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

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

作者:林仁惠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20多年来,我国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产量由1978年的5384万t增至1999年的11210万t,22年增长了近1.1倍,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1999年的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占亚洲生产量的49%左右。加入WTO,直面国外小麦争夺我国麦市的挑战,小麦的品质和生产成本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的胜负,进而影响小麦生产的兴衰。通过小麦生产成本的分析比较,了解我国小麦生产的优劣势,有利于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一、小麦生产成本逐年提高

  从1990-1998年,每公顷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1731.75元上升到5144.25元,提高了1.97倍。小麦每百元产值的成本由74.31元上升到98.15元,已经逼近全部的产值。引起小麦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物质费用明显增加,每公顷小麦生产平均物质费用由112275元上升到2976元,提高了1.65倍;物质费用占每公顷产值由48.18%上升到56.79%,提高了8.6个百分点。其中直接费用由1990年的1010.7元增加到2401.2元,增加了1.38倍,是成本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费用中,化肥投入约占38%,平均每公顷化肥投人由387元上升到912.15元,提高了1.36倍;机械、排灌费用由145.05元上升到655.35元,提高了3.52倍。与此同时,间接费用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112.05元上升到1998年的574.95元,增长了3.46倍,其费用占每公顷产值由4.8%上升到11%,提高l.3倍。其次是生产用工折价提高了,每公顷人工费用由1122.75元增加到2167.8元,提高了93%。

  二、小麦生产收益下降

  据抽样调查,1998年全国每公顷小麦平均产值为5240.85元,比1990年增长了1.2倍,净产值由1207.8元上升到2340元,仅增长了93.7%。而小麦每百元产值实现的净产值由51元下降到43元,下降了15.7%;减税后每公顷纯收人由“八五”时期的979.05元下降为-123.75元,成本纯收益率由“八五”时期的41.2%下降为-2.41%;每个劳动日获得的净产值仅13.5l元,也比近几年低。每个劳动日获得的税后纯收入由1990年的2.51元下降为-0.64元。

  三、中美小麦生产优势比较

  美国是一个小麦生产及出口大国,也是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来源国。加人WTO后,美国的小麦将是我国小麦市场的主要冲击力量。对比我国1998年和美国1996年小麦生产成本,我国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约比美国高68%,但我国的小麦百元产值成本为98.15元,比美国的62.68元高出约57%;每公顷小麦的生产用工折价2167.8元,比美国高21倍;每公顷小麦的机械作业费占总产值的8%,费用是美国的2.85倍;每公顷小麦利润为-123.75元,美国为1161.45元。考虑到个别年份利润统计偏差的影响,对比1990年以来的小麦生产利润的平均值,我国小麦生产的每公顷利润也比美国低8%。

  四、加入WTO对我国小麦市场的影响

  加入WTO,中国承诺增加美国小麦进口量,同意接受经中美双方检测过的低度污染的TCK(黑矮锈病)小麦,还承诺对美麦的进口关税略低于平均关税水平。这样,美麦今后可以从其太平洋港口直运中国,从而大幅降低了运费,提高了美国小麦的竞争优势。

  我国小麦进口增加,在补充小麦供给不足、推动新的优质专用小麦流通渠道建立的同时,也对我国东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区小麦消费量增长较快和优质专用小麦消费的主要地区的小麦销售和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并且通过该地区小麦食品加工销售,使外国小麦实际上深入到中国各个地区。随着外麦进口的增加,国产小麦使用比率的明显减小,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小麦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此引起国内小麦市场价格继续下滑,进而影响小麦主产区的生产和销售。

  外麦虽有成本低、价格低的优势,但对我国小麦生产冲击不会很大。从单产看,我国小麦比美国高44%;1990-1995年,美国小麦百元产值的平均成本比我国高11.l%;目前北方麦区还有提高单产、降低成本的空间,可见我国小麦生产还有潜在的竞争优势。从中美小麦价格比较来看,美麦目前的平均离岸价格(西北太平洋港口FOB)合人民币994~1160元/t,国内华北及黄淮市场二等小麦平均价格在1150~1350元/t之间,两者的差距为150~20O元/t。加上运费和关税,中美小麦价格的实际差距很小,因此进口小麦对国内市场可能构成的冲击不会很大。而且,在中方承诺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后,美、加等国也将逐步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进口小麦价格将趋于上涨,因此在国内小麦价格仍将有所下跌的情况下,国产小麦价格的劣势有望扭转。

  五、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措施

  1.合理调整布局 据1998年的抽样调查,我国北方小麦单产比南方高51.9%,净产值高7.3%,百元产值的生产成本低23.7%,每一个劳动日获得的净产值高46.8%,成本收益率高1倍以上,因此小麦布局北移势在必行。在发挥地域优势的同时,合理调整小麦品种结构,改进小麦品质。小麦的总量和品质结构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以市场需求定品种、定规模,避免一哄而上。

  2.加大支持和保护小麦生产的力度 由于美、加、澳等国小麦的质量普遍在我国中等小麦之上,进口增加之后,市场对国产小麦的需求以及改进小麦品质和结构调整所需资金、人力投入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造成品质改良和结构调整过程的迟滞。为此要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和科技的投入,控制小麦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行为。同时要尽快建立小麦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3.提高农民素质,降低综合成本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促使农民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学会分析风险、规避风险;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