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傅龙波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概念最初源于国际竞争力,由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率先倡导并进行研究。参照竞争力的相关定义,我们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发挥要求有相应的市场制度与之相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市场化农业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国际竞争是国家农业比较生产率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越强,这个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就越强。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而言,价格始终是影响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1990-1996年间,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上涨了100.8%,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缩减后仍然上涨了10.4%。其实早在1995年,我国小麦议购价、玉米集市价、大豆议购价和大米集市价就已经分别超过国际市场17.1%、70.4%、27.4%和5.6%。在1996年以后,粮食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与我国情况相反,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和规模经营的作用,国际农产品价格却呈现下降趋势,即使在乌拉圭回合后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减少了农业补贴,世界农产品价格仍然不升反降。这预示我国粮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国际市场低价竞争的严峻形势。与粮食产品不同,我国非粮产品的竞争优势相对强一些。从价格表现来看,我国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低84%,羊肉低54%,苹果低41%,柑桔低47%,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蔬菜和花卉因劳动力成本低,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棉花和油菜籽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随着入世而丧失。

  2、农产品质量。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高低都可以通过产品质量的好坏表现出来。在既定价格水平条件下,质量越高,竞争力越强;质量越低,竞争力越差。我国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差距参差不齐,这将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发挥带来直接影响。就稻米而言,国外消费者喜食长粒米,而我国优质稻米粒长平均为6.8毫米,比国际名牌米短0.4毫米;千粒重平均为16.7克,比国外名牌米少0.85克;影响煮熟及食味品质的直链淀粉含量,国外名牌大米平均为20.1%,我国8个优质米平均为17.5%,差距较大。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主要品质指标差异不大,仅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上较国外品种平均平均低1个百分点,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玉米仅在直链淀粉含量上与国外品种相差3个百分点,有较大差距,其他指标与国外相差不大,但我国玉米专用化的发展不及国外。水果、蔬菜生产在品种结构、品质、产后加工技术与设备方面,与国外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专家估计在10-15年。我国畜禽个体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草地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畜禽死亡等指标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畜产品加工业上差距更为明显。在水产品方面,我国水产品生产品种结构单一,高新技术滞后,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落伍。我国农产品质量虽然有了改进,但仍然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竞争提出的要求。

  3、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状况。根据钟甫宁等(1999)的研究,1998年中国经济作物普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粮食作物产品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经济作物内部,桑蚕茧、苹果、柑桔、烤烟和花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油菜籽生产已经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甜菜仅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棉花和甘蔗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粮食产品中,玉米已经完全丧失比较优势,小麦处于利益均衡点,稻谷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陈武(1997)的研究,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显示性比较指数(RCA)由2.01下降到1.23,从较强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弱比较优势。在产品内部,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下降,而油籽类、纤维类经济作物及茶叶、蜂蜜等产品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蔬菜、食糖和部分水产品、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这些研究说明,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除个别品种外,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在下降。

  4、农产品营销组织的发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市场份额,从而直接体现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我国农民、农业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国际市场所需农产品,更没有大型的农业跨国公司,自然就无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培育我国自己的农产品营销组织,健全营销体系和网络,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竞争态势与中国农业的位置

  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时间只有20年,并没有真正经历国际市场竞争的洗礼,加上我国农业带有弱质产业的特点,面对WTO成员要求我国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很有必要将我国农业放到世界范围内来加以审视。

  1、紧缺的农业生产资源对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不利。

  我国可耕地面积为9584.3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0.07公顷(1995),为世界平均的1/3;森林总面积1.15亿公顷,人均为2.5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7%;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目前仅为27%-35%,发达国家为70%-80%。这些资源的刚性约束,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受制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发挥要注意避免过度发展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以扬长避短。

  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4349.3万吨、5152.1万吨、460.3万吨、964.8万吨、964.8万吨和5089.3万吨,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茶叶生产(61.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大豆(1875.5万吨)和甘蔗(7889.7万吨)生产排名世界第三。同年,稻谷、小麦、玉米、花生和油菜籽的单产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分别达到6319公斤/公顷、4102公斤/公顷、4387公斤/公顷、2592公斤/公顷和1479公斤/公顷,但离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一定距离。如稻谷单产不及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比这两个国家少了30.4%和11.4%;小麦单产不及荷兰和英国,分别比这两个国家少了51.03%和45.1%;玉米单产不及法国,只有它的40%;花生单产不如以色列,只有它的44.8%;油菜籽单产不及法国,只有它的41.9%。

  3、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低,直接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发挥。1997年,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不到12亿人,农业劳动力的总和只有4182万人,不到我国农业劳动力人数的1/12。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转移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否则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4、农业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所发挥的作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提高农产品产量上,还表现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改进需要农业科技技术,但另一方面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却很少,在1996年只有0.3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如此低的农业科研投入水平,既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不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展开,使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