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是我国人民长期喜爱的植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花卉的需求日益扩大,有效促进了花卉生产的发展。目前,花卉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成为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现状
1999年,我国喜迎建国50周年大庆和澳门回归,成功主办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各地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花卉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人的主要内容,积极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花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1.面积、产值继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预计1999年全国花卉面积近10万hm2,产值120亿元,分别比1998年的8.6万hm2、107亿元增长15%和12%。设施栽培面积继续扩大,达0.7万hm2。鲜切花产量25亿支,盆栽植物1.6亿盆,种苗(种球)生产保持平稳。另外,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地兴起绿化美化的热潮,草坪发展较快,达1亿m2。花卉面积增长较快的地区有江苏、河北、云南、河南、福建等地。花卉产品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产品呈多样化,目前已由盆景和小盆花发展到鲜切花、盆花、观赏植物、草坪和传统盆景等五大类,初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花卉产品的需求。
2.区域布局明显优化 各地按照花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由个体生产向商品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转变,由大田向大田和温室相结合的栽培方式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传统产区继续扩大优势,新区发展注意集中连片,有力促进了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云南、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北为主的切花生产区域;以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苗木和观叶植物生产区域;以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川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以四川、云南、上海。辽宁、陕西、甘肃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域。传统产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优势品种,如河南鄢陵腊梅、洛阳牡丹,福建漳州水仙花。另外,一些地方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品种,如河北荣城县瞄准市场,1999年大力发展草坪生产,从40hm2发展到近700hm2。目前市场售价15~20元/m2’,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
3.新品种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新品种选育、引进和推广力度,如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有多头小菊、美女樱、郁金香等,自育成的新品种——旱小菊,抗逆性强,有利于园林绿化。一些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各地注重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花农的整体素质。花卉的技术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如针对南北不同气候,对生态优质盆花和种苗生产技术研究,保证“南花北调”和“北花南调”。另外,无土栽培、组培快繁及苗木脱毒技术也在花卉生产中得到应用。
4.市场比较活跃,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 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国花卉市场1700个,花卉企业7万家,花店2万多个,分别比1998年增长5%左右。流通手段和经营水平有所改进,各地加大促销措施。预计1999年进出口贸易与上年基本持平,创汇3500万美元,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山东、云南、福建、上海,占80%,品种主要是有传统名花:牡丹、国兰、水仙、荷花。
二、问题
尽管近年我国花卉产销发展较快,但与世界先进花卉生产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1.生产水平低 我国花卉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整体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产品结构不甚合理,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单产、质量较低。如我国鲜切花生产平均50-80朵/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质量仅相当于三级花。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生产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信息不灵,产销脱节 花农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不能及时、准确捕捉市场信息而组织生产,部分产区出现卖难。大生产和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不力。
3.科研滞后生产 目前,我国花卉科研力量分散,科研转化率低,速度慢,重复研究,大部分切花品种靠引进,栽培技术不配套,对植物资源系统研究不够,没有突破性品种,技术含量、商品性好的科技成果较少。
4.进口冲击较大,出口增长较慢 目前,国内花卉高档消费市场受海外花卉进口冲击较大,甚至部分产品全年进口,如中国台湾省包装进境的“发财树”。我国花卉出口增长缓慢,部分产品如盆景出口逐年下降。
上述问题是我国花卉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着眼未来,我们应当看到:我国花卉生产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是世界花卉原产地之一,花卉栽培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二是幅员辽阔,气候带广,是花卉生长最佳区域或适宜区域,有较强的生态资源优势。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花卉产品成本较低,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四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节日庆典消费和集团消费将不断增加,市场十分广阔。四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为花卉的出口创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纵观当今世界花卉产销形势,可以预见:花卉将成为活力产业之一。
三、发展对策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大力实施优质名牌战略,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今后几年要稳定面积,主攻质量,增加效益。到2005年,全国花卉种苗(种球)生产供应能自给;切花品种比较齐全、品质有所提高和周年供应;观叶、观花植物生产持续发展;盆景质量明显改善,国内外市场得到广泛开拓;观赏垂直绿化苗木、草坪、宿根花卉能长足发展,市场供应充足,达到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周年供应的总体目标。
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指导 根据当地生物气候条件和市场供求状况趋势,结合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幅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和健全有关花卉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鼓励其他行业向花卉发展。加强品种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专利、投资税收、进出口贸易、产品价格等工作的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加快花卉质量标准的制定步伐,认真执行全国花卉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3.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统一规划,逐步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4.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加强育种、良种繁育、良种生产、科研示范、市场示范等基地的建设,在基地上运用高科技,集中力量进行协作攻关,提高花卉质量,提高生产和销售水平,以此来带动整个花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投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企业承建和企业经营。
5.加大科技兴花力度,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 花卉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必须加大科技兴花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确主攻方向,集中科研力量,搞好协作攻关,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
6.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化,提高产品出口创汇的能力 通过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组成有机整体,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促进花农与企业联合,切实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规模生产,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共同开拓市场和抵抗市场风险。通过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出口创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