即使在几年前,也没有人会想象得到,1亩农田的收益会高达3万多元。然而,今年在上海、广东等地把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农业从科技水平、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农业的巢臼,初步显现出现代化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