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加入WTO对中国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加入WTO对中国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黄俐晔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一、加入WTO对中国主要畜产品的影响。

  (一)猪肉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1997年猪肉产量约4327万吨,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9.2%,亚洲的86.0%,猪肉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猪肉既是中国城乡消费者肉食消费的主体,也是肉类生产的主体和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出口猪肉有一半为供应香港、澳门地区的活猪,每年的出口量都在200—300万吨左右。一半为冷冻猪肉,以俄罗斯(占中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和香港地区为主。

  加入WTO后,中国养猪生产相对于欧、美、日等国家仍然具有优势。预计中国国内生产与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小,通过一定的努力,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求得发展。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和饲料价格的降低有利于中国加强养猪的竞争优势。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猪肉生产成本每千克为10.87元(1994/1995),英国为10.96元(1993/1994年,下同),丹麦10.63元,法国10.76元,荷兰10.21元,日本30.26元。中国仅为7元多一点(1995年),其中农户散养生猪为7.29元;国营集体养生猪为7.55元,专业户养生猪为7.02元。进入二十一世纪,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廉价劳动力优势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中国承诺较大幅度开放粗粮市场,进口玉米的关税将下调至配额关税,进口配额达到720万吨。据此测算,如果中国粮食政策实行“放饲料,保口粮”的方针,则粗粮的国内生产将下降12%,而进口可能增加148%,粗粮的国内价格将下降12%。这意味着国内配合饲料生产有可能实现低成本运作,从而导致饲养成本的降低。

  2、中国猪肉进口关税虽然比目前有较大幅度降低(从45%降至12%),但进口数量增加有限。因为尽管中国居民消费以猪肉为主,但对鲜猪肉有较强的偏好,而大宗进口产品只能为冷冻猪肉,因而销路将受到一定限制。

  3、中国冷冻猪肉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为主的格局不会有改变,出口港澳的活猪因当地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猪肉替代品的增多,出口呈缓慢下降之势。最具有吸引力的出口市场是日本。日本因养猪成本优势的丧失,成为亚洲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并主要从台湾进口,其次是丹麦和美国。中国具有邻近日本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因而只要在疫病方面增强竞争能力,就有可能增加对日本的猪肉出口。

  (二)肉鸡 八十年代至今,由于家禽业的整合和集约化生产,致使肉鸡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加之世人皆认同的健康肉质以及对大部分文化及宗教具有较高接受度,世界家禽业不论是在生产、消费或贸易上都有较快增长,平均每年的增长达5.6%。禽肉消费已取代牛肉成为全球第二大肉品消费。中国家禽自1997年以来,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1998年肉鸡产量达到834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中国禽肉出口仅占生产量的3%左右,是典型的生产的

“巨人”和出口的“矮子”。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肉鸡净出口国。到1999年,中国肉鸡净进口量已达到465335吨。

  加入WTO后,估计中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肉鸡净进口的状态,但在进出口结构方面会有一些变化:

  1、进口方面。根据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国家禽肉的进口关税将从20%降至10%。预计中国直接进口量将会增加,可能超过100万吨,间接进口量将会下降。因此,中国养鸡业不可掉以轻心。

  2、出口方面。日本仍是中国冷冻肉鸡出口最大、最成熟的市场(1998年出口量达到21.83万吨,出口金额为39058万美元)。尽管1998年一些日本人认为中国采用禁用的消毒剂而联合抵制进口中国肉鸡,但预计经日本有关方面调查澄清后,中国出口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同时,由于泰国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这将结中国在日本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欧盟原为中国鸡胸脯肉较大的市场,但自1996年8月以来,由于中国的肉鸡产品无法达到欧盟要求的标准而受到禁止。然而。根据国家禽协会发表的数据资料显示,欧盟国家对禽肉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因环境保护问题,畜禽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意味着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填补市场空白(欧盟禁止美国的肉鸡进口)。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养鸡大国,如果在家禽禽病及检疫上加大力度,使其产品达到欧盟的标准,在今后欧盟市场上的前景是光明的。

  (三)牛肉及乳制品 中国牛的饲养基数大(1997年存栏数为1.67亿头),是世界最大的养牛大国之一。但牛肉总产量低(1997年牛肉产量为415万吨,占世界牛肉总产量份额的7.29%)。长期以来,牛肉的进出口量都较小。

  加入WTO后,中国的牛肉生产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中国牛肉质量低而使其竞争力受制。目前,中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肉牛的比重很小,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而在北美和西欧,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约占牛肉产量的一半,在日本则高达60%。并且,中国改良肉牛覆盖率仅为18%,良种奶中覆益率为80%以上,而发达国家已实现良种化。同时,根据签署的《中美农业协议》,中国即将撤销对英国牛肉的进口禁令。中肉进口关税降至10%。这就意味着美国优质廉价的牛肉涌入中国成为可能,中国国内部分市场份额将被挤占,尤其在沿海南收入地区市场上的占有率可能会迅速扩大。

  中国牛肉出口增长不容乐观。中国牛肉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秩序的逐步稳定,加之其具有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资源和技术,预计今后养牛业会有较大发展。在近期,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牛肉市场因消费者收入大幅度下降,产品份格将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而中国在WTO贸易规则下,将减少牛肉出口补贴,牛肉出口的价格优势会削弱,这必将会影响中国对俄罗斯牛肉的出口。

  在乳制品中,中国受影响的产品主要是奶粉类。目前进口关税为25%,进口产品到岸价全脂奶粉为21000元/吨,除去25%关税后。实价为16000元/吨,而中国国内全脂奶粉为18500元/吨,这无疑将会对奶粉行业形成较大的冲击。中国干酪、黄油目前产量很小,加入WTO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干酪由50%降至12%)对国内市场无影响。相反,增加进口可培育国内消费市场,为中国发展干酪、黄油生产创造条件。

  (四)羊毛 在中国畜产品进口中。羊毛及动物毛、生皮毛产品占80%以上。其中羊毛是中国供求缺口最大的畜产品。中国毛纺工业年需30—35万吨净毛,国产羊毛仅能满足1/3友右,2/3的羊毛依赖进口。因而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羊毛进口国之一。羊毛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加入WTO后,中国绵羊生产可能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畜产品。中国在羊毛进口上实行TQRs方式管理,其含义是对配额内羊毛实行低税率(1%和3%),对配额外羊毛实行高税率(优惠税率为42%,普通税率为50%)。根据WTO贸易规则。配额外关税下降是必然趋势。因而,国外相关的国家有可能以较低税率向中国出口羊毛。因而进口羊毛更具有价格与质量优势。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的羊毛价格必然要向下滑动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使得中国绵羊生产雪上加路。在中国羊毛生产粗放经营、羊毛质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生产成本较高、优质不能优价的情况下,根据边际效益规律,国内的一些绵羊生产者极可能放弃养殖,转向其他效益好的畜禽养殖,绵羊生产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

  (五)鸭肉、蛋、羽绒产品 中国的鸭肉、蛋、羽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1998年世界鸭肉总产量达到249万吨,亚洲和欧洲鸭肉产量分别达到198.5和31.6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0%和13%。中国鸭肉产量达17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9.8%,鸭蛋500万吨,人均鸭肉、鸭蛋占有量分别达1.4千克和4.04千克,列世界首位。中国羽绒出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50%,羽绒制品、羽绒被、衣、羽毛球等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羽绒原料生产国。加入WTO后。不仅不会制约鸭生产,相反。欧洲及美国市场进口关税的下降,将有利于中国鸭肉及羽绒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中国利用丰富的水禽品种资源,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实现出口创汇。

  二、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应采取的对策

  由于加入WTO后对中国畜牧业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国既要善于利用有利的一面,也要研究、克服甚至转化其不利的一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全面振兴中国的畜牧业经济,从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子不败之地。

  (一)积极推进畜产品出口战略 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畜牧业应从内需主导型向外需主导型转变,不断加速畜产品优质化、工厂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大力兴办优质畜产品出口基地,推行加工企业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及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外向型畜牧业基地。通过加强对外向型出口基地的国内支持。增强中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及中国的资源特点和替代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相对比较沈势的畜产品,调优主导产品并增加优质产品比重。(1)生猪生产要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生产比重。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2)根据市场状况,适当增加禽类生产,特别是在长江以北及其以南地区,大力发展水禽生产。对于地方优质肉鸡、水禽品种要加快培育和开发,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3)肉牛生产应进一步加强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改善屠宰加工工艺,制定严格的肉牛分级标准,以促进中国肉牛打入国际市场。(4)羊毛生产的重点是提高绵羊个体产量和羊毛品质,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全面推行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机械打包、客观检验等规范化管理模式,确保羊毛质量达到毛纺工业的要求。

  (三)加强兽医防治和检疫工作 由于疫病、有害物质残留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畜产品出口常常由于不符合国际标准而受到限制,甚至禁止。如果这种情况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那么中国的畜产品将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在当前必须加大畜产品卫生安全管理和监督。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要紧紧围绕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2)继续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试办“无规定疫病区”工程。重点是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疫法制及制定,建立健全疫病检测网络。强化检验技术,施行坚强的组织领导,最终实现无规定疫病乡、无规定疫病县以及无规定疫病省。(3)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饲料监督检测体系。应增加投入,加强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监督和检测的技术水平。要重点抓好药物残留监控、检测体系的建立,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卫生安全。

  (四)提高畜产品质量 今后降低畜产品将不再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保证产品达到规定的品质标准将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应尽快改变中国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竞争力差”的劣势。(1)加强畜禽优质品种的培育,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现有产品品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争取在新品种选育上有较大突破。(2)加强畜产品的产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包装、储藏、运输、加工、屠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畜产品“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使中国畜产品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3)实行扶优抑劣,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特级特价,促进和保护优质畜产品的发展。(4)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5)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市场的特殊消费偏好,利用中国物种丰富的优势,发展集约化生产体系所无法提供的特色产品,扩大畜产品出口。

  (五)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畜产品进出口业务 中国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各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定、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畜产品的原产地规定、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特别是药物残留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各国签订互认协议。对于他国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国际规则和循例据理力争,保护中国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在出口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和动物检疫,以符合农业协议对环境与动物的要求。对进口的畜产品也要加强检测,以确保中国的环境和人们健康及动物的生命不受到危害。