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能够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自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以来,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有机食品已经进入了国内外有机食品市场,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有机食品环保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在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无污染的食品就是有机食品
不少人认为,不含任何化学残留物质,绝对无污染的食品就是有机食品。应该说,食品是否有污染物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不含任何污染物质的食品。只是有机食品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要比普通食品低。过分强调有机食品的无污染特性,仅会导致人们只重视对环境和终产品的污染状况的分析,而忽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因此,在过去,很多生产者和贸易者认为,只要他们的产品中没有污染物质,就可以获得有机食品证书。
误区二、只有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
由于片面强调有机食品的无污染特性,因此,在选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时,过分强调对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正因为这样,把有机农业的基地大多放在边远无污染的贫困地区,忽视在发达地区逐步建立有机生产体系,开展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的转换。从发挥有机农业在减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的作用来分析,在农用化学物使用量较大的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具有更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
误区三、有机农业就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农业
如果把有机农业简地说成“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是不正确的。有机农业强调持续生产体系的建立。不用化学合成物质,同时也不采取任何管理措施的农业生产体系,是不能持续发展下去的,这样的体系不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误区四、有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是在走回头路。
当然,我国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措施,仍然可以应用到有机农业中,但有机农业并不等于传统农业。有机农业生产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现代科技技术都不能在有机农业生产中采用。
误区五、有机方法种植的作物产量肯定比现代方法种植的产量低。
应该承认,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期间(有机转换期间),有机作物的产量通常会比常规作物的产量低。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建立良性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生产的作物产量并不一定会比常规作物产量低,整个有机体系的生产力一定高于常规体系的生产力。
误区六、有机农业生产仅仅是简单地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作用。
为了替代化肥,在有机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肥。如果不注意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方法和用量,例如过量使用或使用时间不恰当,其后果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使作物易受病虫害的危害,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误区七、有机农业投入多,成本高。
应该承认,有机农业所需的劳动力投入要比常规农业投入多得多,特别表现在利用农业废物时的劳动力投入。有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了农业系统内的废弃物,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小了社会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费用,减小了由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社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人们在计算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投入时,往往会忽视这些投入的真正价值。
误区八、开发有机食品就是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有机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因此,不少生产者和贸易者特别是贸易者开发有机食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少数贸易者为了垄断有机食品贸易,不让基地的合作伙伴了解他们作为有机生产者应该了解的信息,真正的有机生产者没有从中得到应该获得的利益。也有的贸易者利用有机生产标准对新开垦地有机认证的特殊规定,在新开垦地从事有机作物的生产,仅种不管,掠夺性种植。在新开垦地有机种植出现问题后,再在其他地区寻找新开垦地。这种做法与有机农业的原理背道而驰,也违反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展有机食品旨在保护环境,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