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烟草农业生产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两次转变过程。
第一次转变是由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从种植多叶品种和产量增长型向以“三化”生产为主的质量改进型转变,实现了烟草行业从“惊场短缺型”向“产量、速度、效益型”发展的战略。
第二次转变是由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烟草农业生产从质量改进型向优质、丰产、高效型转变,实现了烟草行业从“产量、速度、效益型”向“质量、品种、结构效益型”发展的战略。
第三次转变是近三年开始的,主要标志是:进一步理清优质烟叶生产的主攻方向,使我国烟叶质量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向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转变。要通过实现这次转变,使我国“大而不强”的烟草业,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实现“做大烟草、育大集团、获大利润”发展的战略。
第三次转变的主要内容
实施烟草农业生产的规范、改革与创新。辣手治理规模小而分散、生产科研环节脱节、经营管理不规范效益差、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严格实施国家烟草种植和收购 计划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在 地方保护主义掩盖之下盲目发展 烟草生产的问题。
注重烟草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集团化发展之路,建立多种形式的 烟草农业生产基地,试办种烟农 场,寻找我国烟草同国际烟草市场 接轨的突破口。
建立和完善烟草农业由传统 生产向现代生产、由粗放管理向集 约经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人 才、技术、质量、政策等保证体系。
重视烟草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明确优质烟叶生产的主攻方向:培育强大的烟株根系,把成熟度作为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中心,综合运用平衡施肥技术,使烟株群体生长发育健壮、均衡一致、分层落黄成熟,提高烟叶含钾量,降低烟叶含氯量,使鲜烟向着优质烟叶质量的方向充分转化、显现。
改良烟叶土壤,品种更新换代,平衡施肥,增钾降氯,涵养烟叶成熟度,加强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烟叶外观、内在、评吸及安全性等可用性质量的判定指标主要应依据:一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际市场的需要;二是适应开发安全型低焦油和混合型卷烟配方所需烟叶原料;三是适应我国调整卷烟产品结构,实施“大名牌、大品牌”发展的战略需要。
实施国际型优质烟叶生产开发,逐步替代进口烟叶在我国卷烟配方中的作用。同时增加烟叶出口量,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三次转变的保证措施
第三次转变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4个因素:烟草农业生产的队伍素质——人才是决定因素;烟草农业生产技术成果的转化率—— 科技是发展动力;烟草农业生产的 整体水平——质量是市场的通行 证;烟草农业生产的激励政策—— 提高质量的航标。要实现烟草农业 生产的第三次转变,必须围绕这4 个因素制定并落实保障体系。
强力提高烟草农业生产队伍的 技术素质。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推广 应用烟草农业生产的成功技术,把 科研成果普及到烟农。烟农是烟叶 生产技术应用的主力军,烟农技术 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烟叶生产的整体 水平,只有用科学技术武装烟农,才 能从根本上实施科教兴烟。
建立健全技术保证体系。建立各级烟草公司技术决策领导组和执行组。邀请并组织系统内外的烟草专家,成立烟草农业生产技术决策机构,重点研讨技术成效和主攻方向,制订实施方案,确定技术政策,督查技术落实,开展技术交流,实行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健全技术普及推广指挥系统。分级确定烟叶生产技术专干责任制,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到人;以技术专干为核心,完善技术普及推广网络,建立高效、灵敏。有权威的“金字塔型”技术普及推广网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活动。
强化烟草科研院(所)的组织与管理。把现有烟草科研院(所)建成集科研、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烟草经济技术实体,使之成为推动我国“两烟”发展,迎接国际竞争的主要技术力量。
完善烟叶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烟叶质量系统跟踪监测,重点明确品种与烟叶质量相关关系、大农业生产与烟叶质量相关关系、生态条件与烟叶质量相关关系、技术观念与烟叶质量相关关系和质量观念与烟叶质量相关关系,掌握烟叶质量现状及变化动态,确定改善烟叶质量的目标和技术、工作措施。
强化烟叶工作质量管理。提高对烟叶质量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烟叶质量观念;抓好烟叶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评估活动;转变重经营轻管理、童收购轻生产的思想观念;严格执行国标,坚决预防进入“烟多伤农,烟少伤工”恶性循环怪圈;实施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
组织实施政策保证体系。制订烟草生产发展基金政策,从地方特产税和系统经营留利中筹集一块资金,用于重点技术普及推广的倾斜。
放开烟叶收购价格。除允许实行烟叶收购地区差价外,还应根据烟叶产销形势,国家制订当年烟叶收购指导价格,允许各地确定本区烟叶收购执行价格,解决我国烟叶收购中“死价格,活标准”的问题。
进一步修订现行国家烤烟40级分级标准。要把改进烟叶质量。提高成熟度真正落实到位,必须解决国家标准、价格政策和收购导向与成熟度相脱节的问题,成熟度好的烟叶虽然病斑多、残伤大,但仍要坚持优质优价,通过市场导向和收购导向,真正把烟叶成熟采收与科学烘烤落实到位。
第三次转变的对策思考
抓好种植结构调整,实施规模种植。压缩零星分散产区,实现种植布局的三个转移,即向种烟适宜区转移,淘汰不适宜区;向基础条件好、科技水平高的地区转移,淘汰生产无保证、经营粗放的产区;向种烟大县、大乡、大村、大户转移,淘汰种植“应付田”的种烟农户,大力发展种烟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据我省烟叶生产研讨论证,专业乡(镇)的基本标准是:种烟面积万亩以上,或烟田占耕地面积20%以上,烟叶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专业村的基本标准:种烟千亩以上,或人均种烟1 亩以上,或烟田占耕地面积30%以上;专业户的标准;种烟5亩以上,烟叶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0%以上,有一座标准化烤房,有一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明白人。
抓好基地建设调整,实施“两优”产品协调发展。烟叶基地建设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经验做法,应坚持发展方向。
国家局和省级局都要直办优质烟叶调控基地。一是用于烟叶储备,调节丰歉年烟叶供应,确保名优卷烟原料需要;二是集中用于名优品牌卷烟的原料供应,确保名优卷烟的原料需要;三是有重点地扩大省外、国外烟叶市场占有率,建立出口备货基地,保证烟叶出口备货需要,维护烟叶国际市场信誉。
实施名优卷烟原料和国际型优质烟叶生产开发基地。名优原料开发基地,重点是树立名代原料效应,提高烟叶市场信誉。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基地,重点是生产能够替代进口的烟叶原料进入卷烟配方,同时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抓好技术规范调整,实施科技兴烟发展。确定和完善不同产区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抓好技术规范调整。一是要加强宏观决策,杜绝在实用技术上摇摆不定,决策不力,在关键技术上争论不休,投入不到位,解决科技成果“只开花,不结果”的问题;二是健全科技推广网络,疏通“血脉”;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形式,输入“营养”;四是开展各种技术承包活动,促进科技“开花结果”。
抓好技术规范调整,转变种植单一、矮茎壮苗、一次性施肥、高起垄浅移栽、覆膜烟田不揭膜、移栽后即大水漫灌、成熟期不浇水、有病害发生才喷药防治、老三天烘烤的方法等传统生产技术观念,把烟叶生产技术规范调整到适应优质烟叶生产发育上来。
抓好质量观念调整,实施大市场发展对策。烟叶质量观念的调整,必须遵循“市场一卷烟一烟叶”的基本经济规律。也就是说。营销艺术决定着卷烟市场的发展,而卷烟生产作为烟叶的市场,又决定着烟草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