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资金供给主体与模型
农业资金的供给来源划分为政府的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集体积累资金、乡镇企业的节余资金、农户的自有资金、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农业资金供给能力大小取决于各供给主体的资金拥有量和偏好。有模型:AF=GF+BF+CF+TF+PF+FF+OF式中:AF-农业资金总供给量;GF-财政资金供给量;BF-信贷资金供给量;CF-集体资金供给量;TF-乡镇企业资金供给量;PF-农户资金供给量;FF-国外资金供给量;OF-其他资金供给量。要对农业资金的供给量进行预测和估计,首先需要建立预测模型:AF=F(GF,BF,CF,TF,PF,FF,OF,UI,UZ,U3)式中:U1-市场扰动项;U2-政策扰动项;U3-其他扰动项。有了预测估计模型,借助基础数据,我们就可以进行预测和估计。
二、农业资金供给形势和预测
上面已经指出过,农业资金供给的来源多,且决定资金供给量的不可控因素太多,给我们的预测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能估计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农业资金的供给形势,我们特作如下假设:(1)以1980—1997年农业资金供给者的行为作为预测期农业资金供给者的行为。(2)以1980-1997年农业资金供给者的不可控因素对其供给量的影响程度作为预测期内不可控因素对农业资金供给量的影响程度。(3)在模拟基础数据湖农业资金供给者的行为和不可控因素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根据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变迁、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的预期,在预测期,对一系列参数进行了改良。(4)非主体投资来源由于星小,渠道复杂,且多是阶段性行为,缺乏连续性,难以获取数据,在此不作计算。由于其量较小,并不影响我们对整个农业资金供给形势的判断。在作了以上一系列假设后,就可以进行预测和估计了。我们的计算尽量寻求数据上的支持。1980-1997年农业资金供给来源的变动趋势。(见表1。)
下面我们来对各资金来源主体未来的供给行为、供给变动趋势进行估计和分析。
1、财政资金供给。(见表1)按不变价格计算,财政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1980~1997年为3.57%,1991—1997年为6.12%,而1995—1997年财政资金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是政府的口号和其实际行动最为吻合的时期。但我们认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应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十一世纪初政府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其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二十一世纪初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按不变价格计算,GDP的增长速度1998年为7.8%,明显低于1991—1995年的12%,低于1996年的10.7%,1997年的8%,也就是说,GDP的增长速度是速减的,根据国力的分析,GDP的增长速度2000—2005年年平均不会高于7.8%,2006—2015年年平均不会高于7%,2016-2030年年平均难以超过6.5%,与之相适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1998年为13.9%,低于1991—1995年16.3%.的平均增长速度,从1993年开始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1993年为24.8%,1994年为周%,1995年为19.6%,1996H为18、7%,1997年为16.8%,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步减缓。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1998年为16.7%,低于1991—1995年17.2%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且1996.1997.1998年基本持平。自1979年开始。中国财政支出大于其收入,以后18年的绝大部分年份支出大于收入,特别是从1986年开始财政支出每年均大于收入,且两者的缺口愈来愈大。目前,中国财政负担很沉重,负债额巨大。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初的三十年,中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将会放慢。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放慢将会直接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
其二,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数。随着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数增大,财政支农资金增速放慢或保持稳定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反哺农业已成为可能;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愈显重要,努力增加农业的投资已得到各阶层的共识,这一切又有利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基于这些因素的分析,2000—2005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在1990—1997年年均增长速度6.12%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2005年达到7刀%左右;2006—2015年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2030年略有下降,至2030年达6%左右
2、信贷资金供给。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各专业银行运作机制的转变已近完成。无疑,今后农业信贷也将逐步由以政策性信贷为主、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并重的运行机制向纯商业信贷为主的运作机制转变。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与经济交织的过程,其特点是生产周期长、风险大、资金的回收期长,因此,利润偏低;且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单位成本无疑偏大,因此,农业在资金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的介入,由于其营利高,在资金市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因此,二十一世纪初农业信贷资金的进一步增加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实上,1986-1990年中国农业信贷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仅4.96%;1991-1995年降为0625%。有利于农业信贷资金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镇、乡村储蓄额巨大,且增幅不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认为,2000—2005年信贷资金的年均增速会在9.3%的基础上逐步放慢,到2005年增速达7.5%左右;2006—2015年继续下降,到2015年增速达5.5%左右;2016—2030年略有下降,到2030年大致为4.5%左右。
3、集体资金供给。根据我们的实际考察,目前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不强,原来集体拥有的一些企业许多承包给了私人,集体供资能力十分有限,那么,为什么有些统计资料上称集体投资多少多少亿呢?其实不矛盾,集体作为一个投资主体,据我们调查,其投资的来源大部分来源于信贷,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国家或世行每年给地方农业项目,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相应的信贷资金,而这些信贷资金是由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的,但最终还款的实际上仍是农民。因此,在统计上常常将信贷资金、集体资金和农民资金混同起来,重复计算,从而过高地估计农业资金的供给量。不过,据我们的调查,一些地方的集体经济组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在当地农业基本建设上发挥了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能会增强。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集体供给资金的增幅不会太高,在2000—2030年间的年均增速可望达到2%左右。
4、乡镇企业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1993年支援农业资金按1995年价格计算达174.73亿元。近几年乡镇企业支农资金的绝对值有些偏低,主要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的效益本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有效需求的逐步提高,乡镇企业逐步恢复其活力,其效益和利润会逐步提高。由于乡镇企业与农村、农业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一旦乡镇企业的活力恢复,就会增加对农业的支出。根据我们对国家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实际考察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乡镇企业支农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在2000-2005年间会保持稳定,稳定在5.5%左右;在2006—2015年间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乡镇企业支农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会提高,到2015年可望达到6.5%左右;2016—2030年乡镇企业支农资金的增速会继续增加,到2030年可望达到7.5%左右。
5、农户农业资金供给。按1981年价格计算,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六五”时期最高为11.36%,“十五”对期最低为l.44%,“八五”时期为7.52%,1996年高达15.07%,1997年降至7.6%,总体上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机会将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及产业化经营方式的运作等等,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推动农民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只是给其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农民纯收入的来源呈多元化的态势,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进入九十年代后下降非常快,由1990年的74.4%下降到1997年的60.65%,7年间共下降了13.75个百分点。相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非常快,1997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上涨了10.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涨了2.4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投资方向。农民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无疑会对农民增加农业资金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目前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农民负担难以减轻,并且农民负担基本上是按田亩分摊的,不利于农民农业投资的进一步增加。且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不足2亩,复种指数高达2—3,进一步提高产出的难度很大,需要有很大的投入才能得到相应的产出,这也是制约农民增加农业资金,特别是长期农业投资的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诸因素,我们认为,2000-2005年间农户农业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减缓,由1990—1997年年均10.43%的速度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8.5%左右,到2015年下降到7.5%,到2030年下降到6.0%左右。
6、国外农业资金供给。1990—1997年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总量尽管波动频繁,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中国近期可望加入WTO,且中国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而许多国家投资者的投资利润率在本国已近于零,随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的改善,投资于农业将会产生一定的利润,这样会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于中国农业。据此,如果2000年中国加入WTO,2000-2005年中国农业外资利用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可望稳定在10%左右,到2005年可望达到12%,到2030年可望达到15%左右。
7、其他农业资金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拓展,国内外其他经济组织也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农业资金的来源之一,如目前一些公司、企业等向农业的投资。由于这些渠道多,难以统计,且其数量有限,在此我们没作计算,由于其所占份额较小,并不影响我们预测估计的总体结果。另外,一些政策性、偶然性的投资来源,如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偏好,农业投资出现超常增长,但由于缺乏连续性,在此也不作计算。我们的预测建立在长期的变动趋势上,突发性、短暂性的投资行为不能作为预测的依据。
根据以上分析,可求得2000—2030年中国农业资金可能的供给量,见表2。
三、农业资金总体形势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农业资金的供需存在一定的缺口(二十一世纪初农业需求另文分析),但缺口不是太大,在7%以下。如果加上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两者的缺口更小。因此,可以说未来农业资金的供需基本平衡,可能略有缺口。但财政支农资金的缺口相当大,有13年在20%以上。这还是按1990-1997年财政支农资金占总农业资金14%的比例算出来的,如果按1981-1997年16.2%的比例计算,缺口会更大。考虑到未来农业资金来源多元化,且各资金拥有者的投资力度会有所加强的实际情况和假设,我们采用了14%的比例而非16.2%的比例计算。
需要声明的:(l)我们的计算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下进行的,由于是对基础数据期的投资行为的模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但只要经济平稳发展,可以预期我们的预测偏差不会超过10%。(2)我们所计算出来的农业资金的需求量是满足人民未来基本营养水平和与整体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必需的最低需求量,低于这个需求量可能会导致人民的营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且农业产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高于这个需求量可能会使人们的营养水平得到充分地满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但不能偏离这个需求量太远,否则会造成农产品的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