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提高我国农产品收益的对策措施

提高我国农产品收益的对策措施

作者:张敬华 薛庆根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先后有农产品产量增长、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非农务工机会增加等因素。近几年,这些增收因素的作用都在迅速弱化。从目前的收入结构来看,农民总收入的60%左右仍来自于农产品收入。因此,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基本超过国际市场价格,面对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农民的农产品收入这一论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现状、问题和原因

  (一)农产品收益增长状况

  l、数量上。农民来自农产品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波动较大。1978年人均农产品收人为128元,1998年为1296元,增长了10.l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了22倍。这期间农产品收入的增长并非直线上升,1978-1984年为快速增长期,1985-1988年为缓慢增长期,1989-1991年为停滞徘徊期,1989年还出现首次负增长,1992-1996年为恢复增长期,1997至今,出现了停滞、负增长。

  2、结构上。农民经营的多样化,多种经营的农产品收入增加,种植业农产品收入比例下降。1978年农产品收入中,种植业占80.0%,1997年为56.4%。

  (二)增加农产品收人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l、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据国家土地局最新统计,我国实际可耕地面积接近1.39亿公顷,但人均耕地仅有1.5亩,1997年劳动力人均耕地也仅为0.42公顷,从事种植业的人均产粮1600公斤左右,商品率不足60%。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非农化程度还比较低,这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还将长期严重制约着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均收益。

  2、农产品收购价格基本接近或超过国际贸易价,提价空间有限。1978年以来,国家对冻结多年的农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放结合,由计划到市场的改革。经过多次提价,特别是1994、1995年的大幅度连续上涨后,互996年使我国大多数农副产品价格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如1996年8月5日国内粮食卖方车船板交贷价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高35.3%、20.7%、14.4%、27.6%。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价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同时近年来农产品生产中投入的物化劳动越来越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普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一些农产品已在较大范围出现了亏损。

  4、农产品市场供求转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我国长期迫于人口听压力,农业生产一直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大宗作物为主,追求高产。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科技、投入的三重作用下,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出现了农产品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的、低水平过剩。一方面较多的大宗农产品由于产量大幅度增长,消费明显不足,出现“价低、卖难”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名、稀、特以及营养价值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是那些过剩的农产品也往往质量和品种结构上还不能满足消费需要。

  5、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生产和销售脱节。当前我国农产品经营分散,交易成本高,流通能力低,不能准确及时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致使农产品未能及时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一是随着农产品供给量不断增加,其需求市场却没有同步跟上,农产品销售日益困难;二是市场体系不建全,缺少组织有序的专业化流通组织,没有高效、公平的流通主渠道,行政性的流通组织,因具有垄断性官商作风严重,而一些农民自发的流通组织又往往分散低效无序。

  6.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产品升级的需求。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整体上仍相当落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9%,而欧洲一些国家在70%以上,美国高达8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在60%左右;我国畜牧业饲料报酬率比先进国家低30%,粮食生产成本高20%。如果能把农产品成本降低到发达国家水平,那就可以使我国农民的农产品收入有一个显著提高。

  二、提高农产品收益的途径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和品种结构放在首位

  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来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长期全面短缺为总量大体平衡,已为农产品的升级创造了条件和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WTO的加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已面临着由资源单一约束型转变为资源和国内与国际市场三重约束型。因此,主要矛盾更多地集中在农产品的质量上,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l、转变传统高产观点,发展优质农业。我国农产品大路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已不能满足人民“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的要求。市场上过剩的都是大路货,优质产品仍很畅销,甚至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优质率还相当低,稻谷等粮食产品的优质率为10%左右,农产品综合优质率约为15%。因此,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产品大有可为。2、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地区优势,形成特色农业。特色越强,身价越高,市场空间越大,这是提高单位面积收入,增加农产品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设施农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设施农业是在人为控制环境条件下,按工厂化方式进行生产,是农业生产过程从顺从适应自然的低级阶段向改造摆脱自然的高级阶段发展,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反季节、反地域、安全优质生产的特点,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各地可根据当地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通过生产市场欢迎的名特优稀新及一些反季节性瓜类蔬菜,种植在本地露地条件下不易成功的珍稀果类品种和适销对路的高中档名贵花卉及集约化提供蔬菜、瓜类、花卉等的优质种苗,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的超额收入

  我国人多地少,要想提高固有土地上农产品的收益,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与推广转化力度,不断为农民提供新的优质品种和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科学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使传统农产品经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约型,实现产业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总体效益。如果能把农产品成本降低到发达国家水平,那就可以使我国农民的农产品收入有一个显著提高。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产品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直接消费多,间接消耗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但能够更大规模地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扭转当前农产品价格走低、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而且从长远看,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集合的机制,使农民获得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卖难”矛盾,保证农产品价值顺利实现

  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实行规范运行:(l)广开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来进入流通,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乡镇企业等的作用;(2)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级市场,重点在农产品集散地发展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批发市场,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培育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和经纪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3)清理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各种关卡和乱收费等现象,保证农产品流通畅通无阻,拓宽其市场空间,保证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六)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创汇农业

  加入WTO后.我国粮食将受到一定冲击,但蔬菜、养殖、小杂粮等还有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要加速我国的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创汇农业,增加农产品收入。目前,我国农产品总体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除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较高不具优势外,加工粗糙、包装低劣、缺少品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注重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同时,要重视产品的宣传、营销及商标注册工作,创农产品品牌,尤其是创名牌,以推动创汇农业的发展,这是保证农民农产品收入稳定的一条新路子,也是我国农业立于世界农业市场竞争之中的当务之急。

  (七)政府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在没有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没有国家强有力的保护政策的前提下,把农民硬性推向市场是不现实的。目前,农民除了要承担自然风险外,还要承担市场与政策风险。在整体农业基础相当脆弱,人均占有资源量极为有限,同时无法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农民难以承受过重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实施相应的农业保护政策。过去几年里,政府在这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控制政策、农业产业组织保护政策及农业保险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农产品收益,政府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与之相对应。如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规定农产品最低价,农业风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