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对当前粮食形势的若干看法

对当前粮食形势的若干看法

作者:陈锡文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自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处于较高水平,5年的平均年产量达9944亿斤,比前一个5年的年均产量(8903亿斤)高11.4%。一个时期以来,粮食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但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粮食生产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加入 WTO后,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内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对当前的粮食形势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

  一、刺激粮食快速增长的因素正在减弱

  90年代后半期粮食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四大因素。一是正确的农业政策的激励,包括国家于1994、1996年两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累计提价幅度达98.8%,以及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二是气候正处于丰水期和暖冬期,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大的干旱和早霜等灾害程度较轻。三是粮食播种面积扩大。1994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16.432亿亩,到1998年则扩大到17.068亿亩,扩大了6360万亩。四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投入品增加。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因素大都已发生变化。首先是受国内供求关系和国际市场的影响,粮价持续低迷,价格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刺激作用目前已经消失。其次是干旱等大面积影响粮食生产的灾害程度明显加重。再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4年扩大之后,自1999年起开始缩减。1999年粮食播面减少940万亩,2000年继续减少5000万亩左右。与此同时,受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的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开始减少。因此,除了科技进步继续在对粮食生产起促进作用外,其他的有利因素都在减退。一个时期以来的粮食供过于求局面有可能因连续减产而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对变化的趋势和速率则应高度关注。

   二、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都比较充裕

  当粮食生产形势发生转折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粮食供求平衡和粮价变化将起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国家粮食库存和农民的存粮都比较宽裕。

  (一)国家粮食库存情况

  到今年6月末,全国粮食总库存虽比3月末有所减少,但仍在5000亿斤(贸易粮)以上。其中小麦占总库存的41%,大米占25%,玉米占31%。粮食库存超过100亿斤的有 16个省区,其库存量占全国总库存的 85%。库存粮食在 2 5 0亿斤以上的有 7个省区,库存量占全国总库存的58%。

  小麦库存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6省,占全国小麦总库存的58.5%。大米库存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吉林、江苏、辽宁9省,占全国大米总库存的75.7%。玉米库存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6省区,占全国玉米总库存的84.1%。

  1999年,经粮食、财政和质量监督部门核定,粮食库存中的陈化粮为900亿斤左右,至今年6月已处理约400亿斤,到6月末预计库存的陈化粮在500亿斤左右。陈化的程度不一,但基本上还可作饲料。

  (二)农户存粮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7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999年末农户人均存粮1210斤,比上年同期减少114斤。与国家的粮食库存一样,农户的存粮及可出售余粮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东北三省加内蒙古、河北5省区,人均存粮都在2000斤以上,其中黑龙江人均高达6000斤左右,吉林人均超过4000斤。而人均存粮最少的海南省,则不足全国平均数量的一半。全国有1/3省区的农户无余粮或可出售的余粮相当有限。东北和华北地区集中了全国农户可出售余粮的60%,其中黑、吉、冀3省占全国农户可出售余粮的40%。

  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粮食生产量为232斤,人均出售粮食246斤,口粮消费248斤,饲料用粮130斤,测算6月末农户人均粮食结有约为810斤,比上年未减少400斤。按此匡算,到6月末,全国农户存粮总计当在7000亿斤以上。

  三、对国家库存和农户存粮要作全面分析

  就目前国家库存和农民存粮的情况看,即便出现一、二年的粮食减产,总量平衡仍不至于出多大问题。但潜在的矛盾也不能忽视。主要是:

  (一)对国家粮食库存的有效程度要有足够估计。一是帐、库的相符程度到底如何,即帐面库存数量的水份到底有多大?二是库存粮食的品种结构和质量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三是库存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因此,只看帐面的库存总量并不能完全说明调控供求与价格波动的能力。

  (二)由于国家库存充裕,因此粮食加工、饲料等企业及城镇居民的存粮水平普遍偏低。实际上,目前国家的库存中,有相当部分是为用粮企业和城镇居民代存的粮食,只要市场供求状况一变,这部分粮食将很快就被用户和消费者购走。

  (三)农户存粮历来卖跌不卖涨,且其中有相当部分属市场滞销品种。供求宽裕时,农户现有的余粮因品质问题难以卖出,致使粮价难以回升;供求趋紧后,因价格上扬农户又会惜售,迫使价格继续上涨。因此,农户的存粮虽是总供给中的一部分,但其对市场价格的变化却往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鉴于上述因素,在分析未来的粮食供求和粮价变化时,仅仅考虑总量是不够的。从国家库存和农户存粮的品种、质量和地区分布,以及粮食购销企业、用粮企业和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来看,目前社会结余的粮食,在数量上保障供给显然没有问题,但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却并不强。

  四、近期粮食需求和市场价格分析

  (一)影响近期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

  1.居民口粮消费。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呈小幅稳步下降趋势。1999年,城镇居民人增加,而近期内居民口粮将不会成为粮食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但部分受灾严重地区近期将会有调入口粮的要求。

  2.居民畜产品消费。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呈快速增长,之后增速减缓并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变化。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40斤,其中猪肉33.82斤,消费总量比1995年增加1.6%、但其中猪肉减少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禽肉和鲜蛋为9.84斤和23.06斤,分别比1995年增加23.9%和18.4%;消费水产品 19.24斤,比1995年减少3.1%。 1999年,农民消费猪牛羊肉27.74斤,家禽4.96厅,蛋及制品8.56斤,鱼虾6.9斤,分别比 1995年增加22.2%、 35.5%、 32.9%和62.0%。从上述情况看,在目前的收入增长状况下,城镇居民的猪牛羊肉和水产品消费量已近饱和,禽、蛋的消费量还将随收入的增长而有所增加。农民对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应该处于稳步增长期,但受当前收入增长缓慢的困扰,近期难以形成消费增长的高峰。因此,饲料用粮的增长,在近期内也不构成粮食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中长期看,由于必将受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拉动,饲料用粮的压力会持续加大。

  3.生产用粮。在农业中,随着栽培技术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种子用粮和役畜饲料将有一定减少;但实行“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的政策,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粮食消费,将会随这一政策实施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工业中,随着食品、饲料、生化、制药、纺织和酿造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料用粮会有较快的增长。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国产粮食在品种、质量上不能适应加工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对行业用粮而言,实际上面临着过剩和短缺并存的局面,为满足加工业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在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仍不得不进口部分专用粮食品种。

  4.国家库存中陈化粮的处理。在库存粮食实行“顺价 销售”的政策下,处理陈化粮是扩大销售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并不构成即期消费,只起到将国家库存转为企业库存的变化,且还取决于财政补贴的状况。

  5.粮食出口。近年我国粮食均为净出口,但数量不大,1998年净出口500万吨,1999年为399万吨。今年上半年为370万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因此,出口的数量取决于财政补贴的能力。

  综上所述,近期内尚难以形成能够明显拉动粮食需求增长的因素。但如今年秋粮减产较多、明年继续减产,国家库存(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商业库存)就可能较大规模地转为用粮行业的企业库存,届时可能会拉动市场粮价上涨。

  (二)近期市场粮价情况

  由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在持续、保护价水平继续降低,今年以来的国内粮食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明显下降。但从7月和8月上旬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的情况看,当前的市场粮价似并未受到夏粮与早稻减产的影响。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7月份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粮食标准品的综合收购价为每百斤50.7元,销售价为53.2元,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14.6%和20.5%。

  8月上旬,批发市场粮价与上月相比保持基本稳定。二等白小麦现货批发价在河南安阳和山西运城(产区)分别为每吨1020元和1180元;福州(销区)批发市场每吨现货132O元;郑州批发市场期货价1105元。东北、河北(产区)玉米批发价分别为每吨820元和870元,广州黄埔港(销区)小船板价每吨990元。大米批发市场价中,粳米价略涨,籼米价略跌。批发市场每吨平均价为:粳米1683元,早籼米1233元,晚籼米1397元。

  8月9日全国集贸市场大米平均价格为:粳米每斤0.92元,早籼来0 78元,晚籼米0.87元。

  由于粮食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未改变,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粮食的供给有较强信心,因此,尽管今年夏粮与早稻已减产、秋粮减产也已成定局,但在缺乏实际需求增长拉动的情况下,年内粮价将继续保持低平。而明年粮食如继续减产,则将影响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心,粮价就可能发生较大波动。

  五、国际市场粮价走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市场粮价自1996以来持续下跌。但从近期的迹象看,今年上半年的国际市场粮价已探谷底,下半年起将开始缓慢回升。

  以每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计,我国与国际市场同类粮食的出口价格比较,目前小麦价格每吨高约200元,即高20%一25%;玉米每吨高 250—300元,高 40%-50%;粳米价基本持平,籼米价每吨高 150—200元,即高 10%-15%。

  当前,我国和国际市场的粮价均处于谷底,因此目前的价差较具可比性,这表明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确实难以具有价格竞争力。但要看到的是,第一,由于粮食进出口还涉及到运费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等多种复杂因素,因此,没有足够的价差就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粮食进出口,如欧共体的粮价长期比美国高10%- 15%,但并没有导致美国粮食的大量进口。第二,目前的国际粮价只相当于1996年的50%- 60%,且已经开始缓慢回升。出现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因,是自1996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量处于徘徊期,而消费量则在稳步增长,致使世界粮食库存已明显降低。

  由于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测算,进入2001年后,美国农场粮价(即生产者价格)将进入上升期。由此也必然带动世界市场粮价的相应上涨。按此预测,到2005年,美国小麦、玉米、稻谷的农场价格将分别比2000年上涨40%、32.6%和7.5%,此后还将继续上涨。因此,从中期看,只要我国的粮食能够注意控制生产成本,努力降低流通费用,还是有可能做到抵挡住大规模进口的。

  六、几点判断和建议

  1.今年粮食减产后,社会供给总量仍将大于需求量。但社会粮食结存中的品种、质量、地域分布等与需求状况存在较大矛盾。当前应着重对需求的状况,尤其是对用粮企业的库存和需求结构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调度措施,缓解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

  2.因当前的供求、价格和气候状况,明年的粮食很可能继续有所减产。因此,一要防止明年出现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二要在结构调整中特别注意保护好基本农田,避免削弱粮食生产能力。

  3.目前国内较低的粮价对抵御国际粮食市场的压力有利,但对农民收入增长极为不利。而提高保护价,又会扩大国内外粮价的差距,同时也将刺激农民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造成供给过剩、价格低迷、补贴增加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妥善处理好粮价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第一,要引导农民加快技术进步以提高粮食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深化流通改革以减少流通费用。第二,要高度关注市场供求的变化,避免出现粮食连续大幅度减产,造成类似1993年秋冬那种市场粮价暴涨的局面。第三,可有组织的适当开展主要粮食品种的期货交易,以把握近中期市场粮价的变动趋势。第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农民增收减负。农民人均销售农产品的收入已连续两年下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与去年同比增幅又下降2.9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但在目前的农村管理体制下,国家难以对农民直接发放补贴,发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要真正使农民增收,只有设法扩大农民参与市场交易和减少农民的税费。

为此建议,一是在国债投资中增加安排能较多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二是在粮食过剩、粮价低迷阶段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由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实行转移支付。在粮食库存大的地区,可根据经核定的免税金额,将库存粮食的销售收入由农发行直接拨付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