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发展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认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全国的拥护和响应,特别是西部地区反映强烈,但是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声音较小。
(一)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基本的条件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生产条件初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432.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10372.4万吨,增长了61.2%,形成了四川盆地、新疆盆地、陕西关中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宁夏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其中棉花产量由1978年的31.3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149.5万吨,增加了3.8倍,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39%。畜牧业发展较快,传统草原牧区的地位更为突出。猪牛羊肉类总产量由1980年的293.5万吨增加到1999年1061.6万吨,增长了2.62倍。
农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绝大多数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的基本前提,西部大开发战略很难提上议事日程。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继续加强西部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首先,这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是农村的差距,西部经济的落后关键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目前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1999年全国的农业总产值构成西、中、东部地区分别占17.4%、34.1%和48.5%。西部地区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仅为全国的62.6%,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6%,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
其次,这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西部地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60%,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22.l%。从导致生态恶化的历史原因看,主要是人口增加造成的生存压力,又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下,实行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毁林毁草开荒,虽然增加了一些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稳定解决西部地区农民的口粮问题,才能彻底改变毁林毁草开荒种田、广种薄收的状况,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三)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拥有深厚的潜力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该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以上,草地面积占全国的2/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物种资源约占全国的2/3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势。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的潜力巨大,关键是要把上述潜力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有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和内在动力。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加快西部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国农业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空间。
综上所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切实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关于发展的思路
在西部大开发条件下,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新思路。应深刻认识自然经济规律,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提出发展思路。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西部地区的自然经济规律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自然区域经济特点。以400mm等雨量线为界,可以把西部地区划分为两大片。该线以西以北地区,包括陕西北部、甘、宁、青、新、西藏北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为温带、寒温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植被以草为主。发展草原和草地畜牧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具有优势。该线以东以南地区,包括陕西南部、川、渝、云、贵、西藏东南部,属于湿润半湿润区,为亚热带、热带气候,水热资源充足,适于植被生长。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农区畜牧业和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及水产养殖业具有优势。西部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尊重这一自然经济规律。
(二)认真吸取两方面的历史教训,不能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一方面的教训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破坏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多方面原因,生态环境恶劣,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宜种粮食。但多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单纯强调粮食生产,把大片的草地、林地开垦种粮,许多地方“上种到山尖,下种到河边”,地越种越多,越种越筹。丢掉了各地的优势,违背了自然规律,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对本来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地损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的教训是,单独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问题。宁夏某县生态项目的失败就是一个实例。这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只单纯强调退耕造林种草,而忽视了基本农田建设,忽视了农民的生活出路,使这个在80年代初投资4000万美元、用了4年时间造林种草156万亩的项目,在完成后不过4、5年的时间,林草地面积减少到对万亩。这两方面的历史教训都要认真吸取,今后西部农业发展应避免重复历史的失败。
(三)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新的思路就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尊重经济规律紧密结合,在对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目标上,既要大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着力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不能走破坏资源和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同时,下决心解决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发展重点上,要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点的原则,切实抓好草原生态建设、特色农业、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在发展模式上,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进行深刻变革,坚持走依靠科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三、关于发展的重点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应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草原建设和保护草原建设和保护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内容。由于大量开垦草原、过度超载放牧等原因,草原退化日趋严重,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当地广大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西部地区草原退化面积为2.67亿亩,占该地区草地面积的56.4%,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扩大。加快草原建设和保护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当务之急。
加强草原建设和保护,一要大力开展草地建设和改良,抓好牧草良种繁育和草地生态环境预警等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并新建一批草地自然保护区。二要大力推行草地承包经营,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建设和保护草地的积极性。三要加大《草原法》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草原。力求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初步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制止对草地植被的破坏,对已开垦的草地逐步还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西部地区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棉花、糖料、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具有非常突出的发展优势。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西部地区发展“阳光农业”、“绿色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等潜力很大,效益很好。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面向东、中部地区和国际市场,重点抓好优质棉花、糖料、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和烟叶等7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改变过去只提供廉价初级农产品的做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形成区域经济支柱。通过努力,在西部地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三)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先行试点,逐步推广。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应有计划地做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5度—25度的坡耕地有1.35亿亩,应通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果或种草。西部地区约有2亿亩草原被开垦,其中约有5000万亩分布在水源、耕作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可作为农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田,其余1.5亿亩低产田、撂荒田应有计划地全部退耕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切实纠正当前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重林轻草、硬行规定林草比例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同时要尊重经济规律,注意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通过把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的耕地建设为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林果、加强草场改良和基本草场建设等办法,确保他们在退耕后生活水平不下降,经济收入有来源,能够安居乐业。
(四)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西部地区旱地面积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81%。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利用不科学,是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多数地方不具备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少数区域发展灌溉农业,也要防止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和恶化。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旱作节水农业。西南地区虽然水源比较充沛,但相当一部分丘陵、山地没有灌溉条件,也经常受到干旱的威胁,应积极推广早作节水农业技术,适当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旱作技术体系,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在旱作节水农业中的作用。
大力开展西部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营造生态家园。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
(五)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西部地区是发展畜牧业的优势地区,要调整畜群品种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效率高的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细毛羊、奶牛生产,逐步实现奶业产业化。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应做到草畜平衡,实行舍饲与放牧相结合,建设基本草场,实行划区轮牧;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应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秸秆养牛、养羊;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禽类饲养。继续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六)切实加强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也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西部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口粮自给。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把这一部分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加强保护和建设。主要在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带,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宁夏河套灌区等地,完善农田水利和土肥设施,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发展“吨粮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区域平衡基地。
同时,继续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关于发展的措施
(一)从长计议,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从国家来讲,应制定一个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行宏观指导。西部各省区市也应研究制定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编制建设规划。加强对西部大开发中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提出对策措施。
(二)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西部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教兴农。当今世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为西部农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集中力量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农业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和资源管理的科学研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西部地区提供原料,东部地区搞加工的传统二元结构的生产力布局,西部地区可以立足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藏、运销等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应加快培育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带动农户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快西部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植谷即农”陈旧思想观念,逐步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市场、人才、资源等观念。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亚、东南亚的多国接壤,发展边境贸易和出口创汇农业具有优势条件。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和合作。积极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以及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开展边境贸易。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五)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应切实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的投入。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应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农投入。有关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制定为农户提供生产性贷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应优先考虑安排在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